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81节

  孙策大喜,一把掠过,然后再度猛抽马鞭,战马疾驰而出,朝著周昕追了过去。

  黄盖等人深怕孙策遇险,也是连连抽鞭,紧追不舍。

  周昕本就是落荒而逃,听见背后传来马蹄声,疑惑之下回头一看,宛如俊面恶鬼似的孙策已经策马追了上来。

  周昕顿时吓了一大跳,一咬牙,朝著身边的亲随大喊道:“去挡住他!尔等家眷,我必恩养之!”

  那三个亲随一听,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拒绝的余地,他们要是拒绝了,别说父母妻儿没人养了,就是世人都会看不起他们。

  “家主且快走,我等为你殿后!”

  三人把牙一咬,放缓马速就打算回头阻挡孙策。

  却不想马速刚刚放缓,最后一人刚一转头,一支利箭就刺穿了喉咙,一头栽下马去。

  另外两人大惊,他们倒是不怕死,可死的毫无价值可就太窝囊了。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一个想法。

  “撞死他!”

  两个人此时已经成功的调转了马头,不约而同的狠抽马鞭,然后将小骑盾挡在身前要害处。

  他们身边没有弓箭,只能被动挨打,唯一的出路就是冲过去,最好能够撞翻孙策,不行也得近身才能反击。

  孙策却是冷笑一声,又是一箭正中马匹的胸口,吃痛之下,马匹脚步一乱,直接跌翻在地。

  孙策的射艺虽然不如吕布、太史慈等人,但放在武将之中,也算是相当不俗的了。

  历史上许昭三人刺杀孙策时,就被孙策先发制人,一箭射死一个。

  要知道许昭三人并非是汉人,而是山越人,且都是弓箭高手,他们随身携带的就是弓箭,根本没打算和孙策玩肉搏。

  倘若孙策的射术能及得上太史慈,这三人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恐怕发难之初就会被太史慈给尽数射杀了。

  刘繇战败之后,太史慈逃进了山中,自称为丹杨太守。

  他就是靠著一手神射,折服了山中的山越人,然后再收拢了刘繇溃兵,随后攻城略地,占据了泾县以西的六个县邑。

  可见太史慈的神射厉害到了何种程度。

  接连射翻两人之后,第三人已经杀到近前,以孙策的射艺已经来不及再张弓了。

  于是,孙策左手一甩,将弓背至身后,然后一勒马匹,使胯下战马往左平移了一步,险之又险的让过了对方。

  而在这擦肩而过之时,孙策手中的长刀轻轻一拉,在对方的腹部开了个大口子,一团腥热的内脏直接涌了出来,滚落在地,被马匹踩了个稀烂。

  孙策拖刀之后根本不去看对方,立刻继续策马,朝著周昕追了上去。

  王朗自城破之后,第一时间就跑上了船去。

  他所在的艨艟不大,但也足够乘坐二三十个人,这还是留足了二三十人所用的各种粮食物资后,如果不考虑这些的话,甚至能挤得下五六十人。

  此时,王朗身边只有三十来个亲兵,周围还有十几条船只正在收拢溃兵。

  王朗紧张的看著码头,希望能尽快看到周昕和虞翻的身影。

  很快,从城西这边奔出一支人马,为首的正是虞翻。

  只是撤退的时候还有一千多人,等到了码头上,已经不足四百了,其余的不是被截住了,就是走散了,还有不少看见兵败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偷偷离队溜走的。

  王朗此时也顾不得名士风范了,扯著嗓子朝著岸上喊著:“仲翔,大明何在?”

  虞翻看见码头上还有船,立时就松了口气,他最怕的就是赶到码头后,船只已经全部离岸了。

  正指挥著残余士卒上船的虞翻突然听到王朗的喊声,顿时心头一喜,可等他听清楚了之后,脸色又阴了下来。

  “大明兄还不曾到吗?”

