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人杀了200多人,这班超这么勇猛的吗?”
“人家用的火攻!放把火,堵住出口,出来一个死一个。”
“班超出使西域,小学课本知识,没想到具体情境这么炸裂!”
“大汉没有一个怂人!真想穿越回去看一眼。”
“题外话,汉朝的赋税在历史上也是最低的。”
“我记得汉朝好像是‘十五税一’或者‘三十税一’,反正挺低的。”
“汉朝的文景之治算是我国第一个盛世了。由此可见当时的汉朝多么强大。”
汉朝。
刘邦美滋滋的喝一口杯中酒。
“没想到我大汉在后世竟然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我也不枉此生啊!”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就有这么一位奇葩皇帝,他竟然30年不上朝】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明朝的历史绕不开万历皇帝!”
“可恨啊,明朝就是败坏在朱厚和朱翊钧爷孙俩手里!”
“昏君!简直是个昏君!”
“明朝灭亡不是因为万历皇帝不上朝,或者说他不上朝并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汉朝。
汉武帝内心充满了疑惑。
0年不上朝的皇帝。”
卫青猜测道:“或许这个皇帝仅仅是个傀儡皇帝呢?”
唐朝。
李世民也疑惑,纵观历史,还真没有那个王朝的皇帝竿30年不上朝。
“明朝,这个明朝不是很厉害吗?”
“朕记得这个明朝好像只出现了一个懦弱的叫门天子吧。”
在历朝历代皇帝和大臣的印象中,只记得懦弱无能的叫门天子和明朝最霸气的皇帝朱棣
其中叫门天子刷新了所有人对天子的认知下限。
而朱棣那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是被不少朝代借鉴,改编成自己的祖训。
【相信这一句话,大家就能猜到这位皇帝的身份,没错他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
【今天我在这里为大家综合的讲述一下为什么万历皇帝能够30年不上朝,又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皇帝】
【首先,开头我要告诉大家,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并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有万历不上朝,也有朝廷官员因此而腐败】
【但导致明朝逐渐走向灭亡的更主要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或者说封建统治下的内阁制度导致了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明朝。
听到这里,朱棣眉头紧皱。
内阁是朱棣创立的,可是天幕却说内阁制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这朱棣哪里受得了。
太子朱高炽见朱棣脸色不太好看,于是小心翼翼的问道。
“爹,你没事儿吧!”
朱棣扭头看了朱高炽一眼,然后淡淡的说道。
“我还不用你操心,安心的看天幕吧!”
虽然嘴上说着没事儿,但是朱棣内心正在盘算着如果内阁真的危害到了明朝的未来,朱棣也会毫不犹豫的解散内阁。
【明朝的内阁制前身我们就不过多追溯了,我们只要知道,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
【内阁的建立,原本是为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毕竟宰相没了,皇帝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
【简单介绍完内阁,我们来介绍一下嘉靖皇帝朱厚和万历皇帝朱翊钧这爷孙俩的所作所为】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皇帝寿命都不长,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其他皇帝在位时间甚至连20年都不到,妥妥的都是短命鬼】
【可是这些皇帝之中最为另类的就是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了】
【嘉靖皇帝在位45年,万历皇帝在位48年】
“天天上朝的活不过10年, 不上朝的倒是长命百岁!”
“不上朝的在位时间都长,大家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
“还能是为什么,被那些大臣气的呗!”
“我要是成天和那些文臣武将吵吵,我也会被活活气死!”
此刻,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不由得感慨。
“唉!天下之人都说当皇帝好,可是谁又知道皇帝的苦啊!”
“还万岁,朕都快被你们给气死了!”
“天幕说的没错,朕这一辈都在和不同的官员置气!”
“还是后世之人理解朕啊,如果不是朕大度,说不定早就被气死了!”
