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33节

  李本想活埋了这些大臣,为贾诩劝阻,之后就是贾诩投奔同郡老乡段煨,却被段煨提防的记载了。

  “少主……”

  董昭开口想要说些什么,却为刘封所打断。

  “公仁兄,你我乃是情投意合的同道中人,只管叫我子升即可。”

  刘封这话也是出自真心,毕竟眼下还用得著张杨,就算挖了对方的墙角,也不是暴露的最好时机。

  眼下把天子迎到了河南才是头等大事。

  董昭小眼睛里满是笑意,刘封的心思叫他看的透透的。

  其实刚才他这么称呼,其实也有点试探的味道,想看看刘封是不是会有所失态。

  结果刘封的表现堪称优异,让他对自己的选择更多了几分信心。

  “子升,明日前往野王,拜会张稚叔,切记不可示弱。”

  董昭刚一改换阵营,就为新老板刘备父子筹谋起来。

  “张稚叔此人欺软怕硬,畏威而不怀德,更管控不住手下军头。昔日吕布以武勇见长,始折服张稚叔与其相交,正是此故。”

  很多人都知道张杨和吕布关系很好,甚至后来吕布为曹操围困在下邳时,张杨明明没有力量营救吕布,却还是动员了部队压到黄河边上,想给曹操施加压力。

  甚至还因为这一举动引来了杀身之祸,结果把自己的小命都给填进去了。

  不得不说,张杨对吕布真的是够朋友了。

  董昭突然问了一句:“子升可知张杨与吕布为何一见投缘,结为至交吗?”

  刘封摇了摇头:“实不知也,确有些好奇。”

  张杨和吕布结交的相当奇怪,这一点光看史料,会觉得相当突兀,前后甚至有矛盾的地方。

  正史上,张杨和吕布其实并非旧友,两个人虽然都是并州人,但一直没什么交情。

  第一次相识,还是吕布被袁术赶走,结果在河内渡河,想要去投奔河北袁绍时,落入了张杨手里。

  当时张杨的部下都想要杀了吕布,拿著吕布的脑袋去长安换赏赐。

  张杨据说也是怦然心动,却非要问吕布该怎么办。而吕布这时候居然还真就给张杨出了个计策,说自己活著可比死了更有价值。

  送个活吕布去长安,奖赏肯定要比一个脑袋多的多啊。

  张杨一听,竟然觉得吕布说的有道理,居然把吕布给保护了起来。

  “张稚叔虽贵为河内太守,但其根基始终不稳,麾下杨丑,眭固两将手下兵马众多,分据东西。杨丑是河内本地豪强出身,家族在河阳县、轵县很有势力,家族部曲有两千人之众。”

  董昭继续给刘封介绍道:“而眭固则是黑山贼余孽,昔日曾与于毒、白绕齐名,在东郡决战时,黑山贼中了曹操围魏救赵之计,为曹兖州大败之。眭固因此逃至河内,投奔了张杨,麾下也有两千多老贼,势力强悍。”

  听到这里,刘封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过来。

  难怪张杨要拼命给吕布找活命的机会了,其实张杨这也是给他自己找顺坡下驴的机会。

  张杨的河内军,本质是小型化的豪强联军,张杨只是联军首脑,下面最大的山头就有本地豪强杨丑和逃来投奔的黑山贼余孽眭固两个。

  更可怕的是,这两个山头,哪一个的实力都不比张杨逊色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张杨别说一言九鼎了,甚至得反过来看部下的脸色。

  这也就难怪张杨这种明摆著隶属于袁绍外藩位置的河内小军阀,手底下人居然想用吕布的脑袋去跟长安卖好了。

  要知道河内郡可就紧贴著魏郡,河内郡和魏郡的交界处,距离邺城只有二三十里地。

  袁绍的影响力甚至轻而易举的就能覆盖整个河内。

  可本地豪强杨丑的位置却在西边,是直面西凉军的第一线,杨丑出于自保的心理,也不想得罪西凉军太深。

  而眭固虽然投奔了张杨,可他毕竟是袁、曹联盟的手下败将,心里也不可能没有气,能恶心下袁绍也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这时候的吕布可是袁家的恩人,替袁绍报仇雪恨的功臣。

  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张杨这个袁家外藩的手下,竟然一致要求张杨把吕布送去长安,而不是邺城。

  没有董昭的这一番解释,刘封只会觉得奇怪,现在则是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难怪张杨明明一副心动的样子,却始终要问吕布怎么看了,可见张杨再蠢也知道,手下这群人是存心在给自己挖坑啊。

  于是,在吕布提出一个看似可笑的下台阶后,张杨立刻顺坡下驴。

  紧跟著,吕布就神奇的出逃了,不但本人逃跑成功,还带著自己的赤兔马和一众亲随成功脱逃,北上邺城,投奔袁绍去了。

  更神奇的就是,吕布明明是逃跑的,却和张杨成了至交好友,甚至在日后被袁绍追杀的时候境遇下,居然还敢去投奔之前要把自己绑了送长安的张杨。

  张杨畏威而不怀德,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手下的军头都不服他,他当然只能畏威而不怀德了。

  刘封点点头,表示明白,随后却问道:“公仁兄,既如此,要不小弟就在这怀县休息一下,等我二叔率领大军到时,再一同前往野王?”

  “非也,非也。”

  董昭却是笑著摇了摇头,双下巴晃的飞起:“昭之意,乃是子升可以稍稍跋扈一些,尤其是面对张稚叔的那些部将们。”

  刘封有些恍然,试探道:“若是我对杨丑、眭固不假辞色,甚至恶语相向,会不会更好一些?”

  “过于刻意反而不美。”

  董昭摇摇头,调笑道:“子升不会是过于君子,不会嚣张跋扈吧?”

