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86节

  最后,只能是各路诸侯各回各家,颜良在没甚么选择的情况下跟着袁绍过来。

  却不曾想,也因此让他近距离的感受了一波这冠军侯的离谱做派。

  以至于,听到袁绍的话后,他根本无法反驳。

  此人虽然计划一向天马行空,骇人听闻,但偏偏他就能将其轻易实现。

  可谓是他只要出现在战场上,形势便会因其而改变。

  万人敌.

  颜良这时才明白过来,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面对苏曜这样的对手,任何轻敌和侥幸心理都是致命的。

  “这家伙,若是真让他击败了董卓,这大汉怕不是又要中兴了啊。”

  颜良咬牙道:

  “这,难道是袁公所乐见的吗?”

  两汉四百年,气数已尽。

  在当今天下士林间,抱此想法者可谓不计其数。

  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桓灵二帝的党锢之祸更是把人心彻底打散。

  所有人都等着大厦将倾的那一刻。

  这一点,不但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如此,就连大汉的皇室宗亲们也不能免俗。

  幽州刘虞且不说,那益州刘焉的表现就最为明显。

  在被灵帝派去入蜀后,其与中央交通就时断时续,在董卓乱起后,他就更是假说盗匪拦路,彻底断了与中央的贡赋与联系。

  如今,同样态度不明的还有荆州刘表。

  没错,刘表已经正式去荆州了。

  在董卓乱起后,苏曜与袁绍各自号召天下讨董。

  时任荆州刺史的王睿也欲起兵响应。

  只不过,由于讨董联军一分为二,荆州的各路诸侯也是纷纷站队两边。

  武陵太守曹寅先站队了袁本初的阵营。

  而与曹寅不和的王睿便借机站队了苏曜和卢植,想要趁机排除异己,统一荆州势力。

  没错,讨伐董卓那是次要的,但是借着讨董的名义扩张地盘,却是此时天下诸侯的共识。

  但是,荆州刺史王睿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他还未来得及发作,曹寅便联合同样对王睿不满的孙坚率先出手,除掉了他。

  这也是孙坚后来投奔袁术的原因,亲自出手杀了荆州刺史,他需要一个有名望的人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而关东联军自相残杀,董卓自然是乐见其事。

  不过当时的他正与伊阙关的苏曜对峙,也顾不上太多其他。

  那时,一向对他还算恭敬的刘表便自告奋勇,表示愿意远赴荆州,为朝廷安顿后方,断苏曜后路。

  董卓一看,反正左右荆州是都反了,把大汉宗亲的刘表派去,说不定还是走一步妙棋。

  然而呢,谁知那边刘表刚去不久,他还没来的及收到什么好消息,这边的苏曜就已经发动攻势,把他撵出洛阳了。

  而这刘表靠巴结董卓得来的荆州刺史,用脚想也知道,他不可能是什么大汉忠臣。

  连这些本来最该拱卫皇室的宗亲们都是如此表现,其他世家大族们的态度也就更显而易见了。

  大汉皇权,已无任何威严可言。

  人们都已在畅享美好的未来。

  自认有能力的人,更是在积极作为,欲图谋天下。

  袁绍这个盟主,也不过只是众人在这过渡时期的一个共识罢了。

  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

  最终,一切还是要以能力说话。

  兵力,地盘,战绩,这才是实打实的事情。

  有地盘的诸侯野心勃勃,没有地盘的世家们则谨慎的选择合作的对象。

  曾经过去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了他们,每逢乱世,便是家族崛起立于顶端的良机。

  颜良乃是琅琊颜氏,复圣颜回的后人。

  他们选择袁家,便是为了有朝一日,以从龙之功立于世家之顶点。

  若是真让那姓苏的小子整的大汉中兴,他们这些人不都是白忙活了?

  然而,袁绍听了他的话后却是哈哈一笑:

  “大汉中兴?”

  “颜校尉怕想的太多了。”

第655章 袁本初,空欢喜一场

  “我想太多?”

  颜良一脸愕然,疑惑地看着袁绍:

  “袁公何出此言?”

  袁绍微微一笑,目光深邃:

  “颜校尉,你可曾想过,这天下大势,真的能因一人之力而改变吗?”

