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开局打造谋士排行榜 第58节

  “那该如何破局?”副将牛金问道。

  司马懿笑道:“简单。敌军大军再次围堑,其老巢必然没有多少兵力。可先在战场南线,多插旌旗,做出佯攻敌军围堑之势,吸引敌军的主力。

  而我军主力,则寻求机会,暗中渡过辽水,做出突袭郡城襄平之势。敌军见状,必然害怕老巢有失,就只能放弃围堑,主动出击,届时破之便易如反掌也。”

  众将按照司马懿的计划一一执行,果然辽东大军出围堑来截击魏军。

  司马懿大笑道:“¨〃吾一直不攻打敌军营地,等的就是现在的机会,破敌就在此刻。”

  随后,他命令大军出击,大败敌军,并乘胜进攻襄平。

  然,抵达襄平不久,便持续好多天大雨,辽水水位暴涨,逼近魏军营地。

  魏军众将大为害怕,想要将营地迁移。

  司马懿拒绝迁移营地,并下达命令:“敢有议论迁移营地者,杀无赦。”

  都督令史张静违反军令,被司马懿当众斩首,这才安定了军心。

  辽东军时常乘着雨天出城,安然自若,以此挑衅魏军。魏军众将都请求出兵攻击辽东军,却被司马懿拒绝。

  陈圭问道:“当年攻打上庸之时,太尉率领大军八路并进,日夜不停,才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攻破上庸,斩杀孟达,平定叛乱。

  这一次,我等不远千里而来,正该速战速决,为何行动却如此缓慢?”

  司马懿解释道:“当年孟达军少粮多,能坚持很久,而我军兵力是孟达的四倍有余,粮食却只能供我军一月之用,必须速战速决,才能在有限的粮草下,尽快击溃敌军。

  而如今,我军兵力少粮食多,而敌军兵力多,粮食少,情况于当年截然不同。再加上连日大雨,即便想要速战速决也做不到。

  从领军出征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从未担心过敌军来攻击我们,我担心的是他们会逃走。

  如今敌军粮草即将耗光,我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完成,如果现在贸然出击,会将敌军吓走。

  兵者,诡道也。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来分析,战局瞬息万变,必须要懂得变通。他们依仗着人多,加上大水,认为有天险可守,即便饥饿困顿,也不愿意束手就擒,这个时候更加要稳住敌军,不能因为这些蝇头小利,而丢了大局。”

  随后,司马懿继续将计就计,示敌(王赵好)以弱。

  一个月后,雨终于停了,辽水的水位也逐渐退去,魏军也终于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圈,司马懿下令日夜强攻,最终攻破襄平,斩杀敌军无数,敌军大将投降。

  公孙渊派使者求和,被司马懿斩杀,并发布邀文谴责公孙渊背主。公孙渊又请求定期送人质来求和,也被司马懿拒绝。

  眼见求和无望,公孙渊从城南突围,被司马懿率兵阻击,并斩杀公孙渊于梁水岸。击溃公孙渊,入城之后,司马懿斩杀十五岁以上男子达到七千多人,并筑成京观。又斩杀公孙渊封赐的公卿将军等两千余人,收编百姓四万余户。

  不久后,司马懿又释放了被公孙渊篡位并囚禁的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迫害之人修缮坟墓,并表彰他们的后人,并对他们说道:“公孙渊叛国,吾只杀其顽固党羽。

  诸位是受公孙渊所连累之人,吾知尔等并无叛国之心,所有人都将得到宽恕,无论是留在此处,还是返回中原,皆随你们的心愿。”

  至此,让曹魏头疼数十年的辽东割据隐患,终于得到彻底的解决近。

  看到这,天下之人皆感叹不已。

  “司马懿已经逐渐开始释放自己的能力了。”

  “不愧是有狼顾之相的人,果然是心狠手辣,在辽东屠杀万余人,还筑京观,这份狠辣非常人能及。”

  “一边屠杀公孙渊旧部震慑辽东,一边又安抚被公孙渊迫害之人,一举收获了辽东人心,这司马懿手段高明啊。”

  “心狠手辣,又能力非凡,必成大业啊。”

  陈留郡,曹操眉头都拧成了一团。

  “司马懿的能力逐渐释放,曹还能压得住吗?”

  他对曹魏未来的局势也越来越担忧。

  东武阳,陈宫眼中闪烁着冷芒,这司马懿看到自己被曹魏如此忌惮,恐怕不会再去投靠曹操,或许可以成为自己对付曹操的助力.

