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95节

  袁术停了下来,看向阎象,随后摸著短须沉思。

  杨弘却突然跳了出来:“主公不可!”

  “哦?”

  袁术看了过去,询问道:“长史何出此言?”

  杨弘解释道:“如今寿春城中只有万余兵卒,自守尚且不够,如何还能增兵汝阴。万一汝阴一破,寿春岂不就成了待宰羔羊?”

  阎象还想要劝,却看见袁术忙不迭的点头,口中大声称赞:“长史所言甚为有理。况且我已给桥蕤增兵四千,加上汝阴本地原有将士,县兵,壮勇,总有万人之数。若是如此都守不住汝阴,再给增兵也是白费。”

  袁术这话还真不叫错,桥蕤他们增兵四千,乐就所部三千人,本就驻扎在汝阴,也被划归桥蕤一同指挥,再加上汝阴城里的数百县兵,四五千青壮。

  除非袁术再增员六千人以上的重兵,否则一两千人,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可寿春此时只剩下一万四千人了,让袁术再调走近半的兵力,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敢了。

  阎象还想要多劝,却被袁术拦住:“好了,主簿无须多劝,我意已决。等厉阳,庐江援军赶到,本将军亲提大军,前往汝阴解围。”

  阎象想了一下,若是袁术真这么做的话,那局势就会演变成袁术军依托坚城汝阴同刘备军决战,这显然还是袁术军占优,抢先占据了地利。

  于是,阎象也就不再多劝什么。

  对于袁涣的无能,袁术很是不爽,但好歹也没有斥责对方,而是让对方回家休息。

  袁术这边求和不成,只剩下决战一条路,于是也开始了极限动员。

  给厉阳和庐江的要求更加一步,要求厉阳出兵一万两千人,庐江出兵八千人以及负担一万五民夫,同时,允许庐江和厉阳打开府库,招募新兵,固守城池。

  同时,袁术还在九江郡中开始征集兵马,准备募兵三千,另外,还准备动员一万青壮担任后勤民夫,加固寿春城墙,增加防御工事。

  最后,还不忘给江东孙策又去了一封加急调令,命令孙策最少带一万人回援寿春。

  袁术这下也算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但凡刘备要是取消南征了,他的损失也绝对不小。大量人力的抽调,使得秋收人手开始短缺,今年的秋收是肯定会大打折扣了。

  就在袁术紧锣密鼓的备战,想要给刘备一个好看时,刘封已经赶往了洛阳。

  赶到雒中之后,刘封第一个就去找了董昭。

  又黑又胖的董公仁此时恰好进了宫,还没回来。

  刘封索性就在他这休息了起来,也让许褚和亲卫们吃些东西。

  也没过多久,一个时辰后董昭就回来了。

  听刘封将刘备军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以及这次入雒中的目的讲完之后,董昭顿时笑了起来。

  “少主,你来的也是凑巧了,最近雒中可是发生了一件大事。”

  听到董昭这话,刘封顿时生出了好奇心:“究竟发生了何事,居然让公仁你都认为是大事。”

  董昭眉宇含笑道:“这段日子,大将军和大司马之间可是闹的有些不可开交,双方互相抨击的公文都快堆满天子的桌案了。”

  刘封一听,更加好奇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情?”

  随后,董昭才娓娓而谈,将具体的事情叙说了一遍。

  刘封听完之后,只能说历史的惯性是真的强大。

  简单的来说,曹操做的没错,但说的很有问题,袁绍说的没错,但做的很有问题。

  事情的根源是今年的赋税,曹操要求河北和徐州都要上交赋税,不过为了拉拢刘备,以豫州、扬州未靖为名义,暂不用上交赋税至雒中。

  徐州则以现有的人口田地赋税标准,减半送入雒中。

  客观的说,曹操这胃口并不算大,作为中央要求地方交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然中枢的各项支出该如何解决。

  也不能就觉得曹操是想用这些税赋来养兵,如果不交税,曹操就是倾家荡产也养不起雒中百官以及宫中宦官宫女。

  况且曹操也知道善财难舍,想要从诸侯们手里拿钱那是相当之难。

  所以刻意的给了模糊的界限,比如什么叫现有人口田地,那还不是任由各家诸侯自己说了算。

  最后还要减半输送,确实是既给了面子又给了里子,实际上算是跪下讨饭了。

  看在天子的面子上,这饭怎么也得意思意思。

  可问题就出在,曹操对袁绍的态度不一样。

  也不知道曹操是膨胀了,还是想试探老大哥,他居然给河北开出了固定税,要袁绍年输送一百万石粮食,一亿五千万钱入雒中。

  对此,袁绍的态度是,钱粮分毛没有,唯有忠心一片。

  忠心要不要?

  要就拿去。

  袁绍被曹操气炸了肺。

  曹操让袁绍恶心吐了。

  两人立刻开始在天子面前打起了口水仗。

  曹操指责袁绍占据河北,地广兵多,粮食富足,却不思上报朝廷,也不出兵勤王,只看见他勤于私战,发兵与他人攻伐。

  袁绍则一边喊冤,解释自己先前被公孙瓒攻打,即便想要迎驾也是有心无力,可即便如此,依旧派出郭图勤王,并为河内天子车驾送来粮食。

  同时,袁绍也反击声称天子身边有奸臣,奸臣当道,祸乱朝纲,还诬陷他这个忠臣。

  两边吵的火热,不可开交。

  董昭说的时候笑眯眯的,显然是看热闹不怕事大。

  这黑胖子从来就不是个好人,他当初忠心耿耿,不惧危险为袁绍排忧解难,两次出生入死,可谓功高勋著。

  可袁绍居然听信谗言,不但对他起了疑心,甚至还想徒刑他。

  黑胖子如何能不记仇,眼下他巴不得曹操骂的能更狠点才好。

  对于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事情,刘封听的也是大为震惊。

  虽然历史上曹操的确在这时候就和袁绍翻脸了,可现在徐州都强势崛起了,曹操怎么还跟历史上一样膨胀了。

  其实这事情并不例外,甚至徐州崛起反而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曹操有了合纵连横的资本和机会。

