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时孙香就想好了行军队列,倒是没想到周瑜态度会这么好,主动来和自己探讨。
毕竟孙香一分兵,他可就只有四千人马了,而周瑜却有八千人,还有六千丁壮,姑且不论战力,在人数上可是占据了大半。
“周都尉押送大量粮食军械,我部轻装而行,既如此,我意周都尉率军先行,我拖后五里压阵,不知周都尉意下如何?”
五里地的话,半刻钟时间的急行军即可赶到,而且往往要不了五里地就能接上敌人,毕竟敌方展开阵型也是需要空间的。
而五里地的距离,又能保证孙香会有充足的反应空间和时间,至少不会被周瑜那边的新兵给冲撞了阵型。
孙香的这个安排,是很老成周全的。
最重要的是,很合周瑜的心意。
而看见周瑜一口答应下来之后,孙香也很满意,觉得周瑜为人不错,双方气氛变得更为融洽了。
之后,孙香还特地宴请了周瑜一场。
次日一早,周瑜带队先行出发,开始北上。
等庐江军出发之后,孙香才带著剩下的四千部曲跟了上去。
两个军队这段时日消耗的粮食器械,也都在合肥得到了补充,可谓是齐整满员。
第279章 长途奔袭
合肥距离寿春不算太远,只有三百多里地,以常规行军每天三十里地的速度来计算的话,周瑜他们十二三天就能抵达寿春。
如果再算上当中还有成德可以歇脚,速度还能更快一些。
成德位于合肥和寿春之间,是刘晔的家乡,这个时候还有大几万的人口,可再过几年,这里可就变得像彭城之前一样了。
大旱加上兵灾,使得整个庐江的人口几乎崩溃式的剧减,仅剩的活人也在向四周的郡国逃跑迁徙。
经过激烈的讨论,刘封他们最终决定在袁术军抵达成德之前动手。
合肥到成德大约一百四十里地,成德到寿春则需要走近两百里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在合肥到成德之间动手,很容易惊动成德,并且向寿春和合肥示警。
如此一来,整个刘封军团就会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境地,虽然因为军力强盛,加上到处都有秋收的粮食,以及刘封坐镇军中三点强支撑,使得军队不会溃散。
但接下来最好的处境也就是转为攻城战,以进攻城市为主的攻城战必然会带来极大的伤亡,以及消耗大量的时间。
当然,这份计划也是有其不容忽视的理由存在的。
首先,这是源于地理因素所导致的。
周瑜和孙香想要从合肥去寿春,必须要经过成德,而且在成德这个地方,他们北向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左侧绕过瓦埠湖,然后顺著瓦埠湖和芍陂之间的平原通道北上,可直抵寿春。
这条通道既顺畅,又安全,行军不但是平地大路,而且左边是芍陂,右边是瓦埠湖,几乎没有任何危险。
第二条是从右侧绕过瓦埠湖继续北上,这条路夹河而行,左侧是瓦埠湖,右侧却是一片较为平缓,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对军队的危险可比第一条路大多了。
这条路唯一的优势就是比较笔直,比第一条路近了二三十里地。
可想而知,就是傻子也会选择第一条路,而不是第二条路。
之所以会有激烈的讨论,主要的争论点在于是什么时候拿下成德。
目前主要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在周瑜部为先导,进入成德后迅速关闭城门,控制城防,而刘封军在城外对孙香进行围歼。
第二个方案则是等周瑜、孙香他们出了成德,继续北上之后,依靠刘晔的部署,偷袭拿下成德,然后继续北上从后偷袭,然后和周瑜一起围歼孙香。
刘晔无疑是坚定的第二方案支持者。
太史慈则觉得第一套方案更为可靠。
