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贤王 第28节

  李宽原本还打算回头要是自己被关进了宗正寺,他还打算让大哥来捞他来着,可眼下这种情况……他似乎只能自求多福了。

  然而就在此时,眼看着楚王解锁了大杀四方成就,马上就要受到李二陛下的正义审判。

  一直不曾讲明缘由的虞世南,猛地站了出来……

第50章 嗯……怎么不算呢

  “陛下,臣自知今日言语有失,罪无可赦,对此,臣甘愿领罚!可在这之前,臣想说明一点:今日臣之所以说出那些话来,并非臣不知深浅,不明时局,有意挑拨,而是此举本就是臣的职责所在!”

  虞世南的话,在这大殿之上掷地有声,原本正要开口命侍卫拿下李宽这个竖子的李世民,当即冷哼一声道:“朕很想知道,你一个秘书监,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你的职责,跟那些死去的前朝将士有什么关系!”

  “如陛下所言,臣乃秘书兼,所担之责,就是掌管国家的藏书与编校,可从武德八年起,就有一个问题摆在臣的眼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到底阵亡了多少将士,大王城以北,到底还有多少座京观?

  臣修隋史,这一段,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故而,臣前前后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总算是统计出了一个大概:大业八年、大业九年、大业十年!这三年里,死在高句丽战场上的将士,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二十余万!整个高句丽国土上用这些将士筑成的京观,有近百座!而这些将士,其中许多人,都是因为病累而死!非战之罪!”虞世南说到这里,早已是泪流满面,而整个大殿内,皆是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陛下,臣已老朽,可是臣这一生,经历过太多动荡,不敢不居安思危,如今,承蒙陛下器重,便更不敢忘记自身的职责:臣编纂隋史,不是为了千古留名,百世流芳。

  臣只是想替陛下,替大唐记住,那些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的……血淋淋的教训!诚然,臣今日斗胆向陛下提出迎回这些将士的遗骸,时机不对,言语有失,可臣的立场,臣的用意,不曾有过不对!

  我们记住了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我们也要弥补历史遗留下来的过错!那些在高句丽的土地上,日日夜夜,思念家乡的忠魂,时时刻刻,被堆砌压迫成京观的枯骨……大唐,总该为此做些什么!”虞世南说到最后,缓缓跪倒在地,同时取下头顶的进贤冠,放在一旁的地方,随后俯身长叩不起。

  虞世南,这个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的老人,此刻,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读书人的风骨。

  固百折而不挠,虽千万人吾往矣!

  “虞公真乃大丈夫!”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自打上朝后便一直少言寡语,乃至在朝中仿佛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太子李承乾,此刻却突兀的站了出来,表达了对虞世南的支持:“虞公所言,句句发自肺腑,父皇,依儿臣看,虞公今日此举,非但无过,反而有功。毕竟,我们确实应该被提醒:大唐四周一直有强敌环伺,前朝未竟之事,本就当由新朝来完成,大唐……不应该再懈怠了!”

  李承乾的话,特别是最后一句话,饱含深意:什么是大唐?他隋朝没打完的仗,就该由我们大唐来打完,他隋朝没降服的敌人,就该由我们大唐来降服。

  只有这样的大唐皇帝,才配享有“天下”二字。

  坐在龙椅之上的李二,原本还在计划待会散了朝怎么收拾自己的俩儿子,但眼下,李承乾这一番话无疑是说进了他的心坎里。

  承乾这孩子……终于开始有点储君的样子了……

  老怀大慰的李二陛下,已经打算大发慈悲的放过李宽他们哥俩儿了。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已经恢复意识,决定自己出马给自己找回场子的裴寂,在身边高士廉、萧等老臣的搀扶下,强打精神,缓缓站起身:“太子殿下所言荒谬!如今大唐百废待兴,我们连即将到来的蝗灾都尚且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何还能承担得起发起一场国战的代价?

  难道太子殿下是想要陛下学那前朝的杨广,因为一时的自大,盲目葬送掉手里的江山吗?!”

  不得不说,今日饱受屈辱的裴寂,总算是硬气了一回。

  此时的他,仿佛压根就看不到李二脸上那阴沉到滴墨的脸色,仗着有太上皇李渊的庇佑,裴寂开始了他的发疯文学:“老夫曾随太上皇,起于青萍之末,这一路的艰辛,几人能懂?罢了,罢了!老夫与你们说这些干什么?总之,眼下最重要的是抗灾,其他的,等我们熬过这在蝗灾以后再说吧!”

  蝗灾蝗灾蝗灾……

  李宽真的很想上去给这无耻的老头儿两个大嘴巴子。

  你他娘的……这都多久了,隔壁小媳妇儿都快上炕了你这八十岁的光棍汉知道急了?

  恶心!恶心!

  早干嘛去了?!

  果然,李宽还是低估了裴寂无耻的程度啊。

  但他裴寂无耻,我李宽又岂能甘于人后?

  “暧!”李宽忽然朝大殿旁的屏风后喊了一声“颜家的史官!”