【虽然说这两位皇帝在位时间加起来有93年之多,但是他们不上朝的时间也有五十多年啊】
【那么,为什么50多年不上朝,明朝还没有崩溃呢】
【那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内阁制了与皇帝的最终决策权了】
第101章 内阁双刃剑
【明朝的内阁制很有意思,其实它已经具备现代内阁制的雏形了】
【一开始的内阁,其权力并不大】
【大家知道第一任内阁大学生是谁呢?解缙】
【解缙是谁?连中三元的学霸,永乐大典的编纂,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妥妥的皇帝秘书】
【一开始的内阁也就是帮助皇帝整理提炼一下奏折的内容,顺便在必要的时候给皇帝点儿建议】
【可惜,皇帝是一代换一代,一代不如一代,内阁需要做的决定就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权利也越来越大】
【直到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的出现,内阁是权利才迎来实质性的增强】
【明朝三位贤臣创立了内阁制的核心玩儿法票拟制】
【由于朱祁镇继位时,尚且年幼,大小国事都由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贤臣辅佐,内阁制的权利也因此增强】
【有了票拟制之后,皇帝的工作量就更少了,再加上朱祁镇大家懂的都懂,所以最终导致内阁成为了朝廷运转的中心轴】
【国家的大小事务直接交给内阁,内阁整理奏折并给出最佳解决方案,然后呈交给皇帝】
【如果皇帝觉得解决方案可行,那就通过,如果不可行再发回内阁重新制定方案】
“这么说的话,明朝的皇帝好像确实轻松了不少。”
“我猜就因为内阁制的原因,皇帝才不上朝的吧?”
“没错,这时候的皇帝基本等同于现在的英国女皇了,只是个摆设。”
“皇帝不是还有最终决策权吗?”
“等到了嘉靖,万历时期,你猜皇帝还决策吗?内阁还需要皇帝决策吗?”
“我有一个疑问,皇帝都没权了,为什么没人架空皇帝?或者趁机造反?”
汉朝。
汉文帝听完天幕对内阁制的介绍,心中不免产生了想法。
“如果我大汉也制定一个内阁制,那朕是不是就能轻松一些?”
接着汉文帝又摇了摇头,抛弃了这个想法。
“不行,内阁制下后代子孙必定懒怠,不出三代绝对会出现如同天幕中皇帝一般30年不上朝的情况。”
明朝。
朱棣虽然皱了皱眉头,但是却没有非常愤怒。
“虽然后世内阁的权力比朕想象的要大,但是仍然在可控范围之内。”
“更何况,皇帝30年不上朝,大明朝依旧没有混乱,足以说明内阁制是正确的决策。”
因为朱棣知道,如果内阁仅仅如此的话,内阁依旧是皇帝的下属机构,依旧摆脱不了皇帝的制衡。
毕竟说到底,他们的一切权利都是皇帝给的,只要皇帝摇摇头,这些人的权利就能轻松收回。
【除了票拟制度外,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在内阁期间还削弱了一个皇帝的权柄,那就是内阁人员的任免】
【在朱祁镇以前,内阁人员都是由皇帝指派的,而到了三杨辅佐朝政时期,朱祁镇太年幼了,让他任命内阁大臣不是胡闹嘛,于是内阁任命权也被内阁垄断】
【至此,内阁既能参与国家大事的拟定,还能决定自己团队的人选,内阁终于成为了完全体,而皇帝也终于成为了国家的摆设、吉祥物】
【到这里有人要问了,皇帝不是还有最终决策权吗?】
【其实,这个最终决策权基本等同于摆设】
【一旦出现例如评定叛乱,赈灾拨款,大型工程等项目,了解国家情况的内阁给出的解决方案绝对是最优解】
【如果皇帝不认同,那就得下场和内阁大学士撕逼,可是一个皇帝怎么撕的过那么多内阁大学士呢?】
【更何况,谁最了解国家情况?是什么都不干的皇帝吗?当然不是,了解国家的当然是内阁那一群人】
【结果就是,皇帝要理没理,要解决方案没解决方案,最后还不得听内阁的嘛】
【直到首辅李贤的诞生,内阁才算完全的架空了皇帝的权利】
【在首辅出现之前,内阁大臣无明确的高低之分,所有事情大家商量着来,可是首辅出现后就不同了】
【内阁呈给皇帝的文件的撰写权被首辅所把控,其他人可以提意见,但最终怎么写还是首辅说了算】
“懂了!首辅已经完全取代皇帝的位置了。”
“当首辅出现的时候,皇帝才成了真正的摆设。”
“刚刚谁说架空皇帝来着,这回真架空皇帝了。”
“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内阁,内阁首辅权利这么大,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唐朝。
李世民心中一阵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