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131节

  他们本就是贵族豪强出身,过惯了富裕的日子,黔中郡的确能称王称霸,但对这一群土著人称王称霸没有意义。

  共敖他们刚开始还有兴趣剿灭那些部落,但很快共敖他们就停止了这些无意义的行为,野人部落虽然不强大,但蛮荒的环境却异常强大,只要出征几乎就会有士兵因为各种意外死亡。

  而剿灭的这些部落也得不到什么财富,他们本来就一无所有,打不赢共敖,干脆就投降,成为他们的奴隶,看上去好像共敖他们占便宜了,但其实这些野人除了打猎什么都不会,共敖还要想办法养活他,想办法给他们修房屋,教导野人种地,建造房屋等技能。

  这就让很多豪强不满了,他们来黔中郡是想要当老爷的,不是来黔中郡开蓝翔技术学院的,至于掠夺美女之类的,想多了,荒野当中基因突变出一个美女,比中彩票还艰难。

  在黔中郡剿灭野人部落完全是得不偿失,共敖他们出战几次之后,就不想再去钻山沟沟了,而是直接待在城池当中,最起码这里不会出现太多意外死亡的事件。

  所以说在黔中郡这样的蛮荒之地,南郡的豪强们,除了满可以满足自己称王称霸的愿望之外,什么都没有,反而是生活各方面是全面的退化,但想要称王称霸的豪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想要安稳过自己老爷的生活。

  他们和徐凡这样的穿越者完全不同,徐凡这样的穿越者玩多了种田流游戏,加上天朝基建30年的环境,他会想办法把这里建设好,就相当于玩了一场现实版《帝国时代》了。

  但共敖他们却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习惯了当老爷,习惯掠夺底层百姓的财富,建设是不会建设的,但黔中郡这种地方,你指望野人建设出一个文明,让共敖他们过好日子,显然是想多了。

  共敖他们就过了两年多这样的苦日子,他们已经不想继续待在黔中郡了,打算重新投靠汉王,所以这次汉军南征,共敖他们是非常积极的支持季布的大军。

  吴芮马上说道:“暴秦也是我等敌人,此次关中之行,还请带上我们吧。”

  而吴芮和共敖他们的想法不同,吴芮本就是开创之主,长沙郡大部分城池,田地都是他带领四周部落开垦出来的,他主要是担心中原再次出现一个始皇帝一样的君主,把自己也当成野人剿灭了。

  看过始皇帝带领几十万人,武装移民式的开疆拓土,他就深刻意识到,南方部落加起来也不可能是中原的对手,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想法,认个新老大,不要把自己当成野人给横扫了。

  陆贾看着共敖和吴芮两人说道:“将军,武关也是天险,关中更是秦军的大本营,有更多的盟友,我们的力量也会更加充足。”

  季布想了想说道:“还请两位兄长加速整顿大军,现在我们的时间紧迫,汉王已经带领大军去三川郡了,要是打进关中,我们还不能行军到武关,那只是参加一场庆典。”

  听到这话,共敖和吴芮大喜道:“将军放心,我等这就去整顿大军。”

  共敖营地。

  共敖一进入大营,一群人就围上来问道:“兄长,季布将军答应带我们去关中了吗?”

  共敖点点头道:“已经答应了。”

  鄂顺松口气,眼泪差点流出来道:“终于能离开这个鬼地方了。”

  来黔中郡前鄂顺是桀骜不驯的,他认为自己可以学习先祖在黔中郡开创鄂君新一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封国,但在黔中郡待了两年多,新的鄂城到现在连城墙都没有建立起来,他儿子死了五个,家族子弟因为各种疾病死了五十余人。两千多的私兵现在只剩下不到一千五百人,甚至在去年他本人差点得病死在这蛮荒之地。

  这个时候他终于明白,祖宗开疆拓土建立一国的艰辛了,这是拿命换出来的基业。

  但鄂顺明白归明白,他终究没有自己祖先的开拓之志,也没有吃苦的毅力,他现在已经后悔来到黔中郡了,什么重新建立祖宗基业不管了,什么先祖的荣耀也不管了,他现在就想要回到文明之地,继续做他的豪强老爷,想要回到江陵城。

  安陵落魄中带着一丝苦笑道:“叶腾已经是会稽郡的郡守了,局势他叶家入仕的子弟有十几位,叶家虽然还没有恢复先祖的荣耀,但也算是复兴了,我们吃了两年多的苦,最后还是要投靠汉王,我们这算是自找苦吃吗?”

