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390节

  如今的苏曜,便是通过系统的力量,直接跳过了弯路。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初样的打造。

  是的,几个月的时间。

  这也是苏曜在得知洛阳这边工艺进度后,决定将其献出的原因。

  即便有了系统的加持,即便有了洛阳成熟的工匠。

  但是,活字印刷与造纸工艺,对于个人或者说对于他这样新晋崛起的权贵来说,还是面临了诸多的困难。

  洛阳的造纸厂乃是官办作坊,他们无法批量使用只是其一。

  最关键的是,活字印刷,远比苏曜想象中的还要耽误时间,成本也非常高昂。

  虽然活字印刷有着只要制造好一个个模板,后续可以随时调整等诸多优点。

  但是,汉字的数量决定了其首次制版的工程量之浩大根本不是个人之力能够完成的。

  比起英文只需要制作二十六个字母,汉字的数量则是数以万计,比之就如天文数字一般。

  即便仅考虑常用字也有三五千个。

  若是以寻常的印刷商的力量,仅制版一次就要耗费数年之久。

  这也正是后世当雕版印刷成熟后,中国的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普及的关键。

第425章 交换的目标

  以汉字为主的活字印刷在成本上对比雕版印刷优势并不能明显,更关键的是古代需要复印的文献种类也很有限,无法发挥活字印刷灵活排版的优势。

  不像雕版印刷,一次制版成型后可长期反复使用来的方便。

  但是如今,随着苏曜的到来,一切自然都不一样了。

  历史上的活字印刷术打不过雕版印刷,并非技术原因,更多是因为市场上早已有大量成熟制版,抢占了先机。

  而倘若这一次是活字印刷先行面世,那又会如何呢?

  “原来如此。”

  “所以你们现在就只是做了这一版的这.活字吗?”

  皇帝恍然大悟。

  他明白,这项技术虽然潜力巨大,但要真正推广开来,那并不是这一天两天就能做到。

  “没错,陛下。”

  陈质恭敬地回道:

  “目前,我们只是根据《论语》的内容,制作了这一版的活字,用以检验技术成果。”

  “若想要完成所有用字的制版,尚需时日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刘宏沉吟片刻,随即看向大殿中的百官,沉声道:

  “诸卿以为如何?这活字印刷术,乃利国利民之大计,朕欲全力支持,推广普及,不知诸位有何建议?”

  百官闻言,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赞叹苏曜的奇思妙想,认为这项技术将极大地推动文化的传播。

  不过,也同样有人担忧其成本高昂,推广不易。

  毕竟现如今的朝廷,那可是哪哪都在花钱。

  卢植首先便站了出来,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冠军侯此举不但利在当下,更是功在千秋啊。”

  “臣建议朝廷当设立专项拨款,尽快召集工匠,研习此法,共同推动此项技术与应用。”

  杨彪也附和道:

  “卢尚书所言极是。

  臣以为,还可设立官办印刷坊,负责批量印制经典书籍,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也可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工匠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印刷质量。”

  刘宏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激动之色,他深知更廉价的书籍意味着什么。

  于是,他拍板决定:“好!就依诸卿所言。”

  “即日起,拨付专款,即可立项活字印刷术的研发与应用。”

  “同时,设立官办印刷坊,负责批量印制经典书籍。”

  “此外,卢植你来亲自督办此事,确保字模的制造,让此术能够尽快推广开来,造福天下百姓。”

  大殿之上,百官纷纷躬身领命。

  难得的,朝堂上对这一件事有了如此快速的共识。

  这让刘宏颇为感慨。

  没想到这苏曜远隔万里,都再次给他如此惊喜。

  一念及此,他当即放言要重赏苏曜和献宝之人。

  然而,陈质却一口回绝了赏赐。

  “陛下,苏君侯此次献上活字印刷术,实乃为我大汉文化之繁荣,为百姓之福祉,而非为一己之私利。”

  “而且,苏君侯也很清楚,如今朝廷财政困难,印刷术的推广也需要不菲的投入,他不希望自己再给各位朝廷和诸位公卿制造额外的负担。”

  “故而,苏君侯特意来信交代,让草民务必辞谢陛下的赏赐。”

  刘宏闻言,微微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抹赞赏之色。

  当日随行护驾,那小子便是如此推辞他的封赏,没想到今日他又来这一出。

  “他有此心实在难得,但朝廷自有法度,有功不赏,岂不是让朕落个苛待功臣之名?”