  颜良闻言,陷入了沉思。

  他不得不承认,苏曜的崛起确实令人震撼,但要说仅凭他一人就能扭转乾坤,似乎也有些过于夸张。

  “袁公的意思是……”颜良试探性地问道。

  袁绍轻轻摇头,缓缓说道:

  “大汉积弊已久,非一日之寒,即便苏曜有万夫不当之勇,又能如何?他能打败董卓,难道还能打败天下所有的诸侯和乱民吗?”

  “更何况,只有马上打天下,未闻马上治天下的,苏曜此人虽勇,却非治世之能臣。”

  “他过于依赖武力,缺乏政治手腕和长远的眼光,即便他能暂时稳定局势,也难以长久维持。”

  “更何况,你看他平素里那个抽象的样子,他对这大汉可抱有一点敬意?”

  抽,抽象?

  颜良不知袁绍这是被苏曜稀奇古怪的用词带跑偏了,但他还是对袁绍的话语产生了些许共鸣。

  他知道袁绍说的没错,乱世之中,武力固然重要,但政治和智谋同样不可或缺。

  那冠军侯虽然是勇猛无敌不假,但在政治和智谋方面,确实还有所欠缺。

  不,已经不是欠缺的问题了,他根本想不到那个小子监国理政模样。

  人董卓好赖还知道提拔,拉拢一部分士人为己所用,也有着明确为政方略,只不过大家不理睬他罢了。

  那冠军侯???

  想不到,根本想不出他日后得势,治理国政是个什么模样。

  “对吧。”

  袁绍点头笑了笑,又说道:

  “而且,我断言他必然不能成事还有一点。”

  “哦?请袁公明言。”

  袁绍抚了下胡须,看着城门内那来来往往,收编降兵的人群,微微的眯起了眼:

  “不知颜校尉可曾注意,这苏曜手下亲信都是些什么成分?”

  “成分?”

  “没错。”

  不待颜良细想,袁绍便直接明说了:

  “你可注意,他麾下除了那姓王的小子还有个临阵叛逃过来的贾诩勉强算是世家外,其他的不是寒门,就干脆直接是泥腿子出身,可谓与他是一丘之貉。”

  这一说,颜良顿时了然。

  还真是如此。

  他所认识的苏曜麾下大将,吕布赵云关羽典韦,这四人,吕布和赵云倒还算是良家子出身,那关羽和典韦干脆就直接是卑贱的逃犯。

  那王凌和贾诩虽然是太原和武威的世家子,但比起中原世族来说,跟寒门出身也无甚区别。

  当然了,苏曜手下也有如荀和钟繇这等颍川中原世家的子弟。

  但是,这些人与其说是苏曜手下,他们不如说更多的是迫于形势,而且也是团结在卢公周围,难说对苏曜到底有多大投入,自然也就更难说能从那里得到多少回报了。

  “就更别提他之前还整出了个什么活字印刷,想要让皇帝大力推广,号称什么让天下人没有难读之书一事,更是不知所谓。”

  “他根本不懂经学的传承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

  见颜良若有所思,袁绍呵呵一笑:

  “冠军侯,就凭他这般如此轻慢世家利益的做法,又怎是成那大事者?”

  “轻慢世家.”

  颜良缓缓点头,虽然他是武人,但他到底是世家出身,马上就明白了袁绍的意思。

  世家,乃是大汉的根基所在。

  自文景之治以来,世家便与皇室紧密相连,共同支撑着这个天下的局势。

  他们掌握着土地、财富和知识,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而苏曜此人,不积极拥抱世家,大用寒门,还试图打破这种平衡。

  尤其是推广活字印刷一事,无非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取知识,这无疑是在削弱世家的地位。

  汝南袁氏因何起家?

  便是因为其祖袁良求学《孟氏易》,其家世代研学,得举孝廉才能保证代代有官当。

  他家琅琊颜氏因何至今不坠?

  其祖颜回乃是孔子门生,被人尊为复圣颜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正是祖宗留下来的家学,才保证了他们在琅琊乃至士林间尊崇的地位。

  其中颜安乐所创的颜氏春秋《春秋公羊颜氏传》乃是大汉显学公羊学派中的两大学派之一。

  而颜安乐能做到这些,还不是因为自家那秘传的家学吗?

  倘若让苏曜那什么印刷术的搞成,经书贱卖,朝廷搞起了正经公学,泥腿子们都能随便对圣人们的经文碎嘴上两句自己的看法。

首节上一节586/6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