  鄂顺气愤道:“谁让我们不认真龙,那么好的机会就直接放弃了。”

  鄂顺气自己有眼无珠了,当初投靠汉王,现在他不说是成为将军,最起码也能是一个校尉了,何必又在黔中郡和野人厮杀。

  共敖道:“说这些有什么意思,现在我们跟着季布进关中,汉王在关中称帝,说不定我们还能混个开国功臣。”

  始皇帝37年十月十八日。

  徐凡带领40万联军来到三川郡洛阳城。

  英布带领三川郡全部官员主动迎接联军。

  “汉王,您终于带领大军来了。”

  徐凡笑道:“我害怕你英大将军直接杀到函谷关,把函谷关攻破了,英布你的勇猛,即便是在邯郸郡,我也能感受到。”

  听到这话英布哈哈大笑,汉王这话让他高兴。

  而后后众人一起来到洛阳城的议事,这是当年的周王室宫殿,英布占据洛阳之后就霸占了这处宫殿。

  汉军军官出身都不算太,一次进入皇宫之内,都有一点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大受震撼。

  “这是始皇帝修的宫殿,这也太奢侈?”陈胜震撼道。

  陈平解释道:“这是周王室的宫殿,当年暴秦攻占洛阳之后,把这些宫殿保留下来,始皇帝一直派人打扫,才保持的如此完好。”

  陈平也很无奈,攻占三川郡之后,汉王任命他为三川郡守,虽然是平调,三川郡和颍川郡地位显然是不同的,他算是高升了半级了。

  这是他和英布第二次合作,说句实在话,他对和英布合作并不算抵触。他出身太低了,而且名声也很差,王道这些人一直看自己不顺眼,和孔鲋这些文人不是一路人,在汉国内部并没有什么盟友,又不是陈郡出身,挤不进汉国第一大势力圈。

  有英布这个军方大将做盟友的话,他们两人可以在汉国立个小山头,自己能在汉国境内有更好的发展,每个文人都有一个宰执天下的美梦,他是看着周章手中权利之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是形容词,而是周章手中实实在在的权利,只要是政务周章一人可以决断。

  周章就是汉国的第二号人物,在放权这方面,汉王是比始皇帝还要大方,而现在陈平也算是汉国内排名前十的文官了,距离宰相之位不说是一步之遥,但也没有几步距离,这种情况下,陈平当然想要进步了。

  只是让他无奈的是,英布实在不是一个好盟友,此人大大咧咧,没有政治头脑,他已经警告英布,哪怕是周王室的宫殿,那也是宫殿,哪里是他们这种臣子可以居住的地方,应该打扫好,等着汉王来接收。

  英布倒好,根本不听自己的劝,直接就住了进来,还拍着胸部道:“汉王不会有你那么小气,以我的功劳,我向汉王求这个宫殿,汉王都会给我,更不要说是住几天了。

  气的陈平直跳脚,莽夫一个,你立的功劳再大,也不能如此骄傲自满,当年的白起立下多大的功劳,还不是说杀就杀,李牧更是赵国的擎天之柱,不是被赵王说杀就杀了,你英布多少功劳,就敢如此自傲?

  “英布大哥,始皇帝老儿的宫殿,住的舒服吗?”贾布一脸好奇道。

  英布笑道:“想住,大家可以一起住一住,其实就是地方大了一点,来往都不方便,平时我还是住在军营当中,现在汉王来了,当然要留给汉王来居住。”

  陈平松口气,没算太白痴。

  徐凡笑的拒绝:“大军马上要开拔了,住在这里不方便,不过,各级军官好奇始皇帝宫殿的样子的话,可以组织士兵和军官来参观一下这个洛阳宫殿群,让大家也开开眼界。”

  这样的宫殿并不算什么,他在后世啥摩天大楼奇观没有见过,古装剧当中,啥秦汉的皇宫没有看过?

