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定完这事,刘备得知刘封午饭都只吃了一半,便让他留下陪自己一起用膳。
“正好孩儿也有事想要来找父亲。”
“哦?”
刘备一边吩咐近侍把饭食端上来,一边问道:“是有何事?”
刘封答道:“孩儿知道父亲身边缺少人才,求贤若渴。于是这几日一直在苦思冥想,想要替父亲解忧。
所幸还真让孩儿想起了几人,才能卓著,刚正不阿。
父亲此时正缺才俊,当可征辟他们以补不足。”
“哦?”
一提到人才,大耳哥总是特别兴奋,面露喜色:“封儿快快道来,为父无有不准。”
刘封从怀中取出几封信件:“这为首一人,父亲也曾经见过。”
“哦?”
刘备思索了了起来:“不知是哪位高士?”
“东莱太史慈!”
刘封第一个说的就是太史慈,眼下是他的最后窗口期,今年下半年,孙策破刘繇部将樊能、于麋于横江津,突破江防,进逼东阿的时候,太史慈就正好到了。
算算时间,太史慈应该就在年中的时候自东莱出发,倘若现在还不征辟他的话,等他去了江东,就再不会有机会了。
太史慈虽然只是过去访友刘繇,可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返回过北地,从此以后,终老江东了。
“太史子义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宛如由基再世。更喜此人性格豪雄,忠肝义胆,谦恭孝顺,文武双全,将来必能为父亲独当一面。”
太史慈的名声,在后世曾经经过一个巨大的起伏。
最早的时候,太史慈可是与赵云一样的赤胆忠臣,喜欢他的人也很多,也都认可他的忠心。
尤其是和孙策的那一段化敌为友,以及如期而返的信誉,更是被抬高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只是后来,很多人翻阅到了吴书里记载的一句话。
“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这句话的问题看起来很大,尤其是七尺之剑,更被人当做了铁证,用以证明太史慈何等狂悖,居然想当皇帝。
这些人最根本的逻辑,就是七尺之剑,非人臣所能佩戴的,这是帝王之礼。
咱们姑且不谈,太史慈死之前还会不会坑儿子一大把,他可是有儿子太史亨的。
也不说吴书整段话里,最后还有孙权甚至还有“权甚悼惜之的后缀。”
难道说孙权是在可惜太史慈死的早,不能和自己抢皇位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七尺之剑的问题。
这一点如果不能解释,那太史慈确实是洗不干净的。
可史书中有一件事,完美的解释了这一点。
后汉书,冯异传记载: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
这里说的是,在后汉光武讨伐赤眉军的时候,为了增加冯异的威信和宣扬他的功绩,刘秀亲自派车架将七尺具剑送到河南,赐予冯异。
这里能说冯异想当皇帝了吗?
能说光武帝是想让位给冯异了吗?
而且太史慈正是东汉末年人,两汉最重典故,太史慈死前的话,很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志向,曾经想像大树将军冯异一样,为天子创建不世之功,佩戴著天子赐予的七尺具剑,让天子降阶而迎,达成自己成为王佐的志向。
这里的七尺具剑,正是礼仪用剑,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日后的尚方宝剑的性质,而不是表达想当皇帝的意思。
因此,刘封坚信太史慈还是那个忠肝义胆,箭术超群,义气过人,又忠君爱主的神将。
听到太史慈这个名字,刘备猛的想起了当初还在平原国内,那一位自孔融处破围而出,突围来找自己求援的山东大汉。
刘备当时也是印象深刻,当时就曾经动心过,只恨自己那时名微官低,无法招揽对方。
现在让刘封一说,顿时心中大动,昔日不行,可今日我已贵为州牧,太史子义未必会再拒绝于我啊。
“好!好!好!”
刘备连连点头,有些后悔起来:“幸有封儿提醒,若不是你,我竟没能想起子义来。”
刘备也是忙昏头了,虽然之前想要招揽太史慈,但真当他有这能力了,却一时之间没能想起来。
也亏了刘封帮他弥补了疏漏。
刘封推荐的第一人,就让刘备大为动心,这也让刘备对后面的两人更为期待起来。
“父亲,我推荐的第二人,名为是仪。”
刘封举荐道:“此人名为是仪,仪清恪贞素,详数通使命,综文采才用,足以让您对他托付信任,如能征辟其用,这将会是一位如同架屋承瓦的木头一样重要的人才!”
刘备从来没有听说过是仪的名字,但既然刘封如此夸赞他,那么刘备就愿意将信任交托给是仪。
“此事可也!”
刘封最后道出了第三人:“营陵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乃是孔北海挚友,几次三番救助孔北海,其刚正不阿,目光远大,现任胶东县令,治理胶东,抑制豪强,鼓励农桑,赏罚分明,深为胶东士民爱戴。王修之才,州郡不可限量也,当速征辟之!”
王修的名字不像是仪,因为贤明和孝行,在北海的名气很大,更是差点被孔融举荐为孝廉。
虽然王修几次三番的推让,想将孝廉让给邴原,但孔融坚持不许,几次写信劝说。
这个邴原可不是一般人,这一位可是与管宁、华歆并列,被称为建安一龙的贤者。
王修都能压住邴原,可见他的才能和名声有多好了。
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
王修都能压住邴原,可见他的才能和名声有多好了。
不过这件事情最后还是没能成功,倒不是王修让给了邴原,而是因为战乱导致了推举孝廉的事情被中断,就此耽搁了。
刘备听了很是心动,却表示怀疑道:“王叔治之名,为父也早有所闻,只是他与孔北海如此交好,此时又担任胶东县令,为父如何请得动他?”