最后刘封在让他们尽情讨论了之后,拍板决定启用第一套方案。
其实这里面还是有私心的,刘晔自己也知道第一套方案更为稳妥,但第一套方案的首功可就是周瑜的了,而第二套方案的首功则是他刘晔。
这让他如何甘心放弃。
也正因此,刘封才让他们争论一番,好让刘晔看清楚大势所在。
刘晔是个聪明人,只是私心稍稍重了点。
刘封不在乎他有私心,但不能因私废公。
做出决定之后,全军即刻动员,按预定批次准备出发,只等周瑜来信,即可兵发成德。
其中,以张辽为先锋,太史慈为中军,徐晃为殿后,统领骑兵先期出发,刘晔为参军随军联络成德县邑中的谍报、细作和内应们。
刘封全权授予太史慈指挥权限,如有战机,可不用等待后续军队,直接动手。
随后,刘封以徐盛所部为先锋,配给贾斌所部骑兵,以及大量的牛马车辆,以提高他们的机动速度,紧随骑兵而行。
刘封亲自带领潘璋所部为中军,周泰、蒋钦押解粮食并四千民夫为殿后。
全军骑步两万四千人,自东城出发,朝著成德猛扑而去。
东城至成德之间,都是大片丘陵,这种丘陵海拔都不高,一般不超过一两百米,而且坡缓地大,就连骑兵都能驰骋,大军行进毫无困难。
只是东城距离成德之间的距离可不短,足有两百八十里。
这就是为什么刘封要集结骑兵在东城的根本原因。
考虑到周瑜与东城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五天至七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滞后性,即便有周瑜的预估提前量,那也必须提升机动力才行。
步兵虽然可以提早出发,进入战场,但这种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如此规模的大兵团如何能隐藏得了?
更别说还要求藏好几天了。
步兵的行军速度一般是每天三十里地,常规急行军为四十里地。
不过这并非是步兵行军的极限,真要跑起来的话,精锐步兵一天五十至八十里的重任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走完这段路之后,不但会有大量掉队的人员,编制还会发生中度甚至是重度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兵法书上会写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的现实基础。
后世曾经有一种说法,说近代步兵的行进速度已经超过了骑兵,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加上以谣传谣所造成的谣言。
这个谣言普遍的来源于是源自于美国内战时期,在美国西部,连续行军五天或七天以上的时候,步兵连的速度会高于骑兵连。
其实这话本身就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要求七天以上?
实际情况是,美国西部全是大戈壁滩,是没有物资给养补充的,马匹只能吃喝自身所携带的物资给养,而马匹的饮水量和食量都是相当大的,而且战马还需要吃精细饲料。
这所谓的五到七天的极限时间,是骑兵连能随身携带的精细饲料和水的极限时间,并不是战马跑了五天或七天之后就跑不动了。
战马这时候还能跑,但继续跑就是找死,必须停下来,甚至折返回原路去寻找自己的补给车队。
轻步兵的巅峰,是志愿军所创造的战例,14小时跑了145里,而且还是山路。
可骑兵的巅峰比比皆是,李世民追击宋金刚,一昼夜跑了两百里,而且期间还下马战斗八次。
蒙古人就更夸张了,蒙古巅峰时期,一人五马,日常行军速度180至190里地。
步兵拿什么去超越?
