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儿子倒是好气性,明明荀攸所言同他如出一辙,可他却神情自若,不露分毫,当真好城府。
“明公,吕布若是当真来投,这可是个烫手山芋。”
荀攸脸上流露出无奈的神情:“不瞒明公,吕布对攸,实有救命之恩。”
“哦?!”
刘备露出惊讶之色,这事他其实也知道,刘封就跟他说起过,用以也是赞叹荀攸视死如归,非常人也。
“竟有此事?”
荀攸随后将自己在长安策划诛董,事败被抓,投入大牢,等候问罪,随后正好遇上王允、吕布诛杀董卓,将他救出的事情叙说了一遍。
刘备一边听,一边赞叹,夸奖荀攸不惧生死。
荀攸谦逊两句后,转而说道:“明公,不论吕布性情如何多变,毫无忠信可言,但其对汉家却有匡扶诛贼之功,此天下共知也。若吕布来投,明公若是收留,恐有腋肘之患,若是不收,恐失天下之望。”
听到这里,刘备脸上露出犹疑之色,引起了荀攸的好奇。
“明公莫非已有对策?”
听到荀攸的问题,刘备点了点头:“不瞒公达,却有一想法,正欲请教公达看法。”
荀攸恭候道:“不敢,还请明公示之。”
刘备说道:“若是将其所部安排去青州,置于孔北海麾下,公达觉得如何?”
荀攸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明公,此策正是攸所欲献之策也。”
原来荀攸竟然不谋而合。
荀攸接著说道:“孔北海素来对吕布推崇备至,很是欣赏,吕布又同袁绍势如水火,若是将其放在青州,当为我徐州北方屏障也。只是仍不可大意,需有一智谋之士坐镇琅琊,方可无忧也。”
刘备听的连连点头:“公达所言,极为有理,备当从之。”
历史上孔融对吕布可是非常推崇的,赞不绝口,而吕布对名士也确实很是宽纵,被陈圭、陈登父子耍成傻子了不提,陈公造他反被抓了个现行,最终也是当无事发生。
反倒是平叛有功的高顺吃了挂落,所统带的陷阵营被吕布夺走,让他小舅子魏续统带,直到战时再交还给高顺。
荀攸接下来又连献三策。
“第四策乃是假道伐虢之计,明公可表举袁绍之子为茂才,并以支持其任青州刺史为代价,保全孔文举的北海一国。如此一来,明公不但保住了对我亲善的孔北海,同时也杜绝了袁谭继续扩张,压迫我琅琊的口实。”
“第五策乃是远交近攻,明公可以暗遣使节,赶赴巴蜀,交好刘璋。”
“刘璋此人虽然有些暗弱,却并非没有智谋,其人不思进取,只欲割据巴蜀,为一方诸侯,可暗结为援助。”
“荆州刘景升,外宽而内厉,外表淡泊实具野心。以攸观之,其对扬州必有所图。如今遣使而来,一则交好明公,二则试探徐、扬,三则打探虚实。若扬州有变,刘景升必将顺江而下,攻城略地。”
“第六策乃是树上开花。”
荀攸一口气连说了数策,有些口渴,刘备赶忙命人上了茶汤,耐心等待。
荀攸稍稍解渴之后,继续说道:“如今天子仍在关中,为凉州诸贼所欺,明公乃是汉室宗亲,何不派人进京朝贡,让天子知道徐州仍有宗亲,不绝向汉之心呢?”
“此六策,乃是攸耗费心血思得之策,尽献于明公,公可择可行之策试行之。”
刘备登时大喜,离席朝著荀攸大礼道:“能得先生献策,备不甚欣喜。备不才,敢请先生能否常伴左右,指点在下不足。”
荀攸也起身离席,对拜道:“攸才疏学浅,不意明公如此厚爱。明公若是不弃,攸愿为明公效犬马之劳。”
“好!好!太好了!”
刘备喜出望外,快步走到荀攸身前,将其扶起。
“公达,目前有三个职位,可任由君择一而定。”
刘备介绍道:“其一乃是广陵太守,此职位空悬已久,若是公达有意,备当举荐之。”
太守乃是两千石的高官,本应该是中枢才有举荐任命的权力。
可自从废史立牧以来,州牧仿佛一国之主,只要硬实力足够,早就把下面各州郡太守国相的任免权力抓在了手中。
刘备入徐州的时候,虽然是弱势州牧,可这大半年以来,连战连胜,已经牢牢掌控了军队。而徐州士族也因为薄徭轻役的关系,也对刘备比较支持。
再加上陈登,糜竺等挺刘派的活动,刘备在徐州已经摇身一变,成了强势州牧了。
天下各州,恐怕也只有冀州袁绍能强过刘备一头了。
也正因此,刘备才能压著广陵太守的职位直到现在,而且一言而决。
不过在刘封的劝说下,刘备打算把广陵郡一拆为二,靠近前线的那部分已久为广陵郡,后方沿海的则拆分出一个海西郡。
徐州实在是太小了,可容纳的两千石位置也太少了,还是需要扩容。
等到拿下扬州,这种情况就会好许多了。
“若是公达想留在州府,我当以军机从事待之。”
刘备随后给荀攸解释了一下何为军机从事,说白了就是掌控徐州谍报,负责收拢各种信息,直接对刘备一人负责。
这职位虽然是刘备原创,可若以重要程度和受信任程度,恐怕连别驾从事都比之不过。
“其三就是除了别驾之位外,治中、长史、功曹三位可任荀攸挑选。”
之所以别驾不行,是因为按照惯例,别驾都是留给本州名士的,是约定俗成的潜守则。
刘备若是贸然破坏这一守则,肯定会引起不少徐州士人的不满,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而这一点,荀攸也是很清楚的,明白其中的缘故。
最后,刘备还补充了一句:“公达若是有其他想法,可尽管告知于备。只要合情合理,备无有不从。”
第181章 雷厉风行
荀攸心里说不感动,那是假话,他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刘备的厚爱。
别看刘备嘴上说的轻松,可真要安排荀攸担任广陵太守这种两千石高官,压力还是很大的。
徐州拢共才几个两千石太守,不算琅琊其实只有四个,加上藩属的,也不过九个。
荀攸又不是创业老臣,也没有带著大功来投。
直接让他担任广陵太守,反对声肯定不少。