  虞翻先是疑惑不解,旋即猛的醒悟。

  山阴的南门其实应该叫西南门,更靠近城西,虞翻他们过来只需要走一条直线就能直抵码头。

  可周昕所在的东门想要过来可就远了,难怪周昕先给他传信,却比他还晚到。

  “仲翔,你先上船来。”

  王朗朝著虞翻大喊,一边指挥身边的小船赶紧靠过去接虞翻过来。

  这会儿他最在意的就是虞翻了,只想让他快点上船。

  虞翻站在岸上看了看,跟过来的四百余人已经被安排好了船只,正在排队上船,也就松了口气,于是就下了栈桥,准备上船。

  过不多久,一艘小船靠上了栈桥,上面的士卒扶著虞翻登了船,随后立刻用力划桨,快速的离开了岸边。

  就在虞翻站在船尾看著一片兵荒马乱,甚至还有点点火光的城内时,周昕骑著马朝著码头冲了过来。

  虞翻隔了老远自然不可能看的清楚,但在城中能有战马的,必然身份不低。

  虞翻朝著岸边大声喊道:“可是大明兄!?”

  “仲翔贤弟,正是在下!”

  周昕大喜过望,总算是逃出来了。

  那孙策跟个恶鬼似的,长的人模狗样,可打起仗来怎么跟他爹一样。

  当初孙坚是怎么披坚执锐,愣是冲破了他们阳城外的大营,连带著落城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

  “靠岸!”

  虞翻当即下令,命令船上的士卒靠岸。

  看著远处虞翻的小船靠在了栈桥之上,只要自己上了船,可就安全了。

  周昕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可下一刻,这一丝笑意就彻底凝固,他的喉咙前方突出了一支箭头,上面还带著斑斑殷红。

  周昕只觉得全身的力气都消失了,就连缰绳也握不住了,翻身栽倒,从马上掉了下去。

  艨艟上的王朗和走舸上的虞翻看的目瞪口呆,只觉得自己的喉咙都被卡住,说不出话来。

  没多久,又一骑从烟火之中驰出,孙策勒住战马,翻身跃下,走到满身鲜血,已经说不出话来的周昕身前,露出一个狞笑。

  随后,孙策抽出腰间的短刀,一手持刀把,另一手扶住刀刃,直接插进了周昕的颈部,然后顺势一剜,又用力一切,斩下了周昕的首级。

  随后,孙策站起身,将周昕的首级高高举起:“贼将业已授首,降者免死!”

