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83节

  可周瑜、赵云南下了,徐琨再成功南逃,那周瑜、赵云可就反过来陷入了孙策军的前后夹击之中了。

  因此,贺齐已经相当满意了,如果这样还救不到山阴,那怎么也责怪不到刘封的头上了。

  于是,贺齐当即三度跪倒,心甘情愿,恭恭敬敬的给刘封叩首。

  “征南之恩,齐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

  刘封看见贺齐再无异议,当即击鼓召将。

  随后,带著贺齐接见众将的刘封,直接把情况简单叙述了一遍,随后没有征求诸将的意见,而是乾纲独断,直接下达命令,安排了任务。

  赵云、樊能当即出列领命。

  同时,原本的计划也大为改变,不再等待城中的反馈,命令贾逵所部转到吴县城南下寨,保护赵云、樊能所部的后路。

  众将当即领命,贺齐跪求道:“齐心系山阴,五内俱焚,恳请征南应允齐一同南下。”

  刘封当即应允道:“可!”

  ********

  一日之后,由拳城中的周瑜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刘封命令由拳所部南下,救援山阴,但务必注意自身安全,以保全自身为重,同时可为后续大军开路。

  至于刘封的小心思,自然不可能跟周瑜明说了。

  周瑜本身也是扬州豪强,虽然他大概率会赞同刘封的做法,但凡事都怕万一,而且即便隐瞒,也不会对周瑜的行动造成任何负面作用,那刘封又何必冒险呢。

  接到命令之后,周瑜不敢怠慢,当即整顿了兵马,将由拳的防御重任托付给了王晟,而他本人,则带著周宾、于麋以及两人麾下的士卒自南门而出,奔涌南下。

  有周瑜所部在前方开道,赵云、樊能所部就能全速南下,日行甚至可达四五十里。

  如此一来,在钱塘江边,两部就能汇合,兵力高达两万余人,最少也能自保无虞。

  周瑜、赵云此时并不知晓,还有一万余人的援军也在赶来的路上了。

  太史慈此时已经抵达乌程,并且派人联系吴县和由拳。

  在收到太史慈的消息之后,刘封顿时大喜,让太史慈直接南下,加入到南援军中。

  太史慈所部的一万余士卒,此时有两个去向。

  一是北上吴县,填补赵云、樊能离开后的空缺,如此一来,刘封军的兵力又超过了徐琨的三倍,也就不用担心对方偷偷溜出城去了。

  二是南下,增援赵云、周瑜,厚实南下军团的兵力,选择这个方案的话,虽然吴县这边会紧张一些,但更有利于刘封的大计。

  得到补强的南下军团兵力将会超过三万,而且还都是老卒。

  就是单独对上孙策也丝毫不落下风。

  孙策此时已经失去了经营两年余的吴郡地盘,想要维系大军,只能疯狂压榨新的地盘,如此一来,孙策就算自己想要留著会稽士族豪强,他手下的军头们也会逼著他下手的。

  因此,刘封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条路,让太史慈、徐晃所部火速南下。

  同时,还让周泰、蒋钦两部也一并南下,掩护大军过钱塘江,而董袭、甘宁则依旧跟随刘封本部行动,但暂未上岸,依旧呆在船上。

  ********

  余杭城中的许昭此时吓得冷汗淋漓,心中对高岱是感恩戴德。

  他之前还想要举城投效刘封,可没想到第三日一早,余杭城外就来了大队人马,足足有万人之多,全是孙家士卒。

  许昭要是没听高岱的话,现在可不就倒霉了吗?