要知道哪怕到了明末时期,已经稀烂了的关宁军骑兵,也在回援北京城时走出了日行150里的速度。
更别说骑兵赶到战场时候一般能够保持八成以上的战斗力,就算马匹废了,也能保持人类八成的战力。而步兵是不可能有这个体力留存的。
所以古人都不是傻瓜,骑兵一直到马克沁机枪出现之后,才从主力兵种的地位上跌落,而直到装甲力量的出现,才真正把骑兵这个兵种送入了坟墓。
唯有骑兵的行军速度,才能抓住这一闪而逝的战机。
从东城到成德可谓是一片坦途,到处都是长满了庄稼的田地,甚至还需要渡过一条名为阎涧水的河流。
这河流并不深,也不宽,人马可以横渡,而且河上也有桥梁存在。
所以这次长途奔袭,是可以完全展现骑兵的速度和耐力的。
为此,刘封还特地给太史慈调拨了一批财货绢帛,以供他们在路上的应急开销,比如购买粮食,征集民夫等等。
如果实在还有缺少,可以先斩后奏,以刘封的名义借取或者赊帐。
在军纪方面,刘封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目前阶段是没可能要求士兵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的。
岳家军的确做到过,可岳家军的军饷可比徐州军高太多了,那可是几十倍起步,甚至可能高达一百多倍的差距。
很快,周瑜的来信送到了东城。
在心中,周瑜详细的交代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预估从合肥出发的时间和抵达成德的时间。
周瑜允诺会尽量将抵达成德的时间控制在下午,既消耗了孙香军的体力,增加他们的疲劳,降低战斗意志,同时又能保证明亮度,确保不会有漏网之鱼逃脱。
九月十六,在周瑜预定的日期,刘封下令出兵。
早就已经饥渴难耐了的刘封军如出匣猛虎一般,朝著西方疾驰而去。
由早已经准备好了的向导领路,走的皆是适合骑兵所行的地形。
沿途许多村落豪强被这支军队所惊吓,农夫甚至扔下田里的庄稼,逃回村落,想要和妻子儿女死在一处。
可紧跟著他们却是发现这支打著刘字赤旗的军队竟然与众不同,不但没有抢粮抢钱的行为,反而连行军中都很是谨慎,轻易不会践踏农田。
若是有所损毁,还会留下一些钱财补偿田主,这简直是像是做梦一样。
渐渐的,沿途的豪强士民们也都不再惧怕这些军队,反倒是主动送上牛羊酒肉想要劳军,顺便打听打听这支军队是来自于哪里的。
这支军队把肉给收了,酒水却是退了回来。
不过好在众人总算打听了出来,这军队竟然是骠骑大将军刘备的。
领兵的主帅正是骠骑大将军刘备的长子,朝廷的征南大将军刘封。
这次前来,是奉了朝廷的诏令,讨伐逆贼袁术。
袁术的左将军和阳翟侯的名爵都被朝廷抹除,并指为朝贼,宣告天下。
这消息一出,九江沿途的士族豪强们可就炸开了锅了。
要知道袁术毕竟是骷髅王,虽然到了江淮地区,吸取了南阳的教训,一改南阳时的作风,改竭泽而渔的政策为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的政策。
但他的苛捐杂税依旧是全天下军阀之首,或许也只有关中那帮不种地的西凉武人比他更暴政了。
江淮的士族豪强们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不配合他行事来表示抗议。
可人家袁术无所谓啊,你们不帮我,那我就招揽山贼水匪呗。
这天下三条腿的人不好找,想当官的人还不好找吗?
因此,袁术在江淮和地方上的士族豪强关系依旧十分恶劣,只是袁术兵多将广,这些地方士族豪强没法反抗而已。
早在刘备收复了广陵之后,就不断的有九江士民向徐州暗送秋波,希望刘备能够发兵南下,他们愿意箪食壶浆,以迎刘备。
不过当时徐州的注意力在江东和河东天子处,顾不上江淮地区。
虽然婉言安抚了对方,但刘封也没放弃对方,而是让刘晔和鲁肃这些江淮人士来和他们保持联系。
这时候不就派上用场了吗?
太史慈督领大军一路前行,深入阴陵,到了阴陵和成德接壤的县界处时,竟然还有士族豪强在这里迎接。
“来者可是太史将军?”
一行数百人等候在大道边上,为首者是一个皓首老者,而一文士,一大汉则侍立在他两边。
先锋乃是张辽领军,他并没有上前询问,只是一边派人回报太史慈,一边遣人上前回答太史将军还在后面后,就继续向前前进。
太史慈曾有下令,不得无故停留。
太史慈虽然爱兵如子,刘备、刘封每有赏赐,都会散与众军士,平日里也不喜体罚,素来得士卒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