  王朗、虞翻以及参与的会稽军士卒们尽皆失声,呆呆的看著那形同恶鬼一般的俊美青年。

  ********

  一月下旬,刘封自无锡出兵,以徐盛为先锋,贾逵所部为接应,樊能所部为后路,大军开拔,不消七日,已至吴县城下。

  果然正如徐琨预料的一样,刘封军在抵达之后,又开始大兴土木工事。

  这让徐琨松了口气,觉得自己怎么也能再支撑个一个月。

  可次日一早,刘封那边派来一名骑士,射箭入城。

  城中士卒捡到后发现此箭没有箭头,反而绑了一封书信。

  士卒不敢怠慢,立刻上交,层层传递,送到了徐琨手中。

  徐琨接到书信,以为是刘封的劝降信。

  此时的徐琨已经和之前不同,见识过征南军战力的他心态已经变了。虽然徐琨依旧不会背刺孙策,可若是条件合适的话,他也不会死战到底的。

  因此,徐琨打开了书信阅读起来。

  出乎徐琨的意料,这封书信并非是劝降信,而是一封泄密信。

  里面直接告诉了徐琨征南军的围城计划,其中重点讲的就是城南。

  刘封在书信中直接告知徐琨,此番围城,不会再围三阙一了,等到城东、城北的营地建设完毕之后,就会开始建设城南营地。

  至于城西,则是邗沟的起点,直通震泽,整条邗沟从城西南而出,遮蔽了整个吴县西城。

  此处也只有一个水门,进出船只。

  徐琨脸色微变,虽然哪怕城南也被围了,理论上城西依旧可以从水门出城。可孙家水军已经被征南军水军打的丢盔弃甲,只能龟缩在吴县城中了,无疑水路也是被堵死了。

  从这点上来看,城南其实才是吴县最后一条生路。

  徐琨刚开始时还不明白刘封送这封书信来的目的是什么。

  可现在有些明白了,这是在给自己施压啊。

  如果自己想要投降的话,就没有资格拖延时间。若是想坚决守下去的话,那征南军这一次可就不会再放徐琨和他麾下的部曲一条活路了。

  徐琨的脸色变得相当难看。

  另外,徐琨还看出了一层意思,那就是对方给自己留足了考虑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就是征南军修建城北、城东大营的时间。

  徐琨露出苦笑之色,他之所以肯留下来断后,劝说吴景先走,显然也是存了投降的心思的。

  无锡一战,让他心生了胆怯之意。

  如此坚城,自己又有死守之心,刘封毫无取巧的正攻之法,居然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以伤亡不到千人的代价给攻下了。

  这让徐琨完全没有守住吴县的信心。

  他之所以会下大力气劝说吴景先走,除了吴县的确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守军外,也有一点小心思。

  他在无锡是真的被打怕了,徐琨担心如果吴景不走,到时候他要坚决死守不肯投降的话,自己该怎么办?

  与其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倒不如先劝走吴景,自己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走,若是既不能守也不能走,那就降了。

  看著书信,徐琨面色狰狞,咬牙切齿,却始终做不出决断。

  此时城外的刘封大营之中,各处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土木工程。

  虽然此时是冬日,土地被冻的较为结实,好在一来这里是江东,要比北方暖和上不少,二来徐州军中也多出了许多铁质工具,比如铁制的锤子、锄头、铲子等等,都大大提升了效率。

  刘封的大帐第一时间就被立了起来,以供刘封在其中处理军务。

  此时,刘封正在接待一名壮勇之士。

  此人姓贺名齐,字公苗,会稽郡山阴县,是会稽军中的一名军官。

  为王朗所遣,自上虞出海,走水路前来求援。

  “启禀征南,我主如今危在旦夕,恳请征南立刻发兵,救援山阴。”

  贺齐和董袭一样,都是在孙策南下攻打王朗,偷袭高迁屯时投降孙策的。

  董袭干脆就是高迁屯反水的,贺齐则不一样,他的地位可比董袭高多了。

  如果说东西只是一个中等,甚至是低等豪强,那贺齐家可是山阴名士,而且也是豪强。

  贺齐本人就是郡吏出身,后来还代理剡县长,他的成长轨迹其实是和甘宁很是相似的。如果甘宁没有造反,也会在蜀中如此一步步提升的。

  在固陵之战中,原本历史上的贺齐以及贺家是中立的,并没有下注在王朗身上。

  可这一次不同,因为局势大为变化了,孙策的兵力虽然和历史上差不多,和潜力却小太多了。

  原本历史上孙策南下会稽的时候,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丹阳和大半个吴郡,最少也是一郡半的实力,可如今南下时,虽然南边不断战果频传,可北边却是屡战屡败。

  再加上丹阳根本就没入过孙策的手,这时的贺家以及绝大部分的会稽士族豪强们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下注到了王朗身上。

  如今山阴被围,贺齐不得不出城绕行上虞,从海路前来求援。

  有一个非常反常识的冷知识,海运规模并不是越靠后就越发达的。

  实际上海上贸易、运输繁荣的时代,两宋是为首,其次却是两汉,当然,大明没法定义,郑和下西洋确实技术先进,规模庞大,但也就这么一次。后来的明廷就连漕粮海运都搞不定,更别说其他的了,可同一时期,走私船的规模却是大的吓死人。

首节上一节381/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