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606节

  “况且,便是那兄终弟及,导致了先商历经九世之乱。”

  “最终先人变法,以嫡长子继承代之,至此天下遂安,国家稳定,奠定了商朝八百年的基业。”

  “此乃我汉家宗法之传承,怎能君侯一言便予以倾覆?”

  袁谭振振有词,试图用历史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然而,苏曜却只是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道理确实有,但是不多。”

  说罢,苏曜拍了拍袁谭的肩膀,把他按了下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性,不可一概而论。”

  “兄终弟及之制固然有其弊端,但嫡长子继承制便完美无缺了吗?”

  “远的不说,就看看我大汉当今之局,数代天子便是幼年即位,宦官外戚轮流专权,朝纲不振,民不聊生。”

  “以至于凉州、黄巾、胡虏乃至董贼轮番作乱,至今难解。”

  “这便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的盛世吗?”

  苏曜的反问让袁谭一时语塞,他张了张嘴,却无言以对。

  苏曜见还有人要反对,直接不给机会,连珠炮般说道:

  “我知道你们担心的是什么,但是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血脉相传,父死子继,此乃世俗之见,非大道也。”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皇位者,亦非一家一姓之私产,而应是有德者居之。”

  “昔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开创八百年基业,亦非商纣之血脉传承。”

  “今日天下大乱,大汉衰微,社稷倾颓,百姓流离失所,正该有一位英明神武之君,来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可当今圣上年幼不说,又被董贼掳走,归期难定。”

  “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我等眼下自治之现状绝非长久之计。”

  “万年公主,出身皇室,亦是先帝嫡亲之血脉,其品德高尚,知书达礼又深知民间疾苦。”

  “在皇帝归来前,让公主先登基监国,乃是顺应天命,安定民心之举。”

  “登基监国???”

  众人听得直翻白眼,历来只有太子监国的,你都登基了,还监个什么国啊?

  难道说,等皇帝回来后,你能让那登基了的公主再退位禅让下来吗?

  这理由找的简直是如找!

  不过,虽然他们很清楚这个道理,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们这些下级反倒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其中袁谭年轻,多少有点耿直BOY的样子,想要再辩,不过他旁边的逢纪倒是悄悄拉了他一把,摆手不让他再说。

  顿时,袁谭就想明白了。

  这废立大事何等重大,他们这些人自然是多嘴无用。

  但是即便冠军侯权势滔天,这也不是一人就可以办的。

  等他回到了洛阳城,面对卢植等人和衮衮诸公,他又能说得动吗?

  当然,他可以像董卓那样,挥舞起屠刀,强迫大家就范。

  不过那样的话对他们不是正好嘛。

  想明白了这一点,袁谭便拱了拱手,退了下来。

  袁绍系的人闭嘴了,苏曜麾下此刻又多是武将在此,一个个这会儿都保持起了沉默。

  倒是那王凌,在初时的震惊之后,他也终于回过了味来,心头砰砰砰直跳。

  好家伙,君侯与公主有婚约在身,若是扶公主登基称帝,那君侯便是

  见鬼了,男皇帝的妻子叫皇后,女皇帝的丈夫应该叫什么???

  不过,管他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夫为妻纲,君侯与公主结合,自可名正言顺的掌权,再加上他本身的赫赫战功与威望,那大汉的实权无疑将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

  两人未来再诞下皇子,他们这些追随者也不用担心未来新帝登基会清算他们。

  这样一来,好像还,还挺不错的???

  没错!

  这,便正是苏曜所谋划的第三条道路。

  既不篡汉自立,让麾下忠贞之士心寒,又能打破掣肘,独揽大权。

  同时,扶持女帝万年登基,传承国祚与血脉,也算是给那个待自己不薄的先帝刘宏一些宽慰吧。

  这样子,只要一切顺利,麾下那些保皇派和拥汉志士们也没有明确反对的他理由,而苏曜也能够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唯一的问题就是回去洛阳后,需要把那些观念陈旧的老顽固给搞定,办登基大典这种事情,可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来的。

  “不,不对!”

  “且慢君侯!”

  王凌突然大喊,又是如梦方醒道:

  “皇帝呢???”

  “那个被董卓掳走的皇帝在哪里?”

第673章 太顺利辣!

  “君侯你们不是去讨董么?”

  王凌催问道:

  “这都快两个月了,最后结果到底如何呀?”

  “哦,你说这个呀。”苏曜抬头看了眼那朗朗乾坤,竟又没了下文。

  王凌一看就急了。

  急了,真的急了。

  之前也是这样。

  苏曜回来后,王凌他一问讨董的事情,苏曜便是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就干脆睡觉或者发呆完全不接他话茬。

  王凌一开始便想着,大概是苏曜急于救人,咱们先打完孙坚再说。

  结果现在孙坚都覆灭了,南阳之战也将进入收尾阶段,那讨董之事怎么还剩个尾巴?

  刚刚,这位君侯好像说什么皇帝被董贼掳走,归期难定???

  这都什么事情呀!

  “子龙!!!”

  王凌见苏曜不搭理他,一把按住赵云的肩膀:

  “你是跟君侯一起去的,到底关中发生了何事,你赶快给我们说说啊!”

  “.”赵云看了眼苏曜,只是一言不发。

  “子龙!你们讨董西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倒是快说呀!”

  王凌见苏曜不解释,赵云也像个木头人一样保持沉默,当即脑海中就产生了不好的想法。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莫非,莫非是西征之事不顺,君侯糟了败绩,让那董贼站稳了脚跟不成?”

  王凌话音一落,在场顿时响起一阵吸气之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苏曜和赵云。

  尤其是那袁谭。

  他老爹可是跟着一块去的,现在回来的却只有苏曜。

  不会发生了什么意外吧?

  当即,众人的心就像那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哈?你们想哪去了?”

  苏曜一摆手:

  “区区董贼,他焉有这等本事?”

  说罢,苏曜留下赵云解释,自己则一个大跳没了影子。

  见苏曜又是这么一甩手就离开,众人也是身经百战,见怪不怪了。

  他们赶忙围住赵云,七嘴八舌的问具体情况。

  赵云被问的是苦笑连连,忙摆手让众人冷静。

  “君侯此行西征讨董,并非是不顺,反倒是太顺了。”

  “太顺了?”

  见众人不解,赵云则是娓娓道来。

  且说当日,苏曜一日破函谷,兵进神速。

  他们便又马不停蹄,直接就往下一关冲,欲速通董卓。

  原因很简单,拿下函谷关后,从那降将关都尉杨伉处,苏曜等人已得知董卓虽然是仓皇而逃,但是他已提前做好布置。

  不但函谷关这里重点关注,留下了自己侄子把守,下来在潼关亦有重兵!

  而且,在那关中和西凉,董贼仍有数万大军可供动员。

  倘若不能速推董卓,让他在长安站稳脚跟,日后想要击败他可就要费上老鼻子劲了。

  毕竟洛阳那边苏曜也是刚刚占领,南阳又有袁术和孙坚的威胁,苏曜可不想打持久战,徒增风险。

  于是乎,苏曜在拿下函谷关后只是简单的休息了一晚上。

  接下来他便把函谷关防和整编降兵的事情交给关都尉杨伉负责,给他画了个未来升官加赏的大饼后便带着麾下那近五千骑继续直扑弘农。

  没错,不是直接去潼关,而是弘农。

  弘农郡,乃是汉武帝时设置,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

  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连通潼关与函谷两关,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之要地。

  故而,苏曜欲入潼关,就必须要先破弘农。

  而这等要地,董卓自然不会是毫无准备。

首节上一节606/6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