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473节

  这时,主簿阎象当即便说:

  “今这南方天下唯有一人手握强兵,然则其出身低微,不得重用。”

  “故而,只要明公能够有心接纳于他,定可成公之助力也!”

  “哦?此人是谁?”袁术急忙问。

  “乌程侯孙文台是也。”

第537章 风云际会群雄起(下)

  2024-09-21

  乌程侯孙坚,江东人士,小霸王孙策的父亲,其家族世代在吴地繁衍,乃当地豪族。

  但是,吴地的豪族在中原的高门眼中那自然是屁都不是。

  故而,孙家数代人的顶点便是本地吏员。

  而孙坚已是其中翘楚,连续三任都在周县做到了县丞。

  若非是黄巾之乱中遇到了朱,被其提拔,他恐怕这辈子都要被按死在地方小县上了。

  然而,朱之所以提携孙坚,不过因为他自身也是寒门借特殊时代上位的惺惺相惜罢了。

  能让孙坚一路升至长沙太守,已经是朱所能做到的极限。

  但是寒门跃居高位,势必惹人红眼。

  他的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睿便一直在找他麻烦。

  袁术在得知此事后当即哈哈大笑:

  “多大点事吧。”

  “你们去告诉他,只要他愿意依附于我,为本将军打仗,那四世三公的袁家便是他的后盾。”

  “区区荆州刺史,他自处便是!”

  “只要他干得好,拿下京师,我表他豫州刺史!”

  袁术的话音刚落,主簿阎象立刻心领神会,随即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前往长沙,向孙坚传达袁术的意愿。

  而又数日后,长沙太守孙坚便响应了讨董的召唤,成为了最远的会盟诸侯。

  而他干的第一件事却并非讨董,而是趁着大军北上,兵进荆州的机会,趁势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

  而比起袁绍、袁术、曹操孙坚等人果断,幽州牧刘虞和南阳太守张谘的表现就非常的微妙了。

  比如刘虞,他坦然的接受了董卓大司马和襄贲侯的受命,但对于命其讨伐苏曜辽东老巢的要求却置之不理,而苏曜和卢植的讨董号召他也不发兵参与,只是口头表示支持后就默默的在幽州继续种田,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

  而相比于远在幽州的刘虞拿了好处不干活的选择,近在咫尺的张谘是左右为难。

  他站在府邸的书房中,手中紧握着两份截然不同的诏书一份来自董卓,命令他出兵讨伐苏曜;另一份则是苏曜与卢植联名的讨董檄文,邀他共襄义举。

  “太守,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尽快做出选择!”主簿纲纪再一次出言提醒道。

  张谘叹了口气,缓缓放下手中的诏书:

  “规正啊,我实在是难以抉择呀。”

  “董卓权倾朝野,既对我有提携之恩,又代表着朝廷的名义,于情于理我都应该响应朝廷号召。”

  “然而董卓却是趁乱逼宫,窃据大权,得位不正,惹得京师百官近半弃官而走,绝非能成事之辈。”

  “连卢公这等公正廉明之人都遭他迫害,我又怎能助纣为虐,自绝天下人心呢?”

  “太守既然看得如此明白,那为何还要犹豫啊?”

  纲纪一脸的无语:

  “如今双方书信送来已过数日,您距京师近在咫尺,倘若作壁上观,他们任意一方得胜后恐怕都不会让太守好看的。”

  张谘闻言,眉头紧锁,神色忧虑。

  他没想到这南阳太守之位竟如此烫手,初来乍到便是立刻身处这场政治风暴的中心,任何选择都可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规正,你说的我何尝不知。”

  张谘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只是这董卓势力庞大,兵强马壮,坐拥雍凉二地,又有西凉铁骑为后盾,着实难以撼动。”

  “而那冠军侯虽然勇猛无双,但毕竟势单力薄,仅有区区千余人马,如何能敌得过董卓的大军?”

  “太守此言差矣。”

  纲纪摇头反驳道:

  “冠军侯虽兵力不多,但他向来是以少胜多,百战百胜。”

  “董卓虽强,却失道寡助,天下诸侯和士人对其多有不满,加之卢公在士林中的威望,苏曜的号召力远非董卓可比。”

  “我南阳乃天下第一大郡,此时响应讨董,堪称雪中送炭,事成之后,大人封侯拜相指日可待啊!”