  也就是这一嗓子,把藏身屏风后面,负责记录李二生平的起居舍人给惊得打了一个哆嗦:他面前刚刚铺好的白纸,也多了一摊墨痕。

  “咱们写史的 ,要有骨气!”虽然李二没得到回应,但是没关系,他知道对方肯定在,眼下,李宽扯着嗓子大声道:“你记住,今天这殿内发生的事,事无巨细你都给写进史书,本王就不信了,是非公道交由后世,谁对谁错还能没个结果?裴寂,你个老不……”

  “咳!”电光火石之间,注意到李二快要暴走的李承乾猛地打了个咳嗽,提醒弟弟千万千万别在这殿上骂街。

  显然,李宽也不傻,收到大哥提醒的他连忙改口道:“你个老……老是不知道分别对错的糊涂蛋,有空的时候,多想想后世之人读完史书,会怎么评价你吧!”

  李宽说完这些,回头还不忘继续大言不惭的吓唬屏风后面的起居舍人:“我告诉你,颜术跟我可是忘年交,况且他还是太上皇的起居舍人,你要是敢春秋笔法,我就去弘义宫找颜术,让他把你赶出颜家!”

  李宽显然是低估了自己这番话的杀伤力。

  “你这竖子!竟敢出言威胁朕的起居舍人?你还算是朕的儿子吗?!”原本有心放过李宽的李二陛下,当下额头青筋暴起,在此刻,他想动手揍人的冲动达到了顶点。

  你个兔崽子就算是为了大唐好,也犯不着这么耍流氓吧?我这当爹的,不要面子的嘛?!

  “嗯……”说好的为了大唐可以身败名裂的楚王殿下,才不怕拉着大家一起自爆呢。

  所以此时的他,故意单手抚摸着下巴,抿嘴沉思了好一会儿后,才在裴寂、魏征、尉迟恭这些先前的手下败将们担忧的目光中,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茶言茶语:“怎么不算呢?”

第51章 虞世南的打算

  面对儿子的挑衅,李二陛下终究还是没能忍住。

  可就在他准备起身走下台阶,亲自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上演一出“李二教子”的戏码时,魏征却在此时站了出来。

  “陛下,臣觉得,我们该向高句丽递交一份国书,勒令对方将前朝将士们的遗骸送回来。”

  这掷地有声的一番话,使得李二的脚步为之一顿。

  而殿上,察觉到情形有些不对的李宽,已经默默挪动了几步,站在了距离大门一条直线的位置。若是待会儿再有异变,自己先跑了再说。

  “魏卿,你是认真的?”重新坐回到龙椅上的李二,狐疑地看向魏征,作为真正讲求战争实用主义的李二,他从来都只相信一个真理: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往往要解决的,就是那些用嘴巴解决不了的问题。

  比如迎回前朝将士们的骸骨这件事,在李二看来,就是嘴巴解决不了的事。

  自己不动用武力,是绝对不可能达成目的。

  “陛下,不管高句丽答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大唐对其强硬的姿态,我们必须摆出来。就算暂时没能达到目的,可将来万一动起手来,大唐也并非师出无名。”魏征躬身向李二一礼,道出了自己真正的意图。

  要么现在你把遗骸给我送过来,要么将来我亲自带兵过去。

  怎么选,你高句丽可得仔细掂量。

  “陛下,臣觉得魏大人说的有道理。”一直就默默关注事态发展的萧,此时将身边的裴寂交给了褚遂良,自己出班站定,向李二躬身致礼,表示自己同意魏征的想法。

  “陛下,臣附议。”杜如晦,这位被李宽五杀收尾的治世良臣,再一次坚定不移地站了出来,支持他认为正确的那一方。

  “陛下,臣也附议,此举大善,且稳妥。”房玄龄在思索再三后,同样表示了对魏征的支持。

  文官表了态,武将们自然也知道该如何了。

  从尉迟恭开始,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长孙顺德、张亮、张公谨、李绩(徐茂公)、秦琼,一个个纷纷出班表示附议。

  一时之间,在朝中向来孤家寡人的魏征,竟然给人一种“党羽众多”的奇怪假象。

  当然,本就是做惯了孤臣的魏征,却不觉得这有什么。

  可某人却坐不住了。

  “我滴个乖乖……感情魏征人缘这么好啊……失策……失策啊……”当李宽躲在虞世南身后,扼腕叹息自己先前太上头,怎么一下子给魏征送去这么多盟友的时候。

  听见他嘀咕的虞世南却笑了:“楚王殿下,”老人和蔼地看着愁眉不展的少年王爷,语气和善道:“君子群而不党,这些大臣们,并非魏征的同党,只不过是认可了他提出的建议而已。(注1)

  不过,在老夫看来:要真论促成此举的首要功臣,将他们骂醒的楚王殿下,才是真正当之无愧呀……”

  要不说人还得多读书呢。

  听完虞世南的话,就开始一个劲儿“嘿嘿”傻乐的李宽,在这一刻,竟然生出了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唉,哪有,要说这朝中真正的贤良之辈,当属虞公首屈一指!”正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此时心花怒放的李宽殿下,压根就不顾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开始自告奋勇的和虞世南进行商业互吹。

  “殿下又错啦……”听到李宽诚心诚意却又总是词不达意的恭维,虞世南笑着摇摇头,接着用下巴指了指此时已经默默站回班位的萧:“真论贤良,当属最先站出来支持魏征的萧公,殿下这份赞誉,萧公当仁不让!”