  刘封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公仁兄所言,封已尽知也。”

  随后,董昭又给刘封介绍了一些河内的情况。

  杨丑和眭固只是最大的山头,下面还有不少地方派,这些人最过分的已经是听调不听宣了,好点的还会每年年节时,来朝觐一次张杨。

  听完这些情况后,刘封只有一个感想。

  这河内简直就是个破产版的江东孙家啊,只是张杨的能力比起孙权来,要逊色太多了。

  也难怪日后翻船那么快,还死于手下将领之手了。

  是夜,宾主俱欢。

  次日上午,众人自怀县出发,朝野王而去。

  野王也是在沁水边上,再加上董昭的人马也不多,索性直接上了船,继续走水路北上野王。

  不过这样一来,董昭带来的车马就都得留在怀县,让人慢慢赶回野王了。

  这倒是让刘封想起来一件事。

  “公仁兄,我州若是想要购买战马,不知河内、河东是否可以供应得上?”

  此时的幽州、凉州和并州、堪称中原的三大战马产地。

  这三个地方出产的战马,不论是品质还是数量,都冠绝大汉。

  现在辽东的交易通道已经打开了,这次来河内,刘封也想试试看能不能打通一下并、凉的交易通道。

  河内可以承接北边并州的马匹商道,同时他旁边的河东更有价值,不但本地就产马,而且还能同时获得凉州和并州的战马输入。

  在这两个地方,战马的价格比中原便宜太多了,而且因为势力的分散,也要比辽东的战马价格便宜许多。

  辽东八万钱一匹,而且还得是用霜糖交易的一等马,在这里可能也就值个五、六万钱,要是用霜糖、雪盐交易,甚至能把价格打的更低。

  唯一的难处是,货比较散,量大不太好收到足够的货。

  听到这话题,董昭的神情顿时有些阴冷了下来,沉吟了片刻,他开口道:“今年冬天干旱无雪,若是一直这么持续下去,明年必定又是一个旱年。”

  经董昭这么一提,刘封也想起来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整个关中大旱,就连旁边的河内也受到了牵连,粮食减产严重。

  “明年若是河内也遭了灾,徐州若有余裕,或可助河内一臂之力。”

  刘封叹息一声,到时候只能自己吃点亏,让河内、河东拿战马来换粮食吧。

  船只的速度要远远快过陆路,仅仅只是两三天的功夫,野王城已经出现在了眼前。

  野王可是历史名城,是战国七雄中的韩国仅次于国都的重镇,为连同上党,河南的交通要隘。

  后世有云:拔野王城,上党往来路绝。

  可见野王之重要。

  河内郡的郡治虽然在怀县,但因为野王位置极其重要,再加上野王城墙高大,防御设施完备。

  因此张杨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野王,很少会去怀县。

  登岸之后,张杨已经来到岸边相迎。

  张杨是个典型的并州武夫,身材孔武有力,双脚有些罗圈腿,但底盘稳固,一双大手蒲扇似的,隔了老远就大声叫喊起来。

  “来者可是刘子升?公仁何在?”

  听见张杨的叫喊声,董昭灵活的从刘封身后钻了出来,朝著张杨遥遥拜道:“回禀府君,昭之身侧这位,正是刘公子。”

  最早公子是指诸侯之子,后来扩大到尊贵人之子,到了汉朝之后,也曾有一段时间比较多的用来尊称三公家的子弟。

  但很多两千石家也会被称为公子。

  刘备此时已经是建忠将军,领徐州牧,拜广陵县侯,刘封这个公子还算得上实至名归。

  “小子封,拜见张府君。”

  刚离开河岸,刘封就冲着张杨大礼参拜,直把张杨喜的合不拢嘴。

  “刘公子快快请起。”

  张杨上前搀扶,一双大手小心翼翼的,深怕捏疼了眼前的少年。

  对于刘封的礼重,张杨显然有些受宠若惊。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杨并不是单纯的武人出身,他同时也是士族子弟,这一点在边疆中非常常见。

  诸如公孙瓒,刘备,鲜于辅、阎柔等等,都是这般情况。

  也因此,边地士族会被中原士族广泛的瞧不起,沦落到士族中的底层当中。

  况且张杨生长于边地,喜好武艺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而然看起来也像是个武夫了。

  可不论如何,张杨能够在年轻时,便以武猛从事的身份拜入并州州府之中,然后又能为何进所看重,发派去河内并州招募精锐劲卒,可见他家在边地还是很有实力的。

  只可惜张杨本人的藩镇之路走的是相当坎坷,刚开始时,就南匈奴给摆了一道,惨遭南匈奴单于挟持,险些连命都给丢了。

  后来攻破了度辽将军耿祉军,张杨声势复振,还因祸得福得到了河内太守的职位,这时候张杨其实已经开始精分了。

  他明面上是董卓的人,可暗地里却是和河北袁绍暗通款曲。

  这也是张杨过的最舒服的一段日子。

  可随著天子东归,张杨麾下的两大山头之间的意见相左的厉害,互相之间越来越敌视对方,弄的张杨头疼不已。

  本想著勤王一把,来弥合一下麾下的分裂,可势单力孤,也担心自己被白波贼们给吃了。

  可不巧了,谁能想到刘备隔了那么老远也想要勤王,这可把张杨给乐坏了。

  刘封恭敬礼毕之后,又开口道:“府君乃是与家父一辈的英雄,若是府君不弃,可直唤我名。”

  “好、好啊。”

  张扬连声叫好,故做沉吟之后道:“既如此,那你我就以叔侄相称。”

  随后,张杨给刘封介绍起了他身后的诸将。

首节上一节233/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