  洛阳城的宫殿他来说,和一个景点差不多,甚至还有点落魄之感,毕竟这个时代的保养手段不如现代。

  不过看自己的部下那种乡巴佬的样子,徐凡反应过来,应该让他们来这个宫殿见识见识。

  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应该就是关中,始皇帝把六国几百年来积攒的财富,全部运到关中,要是汉军打进了关中,只怕真和乡巴佬进城一样,无法无天。

  他可记得历史上记载过,刘邦带领自己的大军打进了关中,整个大军就乱了,那些士兵将领们纷纷抢夺财宝美女,连刘邦自己都陷进去了,要不是樊哙张良(这里重点表扬一下樊哙,人家张良五代为韩丞相,啥都见过,没陷进去很正常,樊哙一个杀猪的小子,看到如此多金银财宝美女,能做到无动于衷,还极力劝阻刘邦,就这份定力,樊哙称得上是大智若愚。)两个人极力劝阻,刘邦势力最多和李自成的势力一样,其亡也忽。

  徐凡可不想自己这支汉军也经历一场关中之乱,干脆就让他们先见识见识,打打预防针,参观景区而已,一天来个3-4万人,10天就可以给全军打上预防针,这很划算。

  陈平极力劝阻道:“汉王这里毕竟是宫殿,大规模的让人参观,只怕与礼不合,而且汉王您还没有一处真正的宫殿,这虽然是周朝的宫殿,但居住在这里,也符合您的身份。”

  在陈平看来,秦国这颗大树已经被汉国刨断了根基了,现在汉王去关中,就是最后推倒这棵大树,天下必定属于他们大汉,洛阳居天下之中,可以成为都城,那么周皇室的宫殿,就可能会成为大汉的皇宫。如此大规模,让几十万士兵以游玩的心态进入皇宫,陈平觉得太影响徐凡的威望了。

  但徐凡并不在意,他笑道:“有什么与礼不合,我们汉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乡下人,好不容易进了个大都市,不让他们见一点好看的地方,回乡之后怎么跟父老吹嘘。”

  “如果我汉军一个士兵回乡了,他老乡问,你去过洛阳城吗?”

  “士兵骄傲到去过。”

  “老乡再问‘皇宫去过吗?’”

  “士兵摇头说没有去。”

  “那该多让乡人失望。”

  “这个宫殿如此庞大,我一个人哪住得过来?我看来干脆就改成一个旅游景点吧,每个人花点钱就可以进来,这也可以养活这里的宫女太监。还能让三川郡得到一笔不小的收入。

  陈平,你也可以用这笔钱,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基建工程,这不是一举多得,不比成为我一个人的皇宫要好得多了。”

  陈平只是沉默了,发现自己不但不理解英布的脑回路,连汉王的脑回路都很难理解。

  这可是皇宫啊,您都即将成为天下共主了,难道没有一点这样的自觉性吗?

  您这是在挖自己的根基啊,汉王!

  只可惜陈平这个人还是比较善于自保的,这样的话他是不会说出来的。

第219章 ,不想走老路和属于汉王的规则

  以陈平擅长自保的性格,能说到现在的程度,已经是对自己忠心耿耿了。

  徐凡看到陈平满脸不听忠言的表情,笑道:“我也知道唯有名和器不可假与人,但我这个汉王的名和器的来源是哪?”

  徐凡笑着指着自己的太阳穴道:“来自天下百姓对我这个汉王的支持,这个王位都来自百姓,又怎么能自绝于百姓。

  且不说我没有皇宫了,即便是有皇宫,以后百姓也是可以进来的,要不然的话,皇宫再华丽也不过是给自己建立一个监狱而已。”

  历代君王选择君权神授,认上苍当老子,制造天子制造神秘感和神圣性,这样做的确可以忽悠住底层的百姓,保证王朝一定时间内的稳固性。

  但肯定要远离百姓,一个君王远离百姓,那么他这个汉国又回到老路上来了,必定要依靠宗亲,贵族豪强统治天下。

  宗亲诸侯强大了,依靠军事贵族杀光自己的亲戚。

  军事贵族强大了,威胁皇权,就依靠外戚除去军事贵族。

  外戚强大了威胁皇权,就杀母存子,或者依靠太监除去外戚。

  太监靠不住了又依靠宗亲,宗亲也靠不住了,天下大乱,天下重启。再次依靠武将,文臣,一路套娃下去。

  终于养蛊出一个可以限制出宗亲,外戚,太监,武将,文臣,集合的封建制度巅峰的国家出现了。

  但代价就是整个文明陷入一趟死水,文明如同僵尸,等着洋大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

  徐凡后世很多人喜欢讲什么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延伸出政治不可能三角,军事不可能三角,甚至恋爱不可能三角。