  李宽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看着萧的背影,没再说话。

  最后,李二终于还是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给高句丽的国书,今日之内就会从长安发出,大唐不在乎高句丽会就此如何回应。

  大唐只需要有一个强硬的姿态,以及日后光明正大收拾高句丽的理由罢了。

  在结束了这场风波后,李二看了一眼先前大出风头,此刻却躲在角落里“无所畏惧”的李宽,这竖子当下眼神时不时就会瞟向大殿外,身体更是始终保持一副跃跃欲试要逃离的样子。

  李二只觉得一阵头痛。

  因为这一幕不光落在他眼里,这朝中的大臣们,眼下想必也大多正在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位头回上朝,就搅得大家鸡犬不宁的新晋刺儿头。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有着“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李二陛下,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么个混世小魔王的呢?

  这可能是大家在议事之余,始终都盘旋在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而与此同时,先前“事了隐身去,深藏功与名”,此后稳坐钓鱼台的虞世南,正抱着朝芴,微阖双目,在谁都不曾在意的角落,思考着待会散了朝,自己要如何跟陛下开口,将年轻的王爷收为自己的弟子。

  是的,李宽先前的那番表现,或许在旁人眼中是天生桀骜,狂妄不逊,但是久经世故,且善于识人的虞世南却觉得,楚王殿下是块璞玉,只要自己细心教导,那么将来大唐将会多出一位了不得的贤王。

  如此,也算是他作为一个臣子,此生为陛下,为大唐所能尽到的最后一份心力了……

【 / 壹玖 ㈣ 8 Э ② ч 0 九贰】

第52章 众生百态

  随着李二和文武百官们将剩余事项一一商定完毕,好不容易熬到了散朝的楚王殿下,不等太监总管张楠喊出那句“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的经典退场白,只管一马当先,活跟个大马猴儿似的,几个左右横跳间,显得身形飞快,率先跨出了太极殿的大门。

  留下后方震惊目光无数。

  在这一刻,百官们对李二陛下的同情,以及李二陛下心中的怒火,几乎同时达到了顶峰。

  在这一刻,君臣之间的默契值达到了巅峰:你这哪是上朝来了?你这是给朕(陛下)丢人来了啊!

  李二陛下现在恨不得给自己几个大嘴巴:自己干嘛要把对观音婢的疼爱之情“爱屋及乌”转嫁到这个竖子身上呢?

  当真是昏了头了……

  享受着台下文武百官意味深长的注目礼的李二,一念至此,不由愈发悔恨交加。

  他阴沉着脸,开始寻思着这回自己是不是该重新寻一把执行家法用的藤条,要更粗更硬更称手而且光有韧劲儿还不够,得带刺!

  但即便当真能够遂愿,李二也不觉得自家那个比谁都活泼的竖子能屈服在新的刑具之下,但是,起码能让那竖子更疼,自己也能更解气不是?

  是的,李二陛下如今已经彻底放弃纠正李宽的想法了毕竟有些自由的鸟儿,是关不住的!

  而自由的楚王殿下,更是如此!

  话分两头。

  长阶之下,今日难得硬气一回的太子李承乾,感受着此刻殿内诡异的气氛,他斟酌再三,想要开口为弟弟开脱,但又实在是编不出合适的理由,想了想,终究还是忍住了。

  罢了罢了……自己待会儿去御书房单独找父皇好了。

  但让太子爷没想到的是,当他随父皇一同下了朝,跟着走进御书房后。

  随后,李承乾刚跪下,正欲向背身走向御案后的父皇开口求情,屋外便有太监云裳通传:“陛下,虞世南在外求见。”

  于是……来不及起身的太子殿下,恰好被虞世南撞了个正着。

  “虞公……”李承乾干巴巴地打了个招呼,现在这种情形,大家似乎都很尴尬。

  “太子殿下您这是?”虞世南诧异地看着跪在御案前的李承乾,不知道对方这是在说什么。

  “呵……这小子见刚才外面人多,不好意思给朕跪下。”李二此时已经坐在了御案后,眼皮轻抬,瞅了一眼神情有些不自在的太子,冷笑一声,为其解释道。

  李承乾:“……”

  父皇,您这还不如不解释……

  您这么说,搞得儿子好像多不情愿一样……我那是在乎人多吗……我是怕当众跪了让您下不来台,回头您生起气来,儿子替宽弟求情没能求成不说,还得把自己搭进去……

首节上一节28/2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