  张谘闻言,陷入了沉思。

  这个前景是很诱人,但是张谘这些时日已经多方考察过了。

  南阳虽号天下第一大郡,人口众多,但兵士久不知战,在前些年的黄巾之乱时损失惨重,前任郡守都被那贼首张曼成斩杀。

  若非是朱等人率朝廷援军救援,南阳郡府宛城当时就要被攻破了。

  故而如今的南阳,尚在战后恢复阶段,而他刚刚调任过来,屁股都没捂热,本地将校名字都没认全,贸然响应讨董,发兵救援,能发挥多大作用很成疑问。

  而那苏曜偏偏又在距京师如此近的要命位置,一旦惹怒了董卓,被急攻而破,那他偷鸡不成蚀把米,怕是也要遭个大的了。

  “太守,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纲纪急的跺脚:

  “如今形势紧迫,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然而太守张谘仍旧犹豫不决。

  就这时,一位中年名士站了出来:

  “既然太守如此多顾虑,依我之见,我等不如就暂时保持中立,静观其变,待局势明朗之时在做抉择好了。”

  张谘一看,此人正是近来新投到他手下的门客娄圭娄子伯,便点了点头,略有头疼道:

  “我也有此打算,可是又担心得罪他们两方,到时不好交代”

  “此事倒也不难。”

  娄圭谋划道:

  “伊阙乃京师南方之要冲,董卓绝不会长期坐视苏曜占领此地。”

  “我等只需尽快发兵伊阙,大张旗鼓,但暂且不亮明旗号,只是暗中联络两方。”

  “对朝廷的命令,我等只言大义,模糊目的,不承认也不否认,给他一种我们是站在朝廷一边的假象,让他放心进攻伊阙。”

  “而对冠军侯和卢公,我等应明确表达善意和支持,但同时放缓行军步伐,步步为营,也不急于加入战团。”

  “待那伊阙之战有个眉目,若冠军侯等人能抗住董卓的攻击,挫敌锐气,事有可为时我们便可加速进军,高举讨董大旗,行雪中送炭之举。”

  “若是苏曜抗不住董卓攻击,丢了伊阙,向南逃窜,咱们或将其擒获交予朝廷,或收缴其残兵,由太守接过讨董大局,到时不管如何抉择,主动都在太守掌中。”

  张谘闻言,眼前一亮,他没想到这个刚刚投来不过月余的娄子伯竟有如此见地:

  “子伯妙计,咱们就按此办理。”

  “不过此计需前线将帅临机应变,不知咱们这南阳之地,又有谁可担此大任呢?”

  没错,张谘并不打算亲自带兵。

  虽然作为一方诸侯,如此大事不该假手他人。

  但是张谘对自己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文人出身的他对军事了解不多。

  南阳本地情况他还没摸清楚,根本不是带兵出征的时机。

  故而,这就需要一个可独挡一面的可靠之人率部前去了。

  而说到这里,纲纪和娄圭几乎异口同声的报出了一个名字:

  “军司马文聘,可担此大任。”

第538章 同盟分裂,董卓频频遣使

  2024-09-23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

  若是历史不出岔子,他在未来成为荆州牧刘表的大将,而后与娄圭一样,两人一先一后的归属曹操,坐镇江夏。

  不但在与关羽的战斗中不落下风,屡立战功,更是多次大破吴军,威震敌国,刷到了拜将封侯的功勋。

  而现在的文聘正在南阳老家刚刚崭露头角,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当地。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初来乍到的张谘来说显然可说是未解锁情报。

  只是因为两位谋士的举荐,他才派出文聘为此次南阳军主帅,负责率领大军前往伊阙,执行他们制定的计划。

  而在军营中的文聘得到军令后自然是极为重视,迅速整顿兵马,点起五千大军,拔营出征。

  至此,南阳太守张谘成为了这天下间第一个“响应?”号召,向战场进发的诸侯队伍。

  而这个近在咫尺的诸侯表现都这么纠结,其他各地对苏曜的号召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多以口头声援为主,出兵会盟方面是犹犹豫豫,一副观望的局势的模样。

  尤其是紧随着苏卢两人的讨董檄文后,袁绍也在河内发布了会盟令后,事情就变得更是有些微妙了。

  诸侯们几乎是黄河南北分界。

  河北之地的诸侯,在袁绍和逢纪等人的干扰和运作下多响应河内方面的号召。

  而河南之地则表现的比较分裂。

  除后将军袁术、东郡太守曹操、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袁绍的关系者响应其召唤外,很多人都选择了苏曜这一边。

  除了那个暗通款曲的南阳太守外,这些人还包括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颖川太守李、广陵太守张超等人。

  这些人,再加上苏曜遥领的青州牧管辖的太守们,以及并州的太原太守臧、黑山校尉赵四郎、河间相王柔和雁门太守以及度辽军和辽东等地诸侯.

  这一下关东讨董联军阵容比历史上的十八路诸侯人数多了许多,但阵营上却又有分属两人,形成了一种分外微妙的关系。

  两方讨董势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加错,各有分属,都为了同一个目的,互为盟友,却打着两面旗帜。

  没人知道他们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不过在这些诸侯群雄并起,蜂拥响应开始实质性的行动之前,最先进入下一回合的则是董卓。

  此时的他刚刚得到南阳太守出兵以及袁绍也发起会盟倡议的消息,顿时连打两张手牌。

  其一自然是派出朝廷特使,前往各地,说服当地诸侯,不要听信谗言,与造反派为伍,对抗朝廷。

  其二便是把准备妥当的李肃派了出去,名义上继续招安苏曜,实际上则是收买吕布。

  他必须要赶在苏曜得知袁绍那边的动作之前进行这一步计策,否则形势变化,那姓吕的见风使舵不上当怕就要糟了。

首节上一节473/6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