  徐凡觉得封建制度也有不可能三角,你要文明对外扩张,就很难内部稳定,皇权稳定,比如大唐。

  内部稳定,皇权稳定,你就很难对外扩张,反而容易受人欺负,比如我大宋,

  皇权强大,对外扩张,内部就很难稳固,比如大汉。

  甚至还有一些反面例子,皇权衰落,内部动荡,外部挨打,比如两晋。

  后世的爱新觉罗家,看上去好像是达到三角平衡,但其实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宋,明朝廷,最后还是被外来政权摧毁了。

  徐凡从自己造反开始,就没有打算走君权神授的老路。

  他要是君权民授,不需要制造神秘感和神圣性。

  因为他明白弄这套糊弄的了底层百姓,但糊弄不了贵族官员。贵族官员和自己朝夕相处,谁不知道谁。

  他一个九年义务教育的咸鱼,底层的平民百姓,和这个时代精英玩什么封建权术,怎么可能玩的过。

  就像女频当中的穿越女,你硬要和封建时代贵族小姐,玩宫斗,比三从四德。没有主角光环,怎么可能玩的过人家,你从小学的技能也不匹配这些,也没有这环境,被人家玩死都是应该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他打算把赛道换成自己一个人熟悉的赛道,就是快速推动这个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进入这个赛道,他就是天下唯一的先知。

  而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大汉总算逃出了封建时代的治乱轮回了,哪怕是商贾得利也好过让封建贵族地主豪强得利。

  这也是他打算弄大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想要活得久,就要少做事,他打算活个七八十岁,而且人的精力有限,他主要精力都用在科技创新(山寨)上,花个几十年,把这个世界的科技树推到工业时代,不需要太高,点燃蒸汽机科技树,剩下的就依靠天下大势就可以了,这让徐凡需要放权。

  而进入工业时代,他的后代还玩君权神授,只怕自己的后代上断头台的可能性更加大。

  与其上断头台,还不如一开始就放权,让皇室和平民走近点,权利少一点,好一点做一个吉祥物,每年节日的时候受到百姓朝拜,差点的重新做百姓也不可以,这也算是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了。

  陈平虽然还没有了解徐凡的真实想法,但却也明白,汉王想要换一套规则了。

  而后他想到,汉王曾经说过,天下乱成现在的样子,始皇帝是第一责任人,虽然这也是汉王创造的新词汇,但陈平却也明白其意思,汉王和墨家一样把始皇帝看成了天下大害了。

  这其实是谁都看得出来的事情,但却像‘皇帝的新衣’谁也不敢说。徐凡倒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了,但像陈平这些人却没有放在心中,却没有想到汉王真打算对几千年来的皇(王)权动手。

  此时陈平看向徐凡异常敬佩了,他本以为汉王是这个天下唯一可以比肩始皇帝的君主,但就凭汉王敢刀刃向内,陈平就觉得汉王的格局比始皇帝还要高半阶。

  徐凡是不知道陈平内心的想法,要不然他必定会笑道:“你终于跟上我的频率了。”

  徐凡就是这样想的,甚至他认为历代王朝衰落,除了那些没有成年的孩童皇帝,其他皇帝都是主要责任人。

  李二,赵大还假惺惺的总结前朝得失,怎么就没有总结出皇帝才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没有皇帝就是对天下最好的事情。

  想通这点的陈平,他内心有的激动甚至兴奋的,要按照这个思路来想的话,汉王的所作所为就说的通了。

  周丞相之所以权利如此大,就是因为大汉的丞相接过皇帝一部分政治权利,加强了相权,维持主国家的中央集权。

  贤者会接管了一部分法理权,立法权,监察权,因为贤者都是从地方上选出来的,加强了地方和中央的联系,地方上的豪强在中央有影响力,就不会分裂国家,出现秦朝这样天下崩溃,秦吏甚至加入其中的局面。

  这套制度既兼顾了地方利益,又兼顾了中央集权,甚至连他们这样的臣子都受益,只有皇权受损。

首节上一节131/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