  曹操对袁绍的感情是真挚的,彼此少年相交,半生为友,互相扶持,这份情感即便有不少功利心在里面,但也是真情实意的。

  可怨气也是真的,因为曹操的出身,袁绍从来没有把曹操当成地位平等的朋友,而是低人一等的小弟。

  要是换了承平时代,曹操也只能咬牙忍了,就当是为了曹昂、曹丕他们铺路了。

  可现在都天下大乱了,我曹操也是一方诸侯,拥兵十万之众,凭什么还给你当小弟?

  更别说在给袁绍当小弟的时候,袁绍是真的把曹操往死里用,而且还很少给好处,甚至还要借故扒皮。

  就拿东郡来说,袁绍居然在曹操当上兖州牧之后,用兖州的山阳郡来和曹操换东郡黄河以北的部分地盘。这部分地盘就是现在让臧洪担任东郡太守的基本盘。

  这在曹操看来,这不就是典型的拿我的东西和我换我的东西吗?

  但形势比人强,当时的曹操只有两个半郡的地盘,核心地盘更少,只有东郡一个郡国。

  山阳郡受到的战乱影响较少,人口稠密,田产丰饶,曹操也只能咬著牙换了。

  如此之类的积怨数不胜数,甚至在陈宫造反,曹操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袁绍大部分的援兵仅仅止步于河北,还顺手把东郡黄河以北的剩下县邑也一并给吞了。

  因此,曹操对袁绍其实是一肚子怨气,只是以前不敢发泄罢了。

  现在他自认为和刘备合作的很愉快,刘备很少出尔反尔,大部分情况下都言出必行,说好的钱粮说给就给,不会拖拖拉拉。

  而且刘备的体量在曹操看来,和自己很是相近。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盟友,正可以借刘抑袁。

  尤其是年初的时候,刘封为夏侯谋取了河南尹,既赢得了曹操的好感,也让曹操和荀、程昱等人判断出刘备的野心并不大,至少远不如袁绍。

  否则,没法解释刘备不同曹操争夺中枢权力这件事。

  而且刘封之后还主动调遣杨奉军至巩县屯田,再加上张杨回返河内,整个雒中刘系人马只剩下了数千人,掌控了两个城门。

  之前答应曹操的颍川郡,在征讨黄巾结束之后,也已经将大部分县邑交由曹操管辖。

  这些县邑中也还有二十多万人口,远比曹操想像中还要好一些。

  他原本以为接受的会是一个彻底搬空的颍川。

  刘封之所以没把颍川搬空也是有原因的,一来颍川剩余的人口太少了,大部分还都躲在坞堡和靠北边的山地中,刘封没那个时间和精力。

  二来也是颍川多名士,他不想因为这么点人口,把自己的形象全给败坏了。

  三来也是工种问题,毕竟他刘封可不是拆迁大队长寡妇曹,这方面没有一扫而空的执念。

  但落到曹操和荀等人的眼中,那就是刘备一方很是厚道了,这更加深了曹操集团对刘备集团的好感。

  “那天子怎么说?”

  刘封想起了天子,这位现在可坐在了火山口上,面对袁、曹两个反贼互相攻讦,这架应该是不好拉吧。

  董昭听了刘封的问话,笑的更为明显了:“天子能有什么办法?他只能捏著鼻子在中间说好话,想要安抚大司马和大将军。”

  刘封一听,也笑了起来。

第269章 居中谋利

  天子对曹操的态度他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随著曹操的跋扈之举越来越多,也让天子看清楚了曹操的真面目。

  至于袁绍,那更是天子厌恶的前五人物。

  只是苦了小天子了,明明两个厌物,却还要捏著鼻子的去安抚他们,估计这会儿也在后宫里跳脚呢。

  “少主,昭觉得此事对我徐州而言,确是一件好事。”

  董昭突然开口,听的刘封一愣。

  曹袁生隙,对刘备当然是好事情,这还用说吗?

  看著董昭似笑非笑的神情,刘封猛的反应过来,这黑胖子是想趁机下黑手啊。

  “计将安出?”

  “少主,昭以为,此次我们必须支持大将军。”

  董昭说出这话的时候,小眼睛不经意的打量著刘封的脸色,心里有些担心刘封会觉得他公报私仇。

  可刘封却没想到这块,他对董昭还是很信任的,毕竟这是一个聪明人。

  “好主意。”

  刘封越想越觉得董昭说的对。

  如今北方一超两强。

  袁绍的实力和潜力还是胜过曹操和刘备的。

  只有曹操和刘备联手起来,才能抗衡袁绍。

  如今曹操找河北要钱要粮,这是朝廷大义名分,袁绍不给就是反贼。

  刘备还可以巧妙的把支持曹操变成支持天子,这样既讨好了天子,又得了曹操的好感,还不得罪袁绍,最重要的是,让这个最强的人分了蛋糕出来。

  想到这里,刘封甚至觉得曹操是不是故意把事情闹大的了。

首节上一节295/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