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78节

  糜甑本人带著糜家小妹去了都州山岛,一直没有回来。

  刘封有些咋舌,没想到这糜甑竟然如此重视盐田产业,竟然如此亲力亲为。

  刘封等人也不在糜府停留,直接去了港口,想要找船前往都州山岛。

  到了港口后,刘封又被惊到了,没想到只是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原先天然的破渔港,竟然已经被收拾出了个样子,还造了一条可以停靠船只的栈道。

  很快,一行人找到这里的糜家负责人,要了两条船只,朝著都州山岛而去。

  刘封等人出发的早,上岛的时候,恰好到了正午。

  在海上的时候,远远望去,都州山岛沿海的滩涂都已经被改造成了一片片盐田,闪闪发光。远远望去,仿佛一面面玻璃镜子,反射著刺目的白光。

  出乎刘封意料,糜甑在岛上的住所竟然很是简陋,仅仅只是竹屋。

  虽然内里也有一些装饰,但远远算不上奢侈,倒是伙食还是很不错的。

  刘封他们到时,糜甑正在用饭,糜悦也陪在身边。

  因为刘封等人的来,糜悦离开了正堂。

  “糜老真是老当益壮,请您出山,是我最正确的抉择。”

  刘封上手就是一阵彩虹屁。

  这也不怪他嘴巴甜,实在是糜甑这效率太高了。

  听著刘封的赞叹,糜甑也是笑眯了眼睛:“少主谬赞了,老夫也是惊讶于少主的奇思妙想,竟然有此惊人效果,这才愈发有了兴趣。”

  随后,糜甑给刘封汇报起了目前的情况。

  这几个月以来,糜甑在都州山岛上开辟出了三百多亩盐田,这些盐田都已经开始出盐。

  因为季节关系,眼下出盐量已经相当的大,每亩盐田每天能出产七八百斤,折算成五、六石之多。

  整个都州山岛的盐田,日产几乎上千石。

  哪怕过了夏日之后,产量会下降许多,可盐田的数量却是不断的在增加的,总体产量必然是不断上涨的。

  就以目前的产量来说,就足以满足徐州所需,刘封甚至可以借此随意操纵盐价,轻而易举的把其他贩盐的豪强给全部收割了。

  而这,正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下午时,糜甑毕竟年岁大了,自然不能陪著刘封他们去盐田观看,留在了竹屋中休息。

  刘封则带了诸葛兄弟、董袭、甘宁一行人前往盐田。

  看著在盐田里辛勤劳作的盐工,以及他们脚下耙起来的一堆堆白中泛黄的食盐,刘封感慨道:“国家若无盐铁之力,如何有财力执政?”

  感叹完后,刘封来了兴趣,对著诸葛兄弟说道:“子瑜、阿亮,你们可知前汉缘何会为王莽所篡,而王莽又为何会为光武所灭?”

  诸葛瑾已经元服加冠,有了字,而诸葛亮才刚年满十五,尚未加冠,也就没有字。

  听到刘封的问题,诸葛瑾和诸葛亮对视一眼,其实他们兄弟私下里也有过类似的闲聊。

  整个东汉末年的士族阶层,在思想上其实是呈现爆发向的发展,他们苦恼儒家学术无法挽救国家危亡,虽然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外戚和宦官,可清醒者又无法自欺欺人。

  因此,东汉末年的士族是非常畸形的,他们既保守,又激进,既重义,又贪婪,既忧国忧民,又醉生梦死。

  不过比起以后魏晋时期的士族,东汉的士族又显得太过健康了。

  最少还远远没到以五石散为荣的地步。

  诸葛谨和诸葛亮知道刘封虽然是问话,却更多的是引出自己的下文,于是便摇了摇头,想听听刘封有什么高见。

  没想到刘封只是嗤笑一声,指著食盐道:“无他,唯钱粮尔。”

  “前汉开国仅一千余万人,王莽篡汉时,已达五千五百万口。”

  刘封看著盐田,可视线的焦距却不在盐田上,喃喃自语道:“本朝开国时,也不过一千余万口,至黄巾之乱时,已有六千余万口。”

  诸葛亮的心思灵敏,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刘封的意思。

  果然,刘封接下去说道:“天下钱粮,已经养不活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了。”

  诸葛瑾听到这里,才醒觉过来,他本能的觉得刘封这番话过于市侩算计,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这话太过精辟。

  而诸葛亮更先他一步就已经醒觉,可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

  天下的钱粮已经不足以养天下人,那不论是谁坐在君王的位置上,那也只能是亡国之君了。

  此时,刘封却突然停了下来,回头问道:“子瑜、阿亮,那你们觉得该如何做呢?”

  诸葛瑾虽有才,却谨慎寡言,不深思熟虑绝不开口。

  倒是诸葛亮年轻气盛,看见兄长并未开口后,就先回答道:“唯有开源节流两条路。要么让这天下钱粮的产出变多,要么就让大家节约钱粮。”

  刘封听完之后,大笑起来:“阿亮才思敏捷,长才广度,当真器宇不凡。”

  随后,刘封又询问诸葛瑾道:“不知子瑜又有何教我?”

  诸葛瑾对著刘封拱了下手,小心谨慎的回答道:“谨在想一个问题。”

  刘封来了兴趣,一旁的董袭、甘宁虽然有些听不明白,可也是瞪大眼睛用心听著。

  刘封追问道:“是何问题?”