  他许昭诚然是余杭第一大豪强,但他并不是余杭唯一的豪强。

  余杭城中可是有不少家族在朱治身上下了重注的,要不然朱治也拉不起几千人的队伍来。

  有这些家族在城中,许昭要是跳反了,连守城都困难。

  可他又不能把这些家族全给灭了,一来没这个实力和时间,二来他也担心会犯了众怒,被余杭所有豪族群起攻之。

  所以,高岱劝说许昭不要心急,等于是救了许昭一族的性命。

  孙策军对于叛徒是如何心狠手辣的,许昭可是相当清楚的。

  南下的孙策军自然正是吴景所部,为了行军速度,吴景所部并没有携带太多的粮食,所以希望能在余杭补给一下。

  朱治他们过江的时候,带走了一部分的粮食,可余杭的粮食还是相当多,仓促之间是搬运不光的。

  因此,吴景所部来了之后,也很顺利的补充了粮食。

  吴景听说了前方孙策正在猛攻山阴,朱治、程普、黄盖也已经赶去增援。此时余杭、钱塘、富春三县的兵力已经被抽的一干二净。

  但两地刚刚秋收,还有大量的粮食,之前孙策军在钱塘江北,除了吴县运送来的粮食外,就是余杭、钱塘、富春三县就近提供的。

  可即便如此,也只消耗了余杭、钱塘、富春三分之一的粮食,还剩下许多。

  朱治他们赶著去增援孙策,拼死拿下山阴,粮食只要够吃,暂时也顾不上转运了。

  可吴景现在却有了想法。

  他麾下尚有九千余士卒,山阴那边再抽调三四千精锐过去也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那么剩下的五六千士卒,就可以在钱塘、余杭、富春三县中征集青壮民夫,转运粮食,最少也要过了钱塘江。

  以吴景的战略眼光,很清楚等到征南军追上来了,孙策军只能学著刘繇,倚靠钱塘江和固陵来坚守。

  所以粮食留在钱塘江北,简直就是资敌。

  他此时多运送一石粮食到江北,就等于孙策军多了一石,征南军少了一石,还有转运前线的损耗,里外里甚至可能多赚了三石粮食。

  吴景和孙辅、孙修等麾下将领讨论了之后,都觉得这是老成之举,众将一致赞同。

  吴景当即下令,分派孙辅前往富春,孙修前往钱塘,吴景亲自坐镇余杭,全力向钱塘江南岸转运粮食,过江之后,可暂囤积于高迁屯。

第333章 里应外合

  刘封一声令下,三路大军一起动员南下,周瑜接到命令最早,赵云行军速度最快,但最先抵达战区的却是太史慈。

  乌程就在余杭、钱塘的正上方,西侧是天目山,东侧是东苕溪,中间有一条走廊,可从乌程直抵余杭、钱塘。

  太史慈带著徐晃两部日夜兼程,仅仅三日就已经抵达了余杭外围。

  太史慈并没有直接出山,而是先在山口内侧扎营,然后派出从乌程带来的细作侦查余杭、钱塘的情况。

  富春因为距离较远,只是派了几个人过去侦查,重点还是距离最近,就在山口外钱塘江平原上的余杭县。

  余杭县距离太史慈大营所在不过二十里,半日强行军即可到达。

  太史慈这里还在等南边斥候的信息,却突然收到禀报,说是抓到了几个奸细。

  太史慈心中一沉,担心自己的位置已经暴露,立刻命令将奸细送入大帐,他要亲自审问。

  很快,两名奸细被送入了大帐之中,太史慈进帐一看,发现两人有些诡异。

  一般的细作都会挑选长相,身材平平无奇,最好就是丢到人群之中都找不出来的那种。

  可这两个细作却是身材魁梧,健硕有力,一看就是肉食者。

  这年头细作可吃不起肉。

  太史慈心中有些疑惑,刚想要询问,却发现左边那个细作看见他之后,当即挺身大喊道:“小人冒昧,敢问将军可是刘征南部下?”

  太史慈沉著脸色没有回答,只是目光却始终钉在对方身上。

  那人看起来有些紧张,却硬生生挺住身体,目光坚定的回视太史慈。

  “好胆色。”

  太史慈赞赏了一句,随后坐在了胡凳上,随后话锋一转,试探道:“大好男儿,当建功立业,何以为奸细乎。”

  那汉子脸色上露出焦色,大声回道:“在下并非奸细,实是有重任在身。”

  随后,他又第二次问道:“不知将军是刘征南麾下哪位臂助?”

