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仔细的询问了虞翻、贺齐和董袭等会稽人,确定了这个计划是可行的,而代价仅仅是船只的损伤和报废而已。
当然,船只也不能太大,否则很容易就搁浅在海边,没法深入内陆。
眼下是潮水涨到最高潮前一刻钟,全军正好可以借著这个时间侵入内陆,以达到最深入的效果。
这些船只将会全部搁浅在岸上,只能等待涨潮之后再想办法重回大海,即便这样,许多船只的底部显然也要进行修缮。
不过这一切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一旦他们这支数千人的精锐在大战的最高潮时出现在孙策军的背后,那绝对的将不是这场战斗的胜负,而是孙策军会不会在此全军覆没。
没错,刘封打的主意就是一战而覆孙策主力。
只有在钱塘江江畔全灭,最少重创对方,那么接下来收复整个会稽将会是秋风扫落叶一般。
刘封的性格就是走一步,算三步。
前些年他为什么那么赶,不惜放弃经营根本,也要四面而战,先复琅琊,又战广陵,翻过年还不远千里勤王,迎奉天子回东都。
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错过了那时间点,这些事情你就是再想做也做不了,最少也得付出原先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
就以琅琊为例,袁术早就在暗中拉拢臧霸了,袁谭在去年成功过大河,占领济南国后,也必然会对琅琊臧霸进行影响。
到那时候,刘备再想收回琅琊的统治权,不但会有多股外力影响,面对的还是一个休养生息了一年后的臧霸。
收复广陵、天子东归,这些事情也都是如此,你错过了,别人就替你做了。
刘封之前在吴郡北部的“慢”,是在等吴郡南线的“快”。
太史慈、周瑜从乌程奇兵突现,一口气就包掉了两万孙策军,仔细算算时间,刘封不过是四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打下了整个吴郡,外带小半个丹阳郡,这可比孙策当初半年拿下半个吴郡要快太多了。
因此,刘封根本没打算和孙策在钱塘江江畔过多的纠缠,对方后援虽然远比不过己方,但粮食这种好东西,能节省还是要节省的。
毕竟孙家凭借着北会稽精华之地,怎么也能压榨盘剥出个一、二百万石的军粮,就孙策那三万多,不足四万的军队,支撑上一年还是绰绰有余的。
刘封可没这么多时间跟他耗费在钱塘江畔,今年可是最后的空窗期了,明年可就是建安四年了,公孙瓒在这一年的年中就彻底覆灭了,张飞燕也会被袁绍打崩,蛰伏回黑山中。
北面的袁绍就将一统北地,到时候他的目光落到哪里,哪里就是风暴之眼。
所以,在刘封的计划之中,今年不但要彻底扫灭孙策,还要彻底拿下扬州,然后再扩一波军。
因此,刘封特地委赵云别师主将,率领加强了徐晃指挥的一千精骑,绕后登陆,前后夹击,彻底覆灭孙策所部。
赵云看著舰队踩著海潮不断的深入内陆,一口气冲进去了两三里地,速度才开始放缓。
慢慢的,大船开始触地搁浅,没法再继续前行,小船即便能够继续前行,可水深已经不足一米,显然也走不了多远了。
好在这里距离岸边也已经不远,或者说他们所处的位置已经是岸边了。
一旦开始退潮,这里必然是第一片冒出海水的陆地,也正因此,这里的淤泥也是最少的,即便著甲的士卒踩上去,也最多踩出一个较深的脚印罢了,远远没有退潮时的岸边那么吓人。
赵云站在艨艟上,视野较好,看的也远,已经能够看到远方的正常的陆地了。
这让他长松了一口气,要是计划失败,整个舰队被卡在淤泥地里,赵云倒是不怕背责任,可刘封那边就麻烦大了。
“将军,我们成功了!”