  诸葛瑾恭敬的回答道:“谨在思不举子之事也。”

  刘封先是一愣,随即缓缓点头。

  诸葛瑾所言的不举子,指的是弃婴。

  许多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子。

  整个两汉时期,不举子非常常见,不但盛行于普通百姓家庭,就连官宦豪族家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只是原因截然不同。

  官宦豪族家庭不举子的原因是因为迷信、禁忌,伦理和礼制等原因,而普通百姓家庭,除了迷信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承受不起赋税的沉重。

  可诸葛瑾此时的意思,是在思考不举子的背后,是否也有源于天下钱粮不够养活天下人的原因。

  东汉末年,许多底层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

  刘封听完之后,默然不语。

  不举子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沉重的负担导致的。

  但也的的确确是有著天下钱粮无法养活天下人的压力在内。

  不可不说,诸葛子瑜,果然握瑾怀瑜,外拙内秀啊。

  刘封长叹一声:“子瑜人如其名,当真怀玉也。”

  这是一句非常明显的夸奖之词,虽然诸葛瑾的回答严格来说其实是错的,可他能如此联想,却也是出乎刘封意料的出彩。

  诸葛兄弟的回答,让刘封很是满意,因为诸葛兄弟的理念和他比较类似的,也能为他所影响。

  这就是刘封最为满意的结果。

  “阿亮,你看这些盐田,可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心情大好的刘封带著众人继续在盐田里转悠,同时还询问诸葛亮的意见。

  毕竟晒盐法是开创性的创造,历史上比较权威的发明时间是明代,但也有少数的资料证明晒盐法很可能在宋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可不管是明代还是宋代,都距离此时还有上千年的时间。

  更别说刘封推广的会是滩晒法了,这可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的晒盐技术。

  诸葛亮看著盐田中堆积如山的食盐,叹为观止,听见刘封的问话后,摇著头道:“此法十分成熟,步骤清晰,环节紧密,亮无以补充。”

  逛完之后,刘封带著众人又回到了糜甑的竹屋。

  此时糜甑刚刚午睡起床,梳洗过后,来见刘封。

  “糜老,等秋收之后,便可开始放盐。”

  刘封开始叙说起自己的计划来,其实也是想请诸葛兄弟和糜甑来帮忙查遗补缺。

  “在州内,我们就以一千二百钱一石的价格出售。”

  “一千二百钱一石?”

  糜甑有些惊讶,刘封的心思他是知道的,对于刘封想要整顿盐业,糜甑本人是很支持的。历来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军械,没有钱粮,哪怕是西楚霸王,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自刎乌江。

  只是既然要打击盐商,那无非就是靠价格战和出货量,以这两点将对方活活逼死,同时还需要有强大的武力来托底。

  而这些条件,刘封都满足了。

  可对方居然把价格定这么高,糜甑还是有些不明白。

  刘封之所以把价格定在一千二百钱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上就要和荆州订立以盐换粮的协议,如何定价,十分重要。

  在这个关头,刘封自然不能把盐价给打下去。

  其次,即便是一千二百钱一石的价格,也远远要比其他盐商豪族的价格便宜的多了,如果对方不跟著调整,必定要失去市场。

  以糜老提供的情报,刘封很清楚这些盐商豪强们食盐的成本是多少。

  他们每石盐成本在两百五十钱左右。

  可刘封却知道,这些盐商豪强可绝对不会老老实实的跟著降价,因为这等于是在割他们的肉。

  最有可能的是两种情况。

  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吃进低价盐货。

  你卖的便宜,我就大量吃进,吃完了货还是继续卖我的垄断价。

  第二种情况,就是使用盘外招,利用豢养的打手、盐贼来武力解决对方。

  刘封自然是有足够的自信,对方这两个招数对自己是根本没用,甚至反过来刘封还有不少盘外招等著对方。

  “糜老,就按一千两百钱一石先卖。若是对方来买盐,他们要多少咱们就卖多少,敞开供应。”

  刘封突然回头,冲着甘宁道:“兴霸兄,此事倒是还有劳动你的时候。”

  甘宁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少主尽管吩咐,宁无有不从。”

  刘封给甘宁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武力保障。

  同时,刘封还打算从广陵把徐盛、潘璋给调回来。

  这帮盐商豪强吃过太多食盐的甜头了,各个腰缠万贯,而且善财难舍。

  既然如此,刘封就打算直接送他们一起下去了。

  刘封的总体打算就是,先以一千两百钱一石的价格出货试水,如果对方吃货,那就正好倾销出货,先榨对方一波。

  如果对方没买,或者买到一定数量,没有现钱开始收手了。

  那么刘封这里会开始第二波操作,直接以州府行政下达命令禁止煮盐,极限施压。

  如果这时候盐商开始暴动,那再好不过,正好给徐盛,甘宁他们送来军功。

  若是开始降价,那刘封就降的比他们还要狠,同时收拢他们离散的盐工。

  反正刘封这边还要继续扩大盐田规模,盐工的缺口是十分巨大的。

  因为没有官面垄断的缘故,徐州的盐商豪强是相当厉害的,从琅琊到广陵,只要沿海有滩涂地的海岸,就都有本地的盐商豪强。

  不过其中最为强大的还是东海盐商豪强,他们的数量,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冠绝徐州。

首节上一节178/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