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1年6月,李世民班师回朝,李渊认为旧的官职名称无法彰显李世民的功绩】
【10月,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增加食邑二万户,连以前的共计三万户】
【此时大唐境内叛乱基本平息,李世民专心一意读经史子集,开文学馆以接待四方才学之士】
【形成一套以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形成的班底】
【公元624年,突厥屡屡侵犯大唐边境,李世民与突厥军在豳州相遇,带领一百骑士随从与突厥首领会谈结盟,之后突厥退兵】
“博主讲的不详细,许多战役都是草草带过。”
“我百度了,李世民真是个战争天才,每次都能把握最佳时机,要么围困,要么精兵骑兵一举歼灭敌军!太厉害了!”
“李世民的骑兵突袭和坦克闪电战有点儿类似,至少在当时是几乎无解的存在。”
“我怎么感觉不咋地啊,每次都是同一个套路,围困,分兵,疑兵,然后后方偷袭。”
“你能耐你上啊!在网上瞎哔哔什么?你怎么不当唐太宗啊,你怎么不当天可汗啊?”
“李世民唯一的做错的就是创下的丰功伟绩太多,以至于现在喷子都以为他没什么了不起的。”
“不考虑个人道德方面,李世民确实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李隆基少活20年,李世民多活20年,那大唐什么样还不一定呢!”
“接下来该重头戏了吧!”
“快到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永远洗不掉的污点,虽然不重要的,但是很扎眼!”
唐朝。
李世民也忍不住攥紧拳头。
李世民是个很在乎名声的皇帝,所以此时李世民才格外紧张。
这件事如果放到其他皇帝身上,有李世民如此丰功伟绩,即便杀过兄弟,也恨不得挺直腰板说自己是为天下百姓才杀的。
或者说,兄弟反目,父子反目在皇家都是常规操作,最出名的当属清朝的九子夺嫡。
即便兄弟相残到如此程度,雍正皇帝不还是在后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吗?
【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秦叔宝等在玄武门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第123章 太子谋反
【杀了太子和齐王之后,李世民又杀了太子与齐王的子嗣,并逼迫父亲李渊退位】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被迫反击,如果他不反击,那么就会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杀死】
【其实,事情没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李建成和李世民积怨已久,他们两个必有一死,两人都不是临时起意】
【大唐建立之初,秦王李世民为了评定叛乱征战四方,而太子李建成则留在宫内辅佐李渊处理政务】
【自公元618年起,李世民立下了不少战功,先是攻打薛举,薛仁杲父子取得大捷】
【再是击败宋金刚和刘武周两大势力,恢复了唐朝对代北的统治】
【不久后又再虎牢关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使唐朝统一了河北、河南个山东地区】
【又重创刘黑闼和徐元朗两大势力,可以说大唐的江山有一大半儿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此后李世民声望日隆,导致李世民的地位逐渐与李建成不相上下,李世民的支持者也越来越多】
【朝中也逐渐形成了太子和秦王两个党派】
“李世民杀兄弑父,篡位夺权,终于成为了所谓的一代明君。”
“李世民杀兄奸嫂,荒唐至极!”
“太狠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可都是他同母同父的亲兄弟啊!”
“不仅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杀了他们的儿子,残暴至极!简直不是人!”
“知道杠精为什么抓着李世民杀害兄弟不放吗?因为除此之外不知道该从哪方面攻击李世民。”
“就是,历史上多少皇帝都是踩着兄弟的尸体上位的,怎么不去喷他们?”
“雍正从九子夺嫡中胜出,不比李世民狠多了?”
“去看看历史,李世民完全是正当防卫,如果再晚一步自己就没命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李世民没毛病。”
“杀害兄弟?楼上那些是一点儿都不知道太子是如何置李世民于死地的啊!”
“李渊出尔反尔,偏袒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李渊有很大责任。”
“没错,李建成都谋反了,李渊还原谅他,说的把太子之位给李世民,结果出尔反尔。”
(视频底下的评论,作者一字未改)
汉朝。
听到这里,汉武帝大概能猜到玄武门之变的经过了。
汉武帝叹息道:“天幕有一句话说得好,最是无情帝王家。”
“皇权竟然能让人疯狂到杀害兄弟,六亲不认。”
董仲舒摇摇头说道:“遥想秦朝,胡亥为保皇权,一样杀害许多兄弟。”
汉武帝担忧道:“我大汉应该不会发生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吧?”