虞翻冲着赵云拱手行礼,抬起头时,虎目已是一片殷红。
在刘封跟他、贺齐、董袭等会稽出身的人提起这个计划时,他们是相当吃惊的。同时,他们内心也对这个计划很没信心,因为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
更让虞翻他们震惊的是,刘封不但要运送步兵,还要运送一千精骑。
要知道走舸是很不适合运输马匹的,马对水的态度是极其复杂的,因为这必须得细分到具体的每一匹马身上。
个体对水的态度差异是相当大的。
有的马匹对水非常忌惮,别说是大海了,就是个小水坑都会让马匹感到不适。而有的马匹则是非常喜欢水,甚至会主动接近水源,进行游泳。
而不论马匹畏惧水源,还是喜欢水源,对运输马匹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走舸体量小,遮蔽也小,一旦运输战马,很容易让马匹在海洋上情绪崩溃,到那时候别说是马匹了,估计连走舸都会翻船。
所以必须要上艨艟级别的大船,才能运输战马。
而大船显然也吃水更深,更容易搁浅,这自然不是一件好事情。
刘封对此也相当重视,特地派出精锐护卫,让董袭、虞翻、贺齐亲自带船只去会稽海岸边进行实地考察和试验,最终得出可行的结果。
刘封这才痛下决心,行此一战。
可即便如此,全军上下从刘封到赵云,再到董袭、虞翻、贺齐,最后到下面的军将士卒,其实大家都是相当虚的。
没有一个人敢打包票计划一定成功。
但所有人也都明白,一旦这个计划成功了,那收益也是极其巨大的。
从钱塘江正面进攻,孙策有固陵为依托,征南军又是登陆战,劣势是相当大的。
虽然征南军比孙策军的实力要强的多,可孙策军的实力也一样比王朗军强。
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便赢了,很可能也会打成击溃战,孙策军一样可以收拢败兵后撤,依托会稽诸城逐次抵抗。
这是刘封最不想看到的一幕,也是刘封下定决心这么打的根本原因。
第351章 僵持不下
孙策眉头紧皱,看著钱塘江岸边高高飘扬的太史大旗。
他在带领主力前部抵达战场后,立刻接过了指挥权,重新组织了一波攻势,却依旧没有建功。更让孙策感到无奈的是,高顺所部都已经伤亡三成半了,可战力却没有下降多少。
主要是高顺所部的装备极其豪华,光是铁甲就有三百套,还有大量的塔盾和长戟,搭配上强弓劲弩,虽然虽然伤亡一千余人,但阵亡不过才三百余人,剩下的人里,除了四百余重伤员外,轻伤员依旧有能力帮助转运物资,助力弓弩上弦,照顾伤员等工作。
一旦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这大几百的轻伤员也是一样能披甲拼命的。
贾逵所部的战力虽然比不上得到过军械加强了的高顺所部,但胜在人数要多出五成,伤亡虽多,但贾逵平日里练兵有方,刘备父子又恩威并重,所以也一样能够坚持的下去。
孙策军久攻不下,自身的伤亡其实也不小,作为生力军出场的宋谦所部都已经折损了三成兵力,是先发三部中受损最严重的。
黄盖、芮良两部稍好一些,可黄盖所部也伤亡了近两成,反倒是战力最弱的芮良部,损失最小,仅仅只有一成出头,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们的战斗意志是三部之中最弱的。
虽然不至于临战溃逃,可这伤亡显然很说明问题了,他们给征南军的压力无疑是最小的。
孙策有些后悔,早知道就不该让芮良上,如果换上朱治,孙静所部,应该是有不小可能有所斩获的。
哪怕只是重创高顺,现在自己面对的局面也会容易上许多。
眼看著太史慈所部不断的上岸,征南军的兵力高达一万六千人,即便扣除战损,也至少有一万四千余的兵力。
以征南军的战力,自己想要在一个时辰内击溃对方,显然是痴人说梦。
眼下的局面,战术上孙策占优势,无论如何,他目前是两万六千人(扣除了伤亡的三千余人。),还是几乎倍于征南军登陆部队的。
可战略上,孙策却已经隐隐落于下风了。
他为了能够在钱塘江畔重创征南军,就连固陵和查渎寨的兵力都让他给抽空了。
虽然还没到不成功便成人的地步,可一旦失败,孙策军也必然会落入下风之中,甚至有可能被征南军一举击破,钱塘防线毁于一旦。
孙策如果老老实实的守著钱塘防线,虽然有些慢性自杀,但守上个半年以上是不成问题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地理问题了。
孙策和刘封交战的地点,其实是钱塘江入海口附近,距离大海并不远,距离近的地方仅有十几里地,其中还包括了大片滩涂,涨潮之后即为海洋。