其实刘备也曾有些许迟疑,是刘封的坚决帮他下定了决心。
“非常人当任非常事,闲言碎语,何足为道?不过碌碌庸人之言,若听从之,反受其乱。”
刘封可是清楚的知道,荀攸的履历可是历任两千石了。
虽然他还从来没到一地上任过,可任城国相、蜀郡太守的资历却是实打实的。
历史上曹操可是用汝南太守来征辟的荀攸,一到许昌,就入为尚书,这可是能参与国家大事的显官。
刘备这边自然不如掌控了中枢的曹操,但也得给出足够显赫的位置,哪怕只是为了表明诚意。
于是,刘备准备了三个职位,分别代表了封疆大吏、情报亲信以及州中除了别驾以外的三大吏。
原本刘备和刘封都以为荀攸应该会选择广陵太守。
一方面这是两千石的一方诸侯,二来也是前线重镇,不论是南下江东,还是进讨袁术,都是立功的地方。
可没想到,荀攸居然选了长史的位置。
这大大出乎了刘备和刘封的意料,让两人很是疑惑。
其实荀攸之所以会选择长史,自然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虽然刘备在得人这一块,已经折服了荀攸,让他很是钦佩。
可能不能用人,刘备还没能向荀攸证明。
荀攸这样的智谋之士,看事情远比一般人更要深入。
在荀攸看来,广陵太守虽好,可实权却必然不在太守手中。
广陵城中云集万余大军,必有刘备心腹之人统带,在这种情况下,他一个空降太守,能有什么实权可言?
过去能有多大影响力,完全得看广陵军中将校对他能有什么态度罢了。
至于负责谍报的军机从事,荀攸也不想要。
他此时还存著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心思,如何肯参与刘备的机密谍报系统。
因此,州中三大吏反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来地位尊崇,二来又靠近刘备,正好能观察刘备对自己的计策是什么态度。
到了荀攸这种境界,光是礼重是不够的。
即便荀攸性格谦逊低调,但一样也有相明主,立功业,扫荡天下,匡扶汉室的雄心。
如果刘备言不听,计不从,那么哪怕对方再怎么礼重自己,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荀攸选择了长史这个靠近刘备的职位,想要更好的观察一下对方,以此来决定要不要彻底押宝在刘备身上。
荀攸的这番心思,刘备父子俩都没猜到,哪怕是刘封,也是猜到了第一层,以为荀攸生性低调谦逊,不想去广陵争权,而猜不到第二层。
既然荀攸做出了决定,那刘备自然是从善如流。
将对方送回席中后,刘备当即便询问道:“公达,你先前所献六策,备深以为然,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公达有所不知,先前与荆州来使刘始宗商谈,我州欲向荆州购粮,已经达成了初步意向,只是数额巨大,刘始宗无法独断专行。故此,其已派人赶回荆州,征求刘景升允准。”
荀攸有些惊讶,在他看来,找荆州买粮可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天下大乱,各地的军阀可都知道粮食有多珍贵,想大量采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荀攸原本还想要献上计策,却没想到不用了。
“攸暂居襄阳数年,知荆州缺盐而徐州产盐,本想进此策以助明公购粮,却不想明公已成也。”
听到荀攸的话后,刘备笑容满面:“实是我州霜糖,雪盐,震惊了始宗,让其惊为天人,故而事情才会如此顺遂。对了,说到此处,公达不觉今日饭菜有何不同之处吗?”
荀攸惊讶道:“今日饭菜,确实格外鲜美,毫无杂味。本以为是庖厨之功,听明公所言,莫非这就是雪盐之功?”
“正是!”
刘备哈哈大笑,随后说道:“备已为公达准备了一份,走时可将之带走,做饭时替换食盐,味甚美之。”
荀攸低头拜谢。
刘备接著询问道:“徐州今年尚未表举茂才,备可上表,举荐袁谭为茂才,同时再表他为青州牧。正好冀州来使也快至郯城,可与之商议,请冀州保全孔文举之地位,料想不难。”
“唯有交接益州以及遣使入关中进京朝贡的人选,公达可有合适之人举荐?”
荀攸笑著答道:“益州可暂时放下,刘璋暗弱,过于宽纵手下,若与之交往,必瞒不过刘景升。过早结交,恐会对买粮之事不利。”
刘备、刘封闻言,不约而同的点起了头。
见此,荀攸继续说道:“西去长安,必要使一能言善道者,且此人还须是明公心腹。如此,才会尽力为明公谋利,达成明公之诉求。”
刘备、刘封两个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人。
简雍简宪和。
荀攸何等聪明,只看刘备和刘封的反应,就意识到对方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看来得请宪和跑一趟了,可以威硕为副使,再让陈到领兵护卫。”
刘备略一沉吟,就做出了决断。
其实在场三人,也只有刘封知道这时候的长安早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这也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情,但凡看过三国志、三国演义的都清楚,这年的关中,因李、郭汜互相敌视,攻伐,仅仅只是一年,就把关中百万人口,以及偌大的一个长安城给糟蹋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