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郡守一句与城俱亡的话可以说是把王主簿吓得魂飞魄散。
那轻飘飘的一句话后,是多少人灰飞烟灭呀。
王主簿可是听说了,那冠军侯苏曜噬血成性,凡是与其作对的,无不被他杀得是血流成河。
洛阳城里那一大堆家世显赫的京中豪门,只是没有给他及时开门,就被他找到了由头,抄家灭族杀得人头滚滚!
想到这个下场,王主簿直感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爬上脖颈,让他浑身寒毛直竖,打了个激灵。
你胡郡守区区一个外来户,家业都不在弘农,在这里想着舍生一死成自己清名,但你不要拉着我弘农给你陪葬啊!
“郡守,您切不可意气用事啊!”
王主簿言辞恳切,甚至已经带着哀求的语气让胡郡守考虑下城中百姓。
然而,胡郡守是重名节之人,他听不进王主簿的劝告,仍然固执己见,认为百姓为忠君保国而死,乃是这些百姓的荣幸!
“王主簿,你不必再多言了。”
胡郡守脸色坚定,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我意已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即便城破身死,我胡某也要留下这忠贞之名,让后世之人知晓,我大汉还有不屈之臣!”
“啊这.”
王主簿闻言,心中绝望。
他看着胡郡守一脸悲壮的凝视着城下的大军,只感觉朽木不可雕也!
难道,我弘农百姓就活该作那成就此人名节的燃料吗?
大家都是大汉人,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突然间,王主簿看着城下苏曜的旗帜,灵机一动:
“非也非也!”
“胡郡守,你忠心大汉,那就更不该为董贼而殉葬啊!”
王主簿见胡郡守一脸固执,决定换个角度劝说他。
“郡守大人,您想想,那董卓祸乱朝纲,残害忠良,惹天下震动。”
“冠军侯以车骑将军之身,举兵讨之,又有名满天下的卢公还有袁家等关东名门支持,才是大义所在!”
“您若是为董卓殉葬,那岂不是与虎谋皮,自污清白?”
王主簿言辞恳切,试图点醒胡郡守。
胡郡守闻言,却是眉头紧皱,反驳道:
“我当然知董贼险恶残忍,乃乱臣贼子。”
“然则,皇帝却依然还在他那边,只要他董贼还尊陛下为天子一日,那他便还是我大汉的相国,其那么代表的便是我大汉朝廷,发出的也是朝廷名正言顺的敕令!”
“我身为汉臣,怎能不尊朝廷的命令,而去投降那反贼呢?”
第675章 苏曜赫赫声威的余波
眼见胡郡守如此迂腐,王主簿急的是面红耳赤:
“郡守您怎么还是执迷不悟啊!”
“那董卓虽尊陛下为天子,但他何曾有一点尊重天子的模样?”
“此人把持朝纲,残害忠良,所作所为与贼寇无异。”
“名为汉臣,实汉贼也!”
“反观冠军侯苏曜,他起兵讨董,乃是为了救陛下于水火,恢复朝廷的威严。”
“您若此时投降冠军侯,非但不是背叛朝廷,反而是顺应天命,助朝廷一臂之力啊!”
胡郡守闻言,再次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清楚,王主簿所言非常正确。
董卓的所作所为,早已经让天下人寒心,而苏曜的讨董之举,更是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
而且从苏曜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势来看,董卓覆灭未来可期。
但是!
说他迂腐也好,固执也罢。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胡郡守对“忠君”二字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
在他看来,只要皇帝还在董卓手中,那董卓便是朝廷的代表,他作为臣子,就必须对朝廷保持绝对的忠诚。
这与眼下这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实在格格不入。
但这样的事情却绝非孤例,甚至为数不少。
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那汉末三杰之一的皇甫嵩了。
董卓把持朝政,人人都知董卓贼也。
皇甫嵩在董卓入京后正巧还是接管董卓凉州军的实权大将,他不但收编了董卓之前留在凉州的西凉军,还带了一部分京中的部队戍边右扶风,共有三万精兵在外,卡死了董卓西进的道路。
而且,不止是他,同样在这里的还有那京兆尹盖勋。
他也领有长安周边近两万的兵马,与皇甫嵩协防凉州反贼。
可以说只要皇甫嵩站出来反对董卓,那董卓马上就要完蛋,直接就会被端了老家。
那董卓自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那时候可以说是觉都睡不着啊。
原因很简单,汉灵帝刘宏荒淫不假,但他真的懂权术的。
收了董卓兵马的皇甫嵩,与董卓的关系不说是相当不睦,也可以说是势同水火了。
那时候,有苏曜在前,又有皇甫嵩在后,可以说两人联合分分钟就会要了他的小命。
于是乎,睡不着觉的董卓在拿到了权力后几乎是第一时间便立刻是召皇甫嵩还有当时的同样与他不合的京兆尹盖勋入京。
董卓要免两人军权,以保证自己后路。
没错,就这么一纸诏令,就想让两位各自拥兵数万的大员入京听令,臣服自己。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稽!