第85章 十年隐忍,一朝屠尽曹爽三族

  这时,楚风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景初三年,曹病逝,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成为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大将军曹爽排挤司马懿,向天子进言,要将司马懿的官职改为大司马,夺其权。

  朝中大臣认为以前很多大司马在任上惨死,不吉利,便改为太傅,让司马家的世子担任散骑常侍。并大封司马家子弟为列侯,骑都尉等职位或爵位。

  司马懿知道大将军对自己有杀心,决定韬光养晦,降低对方的戒心,将所有封赏全部拒绝,禁止司马家子弟入朝为官。

  正始二年,吴国兵分四路攻打魏国,六月,司马懿率兵出击。

  南方天气炎热,湿气重,司马懿深知大军不可在此长待,便派一支轻骑前去挑战,吴军不敢应战。

  随后,司马懿休养大军,挑选精锐,募集乡勇,摆出强攻之势,吴军心生畏惧,当天晚上便率军撤退。

  司马懿率军追击,最终在三州口追上并大破吴郡,歼灭一万多吴军将士,摧毁吴军众多战船和物资。

  至此,司马懿的威望越来越强盛,可他却越来越谦卑恭敬,只要不领兵打仗,就一直隐忍在家,降低大将军曹爽的戒心。”

  看到这,众人再一次见识到了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无不心中惊叹。

  这司马懿,简直就是能屈能伸的典范啊。

  陈留郡,曹操却更加担忧:“司马懿越是隐忍,就越让人觉得可怕,就越是有所图谋啊。”

  身在局中,或许会看不清楚,但身在局外,以一个看客的身份观看某些事,某些人,会看得更加的清楚透彻。

  豫州颍川,荀目光微闪,喃喃自语道:“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司马懿不仅是在隐忍,在韬光养晦,还是在滋养曹爽的骄狂,等待出手的时机啊。此刻的司马懿,更像是潜伏起来的猎鹰,随时准备给与猎物致命一击。”

  带着陆逊走出舒县的周瑜,望着画面中那看似人畜无害的司马懿,微微皱起了眉头。

  “好一个司马懿,未来得警惕此人,手段残忍,心机深沉,更懂得隐忍寻找机会,这样的人比寻常的谋士更加可怕。”

  八岁的陆逊,很郑重地点了点头,虽然没有听得太懂,但周瑜哥哥这么说了,那肯定就是了。

  河内郡,司马懿也同样皱着眉头:“看样子我最大的能力是隐忍,可这榜单一曝光,我还怎么隐忍?以后去投靠谁?曹操还敢要我?”

  这时,楚风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正始三年三月,司马懿给天673子上书,建议在陈、蔡之间修建广槽渠,引河水入汴,疏通东南各大湖泊,并在淮北地区大规模施行屯田。天子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不久后,吴国大将诸葛恪屯兵于皖城,魏国边境陷入危险之中,司马懿上表天子,派兵攻打皖城。

  当时朝廷大臣们都认为诸葛恪占据皖城,城池坚固,城中粮食富裕,若率军远征,很难短时间内攻破。

  待到吴国救兵赶到,魏军必败无疑,得不偿失,司马懿却并不赞同。”

  画面中,只见朝堂之上,司马懿朗声说道:“吴国军队最精锐的是水师,最擅长的也是水上作战,不擅陆战。

  到了冬季,皖城境内的湖水就会变浅,战船无法通行,纵有救兵也只能弃船登陆支援。失去了水战的优势,在陆地上战斗,来再多的救兵,吾亦能破之。”

  天子采纳了司马懿的意见。

  司马懿一边筹集粮草,一边训练军队,等到九月入冬之后,率领大军出征。

  军队抵达舒城,诸葛恪不敢迎战,将所有积蓄的物资全部烧毁之后,弃城而逃。

  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更甚,但班师回朝之后,便立马交出兵权,谦卑恭敬,没有丝毫的不敬之处。

  正始五年,曹爽为了在军中立威,震慑司马懿,不听司马懿的劝阻,极力主张讨伐蜀国,天子同意了曹爽的伐蜀大计。

  曹爽率军攻打蜀国,结果大败而回。

  正始七年,吴国大军再次攻打中,一万多户百姓为了躲避吴国军队,向北渡过沔水逃命,被大将军曹爽驱逐。

  司马懿反对道:“沔水以南距离吴国军队太近,如果百姓战时再逃回沔水以北,很可能会引来吴国军队混入其中,偷渡沔水。而且,一旦驱逐,必定会丧失人心,对国家未来不利。所以应当让这些百姓暂时居住在沔水以北,不可驱逐。”

  曹爽本就看司马懿不爽,自然不会同意这个计划,冷声道:“现在吴国大军即将抵达沔水,这些百姓不能在沔水以南坚守城池,反而要让他们留在沔水以北,来消耗我们的粮食,岂能长久?”