  “陛下言重了。”

  陈质躬身道:

  “如此说来,苏君侯确有一事托草民向陛下相求。”

  “哦?”

  不但皇帝刘宏,文武百官们也多露出惊讶之色。

  那小子果然又在这里藏了一手啊。

  “他所求何事,你且说来让朕听听。”

  “他有此大功,只要不是那过分之要求,朕自当全力满足。”

  陈质听了皇帝的语气后突然打了个激灵。

  这陛下怎么还着重强调了什么过分之要求?

  苏君侯.以前没有乱跟皇帝提什么要求吧?

  不过这个念头一闪即逝,他赶忙解释道:

  “陛下多虑了。”

  “不过是苏君侯此番远赴辽东,深感辽东之地,远离中原,人烟稀少,文化落后。”

  “百姓孤悬塞外长期与胡虏混居,竟有不少人出华夏而变蛮夷之人。”

  “这些人与胡贼相合,加剧了塞外的动荡。”

  “故而针对于此状况,苏君侯欲剿抚相合,一边打击反贼势力,一边广兴教化,移风易俗,则辽东可平,幽州可定矣。”

  刘宏闻言点了点头,没想到那小子看的还挺长远。

  然后就听陈质继续道:

  “然而,苏君侯虽有兴教之心,但苦于当地人力短缺,师资匮乏,典籍稀少,实难支撑起这般事业。”

  “故而,苏君侯特意恳请陛下能够准许向辽东迁移一些关内流民,发送经书典籍以及派遣一些学识渊博的文士前往辽东。”

  “这一可解决关内战后流民混乱,给老百姓谋条生计,二可充实辽东人口,协助兴办教育,推广教化。”

  刘宏闻言,眉头微皱,看向众臣僚道道:

  “诸位爱卿怎么看冠军侯的这个请求?”

  司空丁宫拱手道:

  “迁徙流民确实是好法子。”

  “此番张纯张举贼人在幽冀的叛乱带来了大量流民,尤其是投降的反贼为数不少,他们迫于形势而投降,让他们继续留在原地若是四处串联,控有隐患。”

  “而苏君侯威名赫赫,既能降服他们,干脆就把那些人都给他发去辽东开荒实边,一举多得,岂不妙哉?”

  对于冀州祭祖之路上的那场混乱,这些随行官员们是心有余悸。

  这一次,苏曜既然请发流民,那就干脆一股脑给他送过去。

  那些乱臣贼子往塞外一丢,纵然再出乱子,那也与大局无碍了。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些人对朝廷无丝毫敬意,却畏苏曜如虎。

  把这么些反动分子送过去,会不会滋长冠军侯野心?

  讨论一度陷入泥潭。

  而巧的是,正在此时,苏曜收复平刚,大胜鲜卑的战报传来。

  众人震惊于前线战果的时候,赞同派也顺利就此占据上风。

  新拓之土需要人手充实。

  于是乎,先行派遣一批数千人移民的决议就此通过,并且同时加封食邑和赏钱以资鼓励。

  不过,移民事了,资助教化的问题却让百官再次犯了难。

  “经书典籍尚可筹集,但那文士名士,却非一朝一夕可得。”

  卢植摇了摇头道:

  “辽东偏远,名士们多不愿前往,朝廷也不好强行指派啊。”

  陈质早有准备,连忙说道:

  “尚书令所言极是,但苏君侯特别提到了守宫令荀荀文若。”

  “君侯对荀守宫的学识与德行极为敬仰,认为荀大人若能前往辽东,必能大大推动辽东的文化与教育发展。”

  “荀?”刘宏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第426章 阴云初现

首节上一节390/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