  太史慈这才点了点头:“我乃是刘征南麾下中郎将东莱太史慈,你有何重任在身,为何要求见于我?”

  那汉子顿时大喜,赶忙回道:“小人乃是许昭族弟许仲,奉族兄之命,求见刘征南,备述吴南孙贼军势。”

  许昭在发现吴景入余杭之后,立刻找了高岱商议,两人合议良久,定计之后,找了机会才派出许仲北上求见刘封。

  许仲在出城之后并没有走大道北上,而是寻著天目山而来,欲走山谷通道北上乌程,然后坐船前往吴县。

  结果刚一入山口,就看见了太史慈大营,刘字旗高高飘扬,这让许仲意识到刘封大军竟然已经悄悄潜至余杭附近。

  许仲当即让随身的两个人手回余杭禀报许昭,然后带著剩下的一个人前往大营求见,可在靠近大营时却恰好被巡逻队伍逮住,当成了奸细。

  太史慈闻言,登时大喜过望,可脸上神情却是纹丝不动:“哦?有何信物?”

  许仲目视胸口道:“族兄有帛书一封,被我缝在了棉衣之中,将军可令人拆开一观。”

  太史慈一个眼色,周围一个亲兵上前将许仲棉衣撕开,取出了其中的帛书,随后转身送至太史慈案前。

  太史慈取过帛书观看,发现上面的确有许昭、高岱两人的签字,同时还备述了吴景所部诸营的分布,以及对方抢运粮食,送往钱塘江南岸的行动。

  许昭很直白的表达了自己想要投效刘封的心意,高岱也在帛书中为许昭背书。

  可别小看这一点,高岱因为冒死救了盛宪的事情,在整个江东名气都相当大的,尤其是在吴郡,那更是被人交口称赞为义士。

  高岱肯为许昭背书,那许昭这事的可信度最少翻几倍。

  来之前,刘封给太史慈下令的同时,也有书信同至。

  书信里就提醒过太史慈,要他看情况拉拢许昭和高岱。

  因此,太史慈此时只觉得是天降横福,刚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了。

  许昭的帛书之中,不但备述了吴景的兵力分布,就连城中的布防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这其实也怪不了吴景,许昭可是地头蛇,而吴景初来乍到,又忙著抢运粮食,自然防不住许昭的刺探了。

  如今吴景亲自坐镇余杭,有兵四千,但城中撑死了只有三千人,另外一千人在外沿途护送押运粮食。

  而钱塘、富春各有兵马两千,一半驻城,一半押运。

  余杭城有四个门,吴景在每个城门安排了两百人,每一面城墙安排了三百人,剩下的一千人,六百人在余杭县衙中卫护吴景,同时以作为预备队,另外四百人则分为四队,巡视城内,弹压不轨。

  太史慈当即决定,这份大功他吃定了。

  他先派人将徐晃请了过来,把情况讲了一遍之后,说出了自己的安排。

  计划相当简单,就是利用许昭作为内应,里应外合,直接破了余杭,如果能把吴景给活捉或者阵斩了,那就更好了。

  徐晃性格稳重,太史慈说话时他只是聚精会神的听著,并没有打断过对方。

  等到太史慈说完了之后,徐晃才开口说话,他只问了一句话:“许昭、高岱可信否?”

  “可信!”

  太史慈郑重点头,这个问题他仔细琢磨过,觉得对方不会有诈。

  因为他才刚到余杭附近一天,对方就算第一时间发现了他们所在,也不可能立刻就制定出如此周翔的计划。

  况且太史慈也有自信,他和徐晃手底下大部分都是老卒,新兵也都是降兵,都有战斗经验。

  就算是正面对决,他也不惧吴景分毫。

  况且现在都还没和许昭联系,彼此信息往来最快也得两三天功夫,有这时间,派往富春的细作不好说,可钱塘的细作一定能赶回来了。

  彼此情报一验证,就能知晓许昭说的是不是实话了。

首节上一节383/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