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六王爷 第277节

  才能让庆皇完全有时间,去估计到辽地发生的战事。

  否则一旦对于辽地过多关注,其他地方许多要事儿便进行不下去了。

  即便无比担忧,庆皇也只能秉烛批奏。

  庆皇不是第一次后悔,当年为啥要那么拼,最后拼成了皇帝当。

  批奏章这件事儿,简直不是人干的。

  比打仗还累!

  “让汪大洋进来。”

  庆皇头都没有抬。

  在批阅完一份奏章的间隙,便听殿内传来一声声响。

  “臣汪大洋,叩见陛下。”

  “臣与诸多翰林,共同寻找了纳哈部的历史典籍,希望这些消息能够对辽王有所帮助。”

  苍老却仍有底气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

  庆皇抬头,有些意外。

  显然汪大洋进殿该有些时间,但却并未直接打扰,而是等庆皇批奏的间隙出声。

  做事儿果然细致周到。

  这也让庆皇觉得很舒服。

  而更难得,是没有张口就提出如何平定辽地之事,而是献上敌人的情报。

  这份清醒,可谓是相当难得。

  “呈上来。”

  “是。”

  不多时,便有一份奏疏被王得水送到庆皇桌案前。

  庆皇打开看去,上面关于纳哈部的记载颇为详尽,后方还有许多标注。

  哪怕庆皇文化不算太深。

  也完全一下子就能看的懂。

  “好。”

  “这确实更有利于老六认清纳哈部。”

  “可惜这关于纳哈拙的资料,着实有些过少了,否则可以让老六做出针对的安排。”

  庆皇合上了奏疏,对此汪大海颇为满意。

  “卿跟随朕多少年了?”

  “臣追随陛下的第三年,陛下正好被封为吴王。”

  庆皇不免点头。

  乱世之中,最开始他还只是一方诸侯,

  也从未想过能真正成为皇帝。

  只不过时势造就英雄,为了自保恰巧打败个陈汉皇帝亲征,自此名动天下。

  而后再加上进一步掌控了整个南方,势力膨胀。

  最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皇帝。

  这汪大洋能从那个时候就追随他。

  当真不易。

  “卿之劳苦,朕看在眼里。”

  “李相辞相之前,曾向朕推举过你,朕觉得你也可胜任宰相之位。”

  庆皇的目光落在汪大洋的脸上,死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试试?”

  当最后声音响起,汪大洋不由激动的浑身颤抖。

  他在朝廷的职位。

  原本就算得上是储备宰相了。

  然而这储备宰相,还有好几人。

  比如胡庸,最擅干事儿。

  也比如刘伯文,那是天下士子的精神领袖。

  可他没想到,最终庆皇竟愿意将这个相位落在他的头上。

  “臣谢陛下信任。”

  汪大洋直接跪了下去。

  “陛下以国事托付,臣必不负陛下所望。”

  ……

第259章 汪相还有

  作为从龙老臣,汪大洋履历可谓是四平八稳。

  没有什么大功绩,也没有什么大错误,主打的一个安稳。

  为官之道,若是能一直不出错到老。

  那么职位就肯定低不了。

  汪大洋就是这样。

  甚至算得上朝廷上的清流。

  做事能力尚可,什么事儿都能做,什么都能做的差不多。

  这点就已经相当难得。

  如今两方开战,庆皇也不需要能力太强的宰相。

  能力太强就想做事儿。

  事儿做好了固然好,可若做的差了,那影响的就是大庆的江山,影响到的是庆皇的信誉。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安稳的宰相。

  还有一点。

  就是因为曾经的李山长善于揽权,导致宰相权利极大,这多少引起了庆皇的忌惮。

  毕竟北方那些有过被诛杀的臣子。

  都是从李山长手里提拔上来的。

  若非李山长辞相够快,庆皇还想做个不杀功臣的圣明皇帝,外加有姻亲在。

  此时的李山长,怕是早已被问过。

  好在李山长是个懂事儿的,懂得放权。

  而眼下的汪大洋,显然是个比较好掌控的,故而庆皇才选择放权。

  皇城内。

  当任命诏书下达,诸多官员都前往汪大洋处道喜。

  “汪相,恭喜恭喜。”

  “您可是大庆开国的第二位宰相,必然要名留青史。”

  “当年与汪相交谈时,下官就知晓汪相必有腾飞之日。”

  一句句奉承话听得汪大洋满脸笑容。

  虽然知道这些人在巴结他,这话说的也未必走心。

  但架不住这好话谁都爱听。

  明知是虚情假意,可在这喜庆的环境下,也难免让汪大洋觉得本该如此。

  “本相刚掌相位,今后还要多多仰仗诸位同僚,共为陛下效力。”

  汪大洋姿态很低,并没有宰相大权在身的样子。

  他在京都内名望很高,与许多官员更是好友。

  即便上位,也不便于太摆着宰相的架子。

  毕竟他还没有拿捏住这些官员的升迁。

  掌握了官吏升迁,跟没有掌握官吏升迁的宰相,完全是两个宰相。

  汪大洋清楚,自己只是个被削弱的宰相。

  可即便如此,也足够他欣喜若狂。

  “诸位,等下了差,都到我府上吃酒。”

  架不住来的人太多,最后汪大洋只好如此劝说。

  若再不阻止。

  这屋子内的人怕是要来满了。

  就在众人正准备恭贺,说晚上一定会到之时,一道尖锐的嗓音从殿外响起。

  “汪相,杂家奉陛下令,将近些日子汪相需要处理的政务都送来了。”

  “陛下说,这些奏疏汪相自行了断即可,若有争议之处可标明再递奏给陛下。”

  王得水的声音在屋外响起。

  一时间大臣们不免得安静了许多。

  大庆官员没有人在乎太监。

  太监就算是内侍,可架不住庆皇对太监们的管理很严苛,也从不去亲近谁。

  可唯独王得水是个例外。

  不知怎么的,陛下只是去了北方一趟,回来后这王得水就总能出现在陛下身边。

  这也让诸多大臣对王得水多了几分敬重。

  皇帝身边的近人。

  谁都不敢真的得罪。

首节上一节277/3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