远的地方也只有二三十里地,而钱塘江在距离入海口二十里地的地方,突然向下方近乎一百二十度角的拐弯,形成了一个内夹角的小冲击平原。
两军作战的主战场就在这个内夹角的小冲击平原里,可谓是三面傍水。
所以整个战场的宽度其实不过寥寥十余里地,而且越靠近入海口,土地就变得越来越泥泞,越不适合作战。
从孙策的角度来看,右边是大海,北面是钱塘江入海口,西边是大拐弯的钱塘江,只有东南方向才是陆地,十七、八里地处即是余暨县县城。
如果孙策死守钱塘江防线不动摇,那势必不会抽空固陵、查渎寨、高迁屯以及余暨县的兵力。
如此一来,刘封的登陆计划失败率至少要多上几倍。
不但极其容易被孙策军发现,而且登陆之后也要面临孙策军的多方威胁,余暨县、高迁屯里的驻军随时可以对他们展开突袭,逼迫他们在滩涂地里展开兵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就是为什么刘封一定要勾引孙策决战的根本原因。
如今孙策全军集中决战,虽然刘封过江部队受到了很大的风险,也承受了不小的伤亡。
可海运绕后的部队成功率不但大大提升,而且还能轻而易举的占领余暨县,堵死孙策后撤的主要干道,如果大胆一点,前插到钱塘江拐弯处,甚至能彻底封死孙策军的退路。
如今余暨县、高迁屯、查渎寨俱是空空如也,绕后的赵云所部几乎没有任何威胁,可以轻松的完成任务。
只要成功包围孙策主力,一战而下,那渡江吸引孙策主力的伤亡代价简直不值一提。
“传令叔父,让他加快速度,务必于午时赶到战场。”
孙策先发了条命令,催促后面的孙静加快行军,然后又对著朱治道:“叔父,我意将大军分为左右两路,想要劳您指挥右路,将韩当、韩宴、孙修三部调给您督领,不知叔父可肯为我分劳?”
朱治在孙坚时期的地位就相当高了,毕竟他的出身实在是比程普、韩当这些人强太多了。
孙坚为了得到朱治效力,甚至将珍贵的孝廉名额都毫不犹豫的用在了对方的身上,而朱治也没有让孙坚失望,很快就成为了孙坚的副手之一。
在孙坚时代,朱治就成为了孙坚军中能够独领一军,出外征战的大佬,这可比孙贲,吴景都要早的多,更别说徐琨,孙香这些人了,至于程普、黄盖、韩当,那更是望尘莫及。
孙坚入洛阳之后,当时陶谦还是袁术的盟友,青州百万黄巾军兵分三路,大举入侵河北、兖州和徐州。
收到陶谦的求援之后,孙坚就派了朱治任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前往徐州助战。
这是真正的老资历,而且对手还是西凉军。
眼下孙策只有两个人可以委为副手,一个是朱治,一个是孙静。
综合考虑之后,孙策决定让朱治带著生力军去右路,毕竟孙静一来还没抵达战场,二来恐怕也只有自己亲自压著,才能让孙静和富春族兵全力以赴了。
孙策这里有些担心孙静不能尽力,孙静那边却在痛斥自己的好大儿孙。
原因很简单,孙想反水了。
孙坚离开家乡非常早,而且凭借军功,也早早的出任了两千石,对于家乡家族虽然诸多荫蔽,但感情是真没有多少。
孙策从小就没有呆在家乡,他要么跟随孙坚在长沙,要么就在豫州,还在庐江舒城待了好几年,就连徐州广陵郡的江都县也去过,可就是没回过家乡。
所以他和孙之间虽然关系极近,但属实是没有什么感情。
孙又不是傻子,原本支持孙策是希望孙策能够立足江东的,现在连吴郡都给丢了,还在会稽大搞屠戮,其行其迹,看的孙心肝发颤。
要是孙策能一直强势,那说不定随著时间推移,这些事情也就烟消云散了。
可现在孙策明显不行了,北边来的刘征南简直强的可怕,短短的四个月,居然全取了吴郡。虽然还有一个富春县暂时还没被拿下,可明眼人都知道那是刘封不想要,而不是拿不到。
孙这可就不淡定了,他趁著赶路的时候,悄悄的来到父亲孙静的身边,想要劝说孙静多做准备。
孙静先是一愣,随即勃然大怒。
孙静并非是因为死忠于孙策而痛骂孙,实际上孙静本人的态度一直都是骑墙派。
原时空中,孙策在钱塘江北整整顿兵了半年之久,多次进攻,都被会稽军给打退了。
这时候孙静才出山前往钱塘,将查渎古道的秘密告知了孙策。
可见孙静和孙策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当微妙的。
侄子到了钱塘江北,距离富春不过一百多里地,鏖战半年愣是没回过家乡。而叔叔明明有著制胜良策,却看著侄子在钱塘江北劳师糜饷,士卒枉死,也不去找侄子。
再加上孙策一死,孙立刻想要自立,可见孙静一脉是颇具野心的,而且刚开始时也是视孙策为发迹平台,待价而沽。
孙静之所以会痛骂孙,是对这个嫡长子能力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