“陛下,若不想皇子相残,那就需要陛下明确太子之位,让太子地位无人可动摇。”
“是啊,这唐朝就是因为亲王战功赫赫,才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唐朝。
李世民看到前边弹幕的时候,差点儿把手心掐出血来。
那一句句话,一个个弹幕就好像尖刀一般扎入李世民的心里。
就好像梦魇一样提醒李世民,哪怕你做得再好,哪怕你让大唐扩展到整个世界,哪怕你让大唐所有百姓都能吃饱饭,那也改变不了你杀害兄弟,谋逆篡位的事实。
就在李世民差点儿破防的时候,后面的弹幕让李世民冷静下来。
李世民默默的摇了摇头。
“原来后世还有不少人在维护朕。”
“是父亲偏袒大哥,如果父亲处事公正,早在大哥密谋造反不成的时候,我就是太子了,何须再杀大哥。”
【李渊晚年宠幸的嫔妃众多,因而后宫年幼的皇子非常多,这些皇子无缘皇位,所以这些嫔妃必须站队,必须抱大腿,为自己也为儿子谋出路】
【而名正言顺拥有太子之位的李建成就成了诸多嫔妃争相讨好的对象】
【嫔妃们在李渊耳边吹耳边风,为李建成说好话,而李建成承诺当上皇帝后照顾这些弟弟,双方互相利用】
【由于李世民连年征战没有时间讨好这些妃子,也不屑于讨好这些妃嫔】
【这也导致后宫妃嫔为了让李建成顺利继位,时不时的在李渊耳边说李世民坏话,诋毁李世民】
【没过多久李世民和后宫妃嫔只见的矛盾也慢慢体现在了朝堂之上】
【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势力后,李渊让几个得宠的妃嫔去洛阳挑选王世充仓库里的珍宝】
【随后妃嫔私下向李世民索要珍宝,并要求李世民为她们亲戚加官进爵,却都被李世民一一拒绝】
【这也导致后宫妃嫔对李世民更加记恨】
【在枕边风的鼓吹之下,李渊对李世民逐渐产生了很多怀疑,而对李建成更加和李元吉愈发宠爱】
“我靠!还有这么一回事?李渊也是老糊涂了。”
“可能一开始李渊并不怀疑李世民,可是架不住后宫妃嫔多啊,你一言我一嘴,三人成虎,李世民性命堪忧啊!”
“李渊何止老糊涂啊,简直是昏君!竟然怀疑战功赫赫的亲儿子。”
“这也不怪李渊,毕竟有隋炀帝杀兄弑父在前。”
“看到这儿,我怎么感觉李世民就好像一个不会变通的傻大个啊!”
“当时的李世民可能都没想过通过嫔妃这一层关系为自己争皇位吧。”
唐朝。
李世民看到天幕中弹幕说自己是傻大个,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朕当时确实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傻大个。”
此刻,李世民心中不再忐忑不安,因为听到这里李世民很确定,天幕并没有贬低自己的意思。
甚至言语之间还有点儿为自己开脱的意图。
【公元624年夏天,李渊带着亲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去御化山避暑,太子李建成则留在宫中处理政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李渊是铁了心的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可是,突然李渊却收到密信称太子李建成暗中勾结庆州都督杨文干,筹集军械意图谋反】
【得此消息的李渊大怒,并下令立刻召见太子李建成】
第124章 兄弟反目,父子成仇
【得知事情败露的李建成惊恐万分】
【一见到李渊就以头抢地,没几下就血流不止,几乎到了晕厥的程度】
【盛怒之下的李渊将李建成扣押起来,随后又派人召见杨文干】
【杨文干得知事情败露之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叛乱】
【李渊随即派李世民前去征讨杨文干,并许诺李世民胜利之后将其立为新的太子】
【并说自己不愿意杀害儿子,李世民当上太子后会把李建成贬为蜀王,蜀地贫瘠,以后李世民当了皇帝,如果李建成不服,李世民也可以轻易捉拿李建成】
【李世民听后欣然答应,果断率兵出击,平定杨文干叛乱】
【李世民不愧是战神,再加上唐朝境内逐渐平定,军队实力大增,李世民三下五除二便平定了杨文干叛乱】
【可是,事后李渊却翻脸不认人,不仅没有将李世民立为太子,甚至还宽恕了李建成的所作所为】
“太子造反就这么原谅了?李渊是多偏袒李建成啊!”
“李渊真是画的一手好大饼!”
“我要是李世民,我也造反,凭什么,君无戏言,太子之位明明就该是我的。”
“不是,李建成是傻子吗?你爹都这么偏袒你了,你竟然还害怕皇位被抢,你是有多无能啊?这点儿信心都没有?”
“第一,我不是九漏鱼;第二,我真不知道还有李建成造反这回事;第三,李渊鼻子下面那个窟窿是用来放屁的吗?”
“完了,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这回李渊算是亲手把李建成送到奈何桥了。”
“所以说,这太子之位本来应该是李世民的,不过因为李渊说话不算数,所以李世民才会杀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