“此事虽难,却有一法可以尝试。”
刘封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孔北海曾照顾过太史子义的母亲,对太史慈有恩,太史慈为人重义,又孝顺老母。孔北海若是帮忙美言,定有好处。”
“是仪此人,并不受孔北海重视,且目前应在郡中担任小官,只要父亲开口,相信孔北海必定愿意将他转让给父亲。”
“父亲可修书一封给孔北海,请他帮您游说下太史慈和是仪,可大增事成之可能。”
“唯有王修,此人不但才干出众,勇于任事,而且政绩斐然,为孔北海排忧解难,是他很难舍弃的左膀右臂。”
“此事易尔,为父稍后就修书一封。”
刘备从谏如流的点头应允,可随后还是不满足的追问起来:“那王修王叔治,封儿你有办法让孔北海放人吗?”
刘封出主意道:“孩儿曾经听闻,孔北海左右有心腹二人,一人名为王子法,另一人名为刘孔慈,皆是雄辩之士。”
“只是此二人与王修并不和睦,对于孔北海礼重王修多有嫉恨。”
刘封露出一个不怀好意的笑容:“父亲若是备下重礼,托请此二人帮忙游说孔北海,相信此二人会助父亲得偿所愿。”
听闻此言,刘备并没有喜出望外,反而愁眉紧锁。
“封儿,为父有一言要教你。”
刘备直起身体,谆谆教子道:“为父没有什么大的能力,也没有贤明的声誉,但我行事,素来以仁义为重。”
“人生如沧海行舟,期间或许会遇到许多小利,但取小利而忘大义,此为因小失大也。”
“孔北海能安居北海,王叔治功不可没,你我父子仰慕其德行和才干,想要征辟于他并不为过,可如何能与小人勾结,中伤诬陷贤者呢?”
刘封知道刘备是误会了,不过他相信刘备的这一番话,却是发自肺腑的。
很多人在后世诟病刘备其实是个伪君子。
可实际上,刘备如果真是个伪君子,那他就不会被天下英雄所重了。
刘备在平原,孔融求援第一个想到的人是他。
刘备在徐州,陶谦不惜赠与重兵挽留他不要回青州,最后虽然有陈登、糜竺的缘故,但确实并没有史料记载陶谦让徐州乃是虚构,或是伪造陶谦遗命。
刘备在许昌,曹操对他是尊崇有加,不但拜他为豫州牧,更升迁至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刘备在邺城,袁绍以国宾之礼相待,让自己的亲儿子袁谭以师徒之礼侍奉刘备。
刘备在荆州,刘表将他当成骨肉同胞,到最后也生出托孤出让荆州的心思。
刘备如果是一个伪君子,这么多英雄豪杰,难道眼睛都是瞎的?
刘备临死之前,对刘禅说自己德薄,极其愧疚抢了刘璋的基业,这应该是他的真心话。
刘备这一辈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尽力遵循仁义二字,以仁厚为人处世,想要装,是不可能装的了的。
这只能是他真心信奉仁义,才能坚持的下来。
刘备现在虽然高兴刘封智计百出,但也担心刘封会过于重视计策,而误入歧途,失了大道。
所以才会谆谆教诲,对刘封一片呵护之心,溢于言表。
“父亲所言甚是,孩儿必定铭记于心。”
刘封知道刘备是误会了,不过他没有先行辩解,而是顺从的应了下来,随后才解释道:“父亲,我之本意,乃是请动王、刘二位劝说孔北海多做准备,交结父亲,引为外援。”
“况且王、刘二人虽然嫉恨王叔治,可也并非小人,做不出阴私鬼祟之事,况孔北海明朝秋毫,若是他们包藏祸心,孔北海如何会被瞒过?”
刘备听了刘封的解释,仔细想想,也觉得合理。
这时候的刘备对孔融,还是带著严重的滤色眼镜的,相当推崇对方。
两人又没深入结交过,只是隔空互吹了一波,刘备又恰好救了对方一次。
孔融也很给面子,并没有因为刘备边疆武人的身份就看不起他,还狠狠的吹捧了刘备一番,让刘备的声望大涨了一波。
因此,在刘备的眼里,孔融这么一个大名士,那能力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啊。
于是他就相信了刘封的解释,只是叮嘱对方这类计策,能少用还是少用的好。
听到刘备说少用,而不是不用,刘封就懂了。
自家老爹这不还是很眼馋王叔治,深怕自己就这么放弃了不是?
无奈,刘封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算了,替自己老爹背锅不算背锅,这锅我扛了。
两人又商量了一下细节,以及写给孔融的书信内容。
议毕之后,刘备当场写信。
写完之后,招来近侍选定礼物,然后安排元从甲士护送使者,前往青州。
刘封接著说到:“还有两人,也需要父亲亲自征辟,最好再请陈群先生写一封书信,帮忙招揽。”
陈群虽然极力反对刘备接任徐州,但在刘备入主徐州之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继续待在刘备的麾下。
直到吕布偷袭下邳得手,刘备回来还对陈群诉苦,悔恨昔日没有听长文之言。
此时,陈群已经是吕布的俘虏,之后也被迫投降吕布了。
吕布被曹操所灭之后,陈群与其父陈纪自然也就顺势投降曹操,被带回许昌,与刘备再无君臣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