从任何现实的角度上来考虑,皇甫嵩都不可能乖乖听令。
是个有脑子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回京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不管是皇甫嵩的儿子皇甫郦也好,其部下长史梁衍也罢,他们都劝皇甫嵩不要听令。
甚至,京兆尹盖勋还专程密会皇甫嵩,向其面陈利害,请皇甫嵩起兵讨董,他京兆之地将全力支持皇甫将军大义的举动。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皇甫嵩拒绝了众人的请求,就这么一纸诏令,他就乖乖的交出了兵权,孤身赴京。
甚至皇甫嵩还毅然决然的要求盖勋谨守臣节,莫要作那乱臣贼子。
那京兆尹盖勋见皇甫嵩如此只能是感叹一声,天不佑炎汉,无奈的与皇甫嵩一起交了兵权,进京赴任。
然后,不出所有人意料的事自然也发生了。
在皇甫嵩入京后,董卓甚至连几天的时间都不愿意多等,直接让那掌管刑法的官员在城门口就拿下了他。
那官员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将皇甫嵩交付审判,择期问斩!
上奏朝廷?自然是董卓一言就要斩了。
如此无耻残暴的一幕,登时引得群臣震怒,可以说满朝文武都在为皇甫嵩求情。
最后,还是在苏曜进兵的压力与群臣们共同的努力下,董卓才免了皇甫嵩的死罪,而是置一闲官,看管在身旁。
堂堂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而更加令人唏嘘的事情是,也正是皇甫嵩最后的这个忠诚无比的决定,彻底断送了大汉最后一次纠正的机会,使得国家不可逆转的滑向了分裂内战的结局。
这是大汉四百年独尊儒术,经学教育的结果,即便在这天下大乱的时代中,他们也依然抱持着这样的理念。
他们是时代的逆潮者,抱着自己最后的那一份忠君爱国的理念,无一例外的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在历史上,这些人最终都成为了诸如董卓和袁家兄弟、还有曹孙刘等人的经验包。
而现在.
堵阳城,现在。
“什,什么?!”
“就这?这弘农郡就这么拿下了?还是兵不血刃???”
“那胡郡守不是个有名的顽固派吗?他怎么可能让你们这么轻易进城?”
王凌等人听着赵云的讲述,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场战役的进展之快、之顺利,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以那胡郡守的为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
“没错。”
赵云笑着摇了摇头,想到当日情景,脸上也带了些无奈:
“那胡郡守确实是个迂腐之辈。”
“我们押他下去的时候他还一个劲的喊让我们杀了他。”
“不过弘农的王主簿倒是个识时务的人。”
原来,眼见胡郡守固执己见,王主簿便自己动起了心思。
主簿,其职责为典领文书等,乃郡府佐吏,与只能让外地人当的郡守不同,佐吏官都是由当地名门望族担任。
弘农王氏,便是当地仅次于那弘农杨氏的名门望族,可以说也是世出两千石的大家。
他当然不可能坐看胡郡守胡来,带着他们朝死路上狂奔。
于是乎,见文的不行后,王主簿当即找来当功曹的杨氏族人,以及当地其他世家。
众人一番商议后,很快便建立了统一共识。
与苏曜大军作对无疑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既然胡郡守一意孤行,文攻不成,那咱们就来武斗!
考虑到如今城外已经战鼓隆隆,苏曜大军随时可能开始攻城的现状,王主簿等人甚至来不及先派人出去通风报信,沟通投诚的条件,就直接一步快进到发动政变的步骤。
且说那胡郡守正在城头督战,身先士卒的要求守兵们誓死抵抗苏曜大军的进攻。
突然间,他就见到王主簿带着杨功曹和一干郡吏匆匆而来,当即皱眉摆手道:
“我意已决,尔等不必再劝!”
“此番大战那是人在城在,城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