  司马懿据理力争:“放在安全的地方,自然就是安全的;放在危险的地方,自然就是危险的。不管是人也好,物也罢,尽皆如此。

  兵书有云: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

  形势是驾驭众人的关键,必须要谨慎以待。如果吴国以两万兵力防守沔水,以三万兵力与我们在沔水以南的军队僵持,以一万兵力强攻中,我们该如何救援?”

  曹爽依旧不听,强制下令驱逐百姓返回沔水以南。

  没过多久,吴国军队攻破中,数万百姓流离失所。

  曹爽的一意孤行,让魏国的国力不断衰退,让魏国中许多人感到不安,都希望司马懿出来主持公道。

  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弟子,便经常在司马懿面前表示对曹爽的不满。

  司马懿问道:“怎么?你还嫌并州地小?还是怨恨天子将你降职为刺史?”

  孙礼道:“一个官位弟子还没有放在欣赏,弟子只是在为太傅鸣不平。您应该如同吕尚那般,匡正辅佐魏国朝廷。上可以报答先帝所托,下可以建立万世功勋。”

  司马懿神色平淡,语气平和地说道:“你且不要悲痛,要学忍耐。”

  “忍耐?太傅已经忍了这么多年了,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孙礼皱眉。

  司马懿只是笑而不语。

  孙礼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告辞离去。

  看到这,天下之人都感叹不已。

  “这孙礼虽然是司马懿的弟子,可这隐忍的功夫和司马懿差得太远了。”

  “曹爽的所作所为,已经犯了众怒,早晚会自食其果。”

  “感觉司马懿就是故意放纵曹爽肆意妄为,在最后秉持大义干掉曹爽,就可以独揽魏国大权了。”

  众人议论纷纷,很多人都看穿了司马懿的意图。

  当然,他们也很清楚,这是因为他们是通过身外人,去纵观全局,才能发现司马懿的布局。若是身在其中,不要说他们了,即便是那些谋士榜排行靠后的谋士都不一定能看出司马懿的布局。

  “司马懿!”

  陈留郡,曹操已经握紧了拳头,他似乎已经提前看到了魏国的结局。魏国江山旁落,就从曹爽开始。

  这时,楚风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正始八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到了永宁宫,和其弟弟把持朝政,共同掌管禁军,培养心腹,三番五次改动朝廷制度,惹得百官怨怒,却又不敢非议。

  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再过问魏国大小事务。

  正始九年三月,曹爽与黄门张当勾结,欲谋江山,又担忧司马懿装病,并让即将到荆州担任刺史的李胜前去查探。

  李胜以临行拜望太傅为由,前去探望司马懿。司马懿早已看穿李胜的来意,装作病入膏肓的样子。

  李胜离开太傅府后,对曹爽说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命不久矣,不足为虑。

  从此以后,曹爽对司马懿再没有任何防备。

  嘉平元年,魏国天子去高平陵祭拜先帝,曹爽兄弟一路随行。

  一直装病的司马懿觉得时机已到,翻身而起,给被软禁的郭太后上书,请求废除曹爽兄弟,郭太后同意了。

  司马懿带兵进入大将军府,控制了曹爽家人。大司农桓范提前察觉不妙,先一步逃出城去。

  蒋济担心此人颇有智谋,会成为曹爽的助力,司马懿却并依旧淡然。”

  画面中,只见司马懿淡然笑道:“桓范虽然有些智谋,但曹爽未必会用。”

  随后司马懿让司徒高柔接管曹爽的军营,让太仆王观统领曹爽弟弟的军营,司马懿和太尉蒋济等人,带兵出城,在洛水浮桥畔驻扎,并派人给天子呈递奏章,控(cfeh)诉曹爽的罪名。

  曹爽将奏章扣留下来,征兵数千人驻守于伊水。桓范劝曹爽挟持天子去许昌,再征调天下兵马来许昌勤王。

  但正如司马懿所料,曹爽并未采纳桓范的建议,反而派人去见司马懿,打听动静。

  司马懿乘机列数曹爽的罪名和过失,并让曹爽尽快来认罪服首,待使者离去,司马懿对被抓获的曹爽亲信说道:“你速去告知大将军,朝廷只是罢免他的官职,并非要取他性命,他若不信,我可以对洛水发誓,若为誓言,五雷轰顶而死。”

  待曹爽亲信离去后,司马懿又对太尉蒋济说道:“蒋太尉,你给大将军写封信,告诉他,我只是要罢免他们的官职,劝他早点交出兵权投降,不要做无谓的抵抗,我可以承诺他们爵位,保他们一世富贵。”

  曹爽拿到信,又听到心腹的话,信了司马懿的话,不顾桓范等人的劝阻,执意要投降。

首节上一节58/27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