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清苦日子,边民也习惯了。”
“但从十几年前开始,自檀石槐大胜朝廷,全灭了三路讨伐军后,一切都开始恶化,走向毁灭。”
“一边是幽州边郡战乱骚扰频发,一边是大汉内部又爆发凉州和黄巾之乱。”
“缺钱的朝廷是加完正赋又加派杂费,仗打完了不减税不说,皇帝竟然还大兴土木,派太监搜刮地方。”
“这边郡百姓本就民风彪悍,哪里能忍得了他们?”
“各县百姓们从暴力抗税,到迁居避难,甚至卖身豪门等不一而足。”
“而本地官员根本处理不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他们也完全不敢谈这些事情。”
王凌继续说道:
“那丘力居他们说是乌桓叛乱,实则也不过是早先人一步。”
“他们与塞外百姓有诸多联系,对局势看得很清楚。”
“故而,那丘力居等人是全力打关内,对塞外诸郡这些窝边草倒是没怎么去动,反而还在争取他们,收买民心。”
“乌桓人杀害太守,遮蔽交通,断绝了道路后,塞外百姓的日子反而过得比以前更好了。”
“他们没有了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不必再担心被征召去遥远的战场送命,反而能在丘力居的‘保护’下,过上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王凌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沉重。
“丘力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反暴政、诛阉党的名义和那张纯张举叛军一起作乱,居然还真叫他们赢得了塞外胡汉民众的支持,甚至有不少人主动依附过去。”
卫明接过话茬,补充道:
“大汉朝廷在这边的民心,也就可见一斑了。”
“这些叛党,竟是他们在绝望之中唯一的喘息。”
苏曜闻言,沉默片刻。
对于这边民忠的情况也算有了一定了解。
他也明白,两人所说怕是并无不实。
黄巾起义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不也正因如此么。
而那一连串变乱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边境来说,就更加深刻了。
这些远离核心的地区,在兵力与财政资源紧张下,可以说是形同放弃了。
凉州如此,并州如此,这幽州自然也不会免俗。
“苏君侯。”
卫明拱手道:
“牵子经虽然是名师高徒,但是也正因此,他缺少了对民间的体察。”
“他看得到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却看不见这塞外风霜下血淋淋的现实。”
“依他所言,君侯固然可以位极人臣。”
“但是,某却担心,那样一来您的道路会与您的理想背道而驰。”
卫明继续道:
“试想一下,若是君侯真要抓大放小,那势必要对下面多放权利,放纵那些不法行为,以换取世家豪强们对君侯下一步出兵行动的钱粮支持。”
“而且,为了完成朝廷的补税任务,辽东就必须全面恢复,并且加强往年的摊牌与催收。”
“如此一来.”
“百姓的苦难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剧。”
苏曜接过了话头,低声道:
“我也就完全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去,辽东的民心,也就彻底崩坏了。”
“君侯所言极是。”
王凌拱手道:
“也因此,我们在查到这些事情后,便一刻不停的赶来这里。”
“便是为了让君侯能够兼听则明,妥善抉择接下来施政的方略。”
“辽东形势,与我等最初想象,确实有很大不同。”
苏曜听了点了点头:
“你们做到很好,来的也很及时。”
“我苏曜虽非圣人,但也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若是为了个人的权势地位,而不顾百姓死活,那我与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员又有何异?!”
“我之前斩杀那些不法世家豪强的行为,不就像个小丑一样了?”
苏曜微微眯眼,语气坚定:
“辽东,我既然来了,就是要让这里成为一模范点,要建立一套可以推及全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略,要让百姓们都能从战乱中走出,安居乐业,幼有所教,老有所养。”
“对此,辽东之事还要重议才好。”
“你们先且下去,明天,等大家来了后,把情况都说清楚。”
“务必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出来!”
第413章 牵招再献策
“所以君侯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是想扶汉,还是要自立?”
“不会是打算一条路走到黑吧?”
回到自己房间的卫明与王凌低声咬着耳朵。
好消息是苏君侯终于认真了起来,想要在辽东大干一场。
而坏消息是,他们本来是想要劝苏君侯坚定造反大业,以辽东为根基,割据一方,以谋天下之变的。
但,苏君侯却仿佛是忘了他之前的暗示似的,完全没提这方面事情,让人搞不懂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卫先生无须担忧。”
王凌顿了顿,点头道:
“我一早便追随君侯,他虽然行事不羁,常有惊人之举,但其胸怀大志,目光深远,心系百姓,绝非池中之物。”
“造反这等事情何其敏感,虽然辽东天高皇帝远,但也不得不慎重行事。”
“君侯既没有反对训斥我等,已是一个极好的信号。”
“或许他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或是想要先稳固辽东,再静观其变。”
“总之,我等且不可操之过急。”
王凌接着说:
“君侯既然有意在辽东大施拳脚,我等便应全力辅佐,助他成就一番事业。”
“至于最终是扶汉还是谋变,且看时势如何发展,再做打算吧。”
听了王凌的话,卫明躁动的心也些许平复了下来。
与此同时,对于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弱冠少年,他心中也有了丝佩服。
这个小子,比初见时,可谓成长飞快,不但坐到了将军主簿的位置,而且聊起这些天下大势,也是能侃侃而谈。
甚至让他都有了一丝危机感。
这苏君侯该说他运气太好,还是眼光太毒呢?
麾下能人志士可谓闪瞎人眼。
武官中,那吕奉先和徐公明的武勇已是令人刮目相看。
后来新来的这些关羽、张飞、赵云和典韦等人也各身手不凡的当世高手。
文官之中,王凌小小年纪便已是沉稳干练。
而那刘玄德和牵子经也都是名师出身,各有独到见解。
这些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都是有真才实学之辈,远非他过去所见那些义军首领的部属,或者普通太守的幕僚所能相提并论的。
就光看这些人才,卫明就蓦然的生出一种天命在我的感觉。
不过么,他也知道,王凌说的很对,这事儿现在急不来。
于是乎,卫明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急躁与急切暂时压下,转而看向王凌:
“王主簿所言极是,是在下太过心急了。”
“君侯既有如此雄才大略,又有我等一众忠臣良将辅佐,何愁大事不成?”
“我等只需耐心等待,时机一到,自然能够顺应天命,成就一番伟业。”
“卫先生能这么想,再好不过。”
王凌轻轻一笑:
“我们等身为臣子,首要之务便是辅佐君侯,为辽东的百姓谋福祉,为天下的太平尽绵薄之力。”
“对于君侯所说的方略,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是这样的.”
夜色深沉,两位谋臣彻夜未眠,继续调整完善心中的方案。
很快,月落日升,新的一天,带着希望与挑战悄然而至。
次日的上午,阳光洒满驿馆,在用过早膳后,苏曜再次召集了所有亲信与随行官员,召开新的会议,确立方向。
在请卫明等人正式把辽东情况讲解给众人后,苏曜首先发言,确定基调:
“诸位,为了社稷与百姓,我等的辽东之行绝不可草率处之。”
“不才蒙受皇恩,身负重任,不仅要稳固辽东乃至幽州边防,更要让此地百姓安居乐业。”
“对此,我确实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是具体来说我又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
“接下来具体该如何行事,希望各位能拿个章程出来,大家都议一下,集思广益,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庶。”
身为一名战斗系玩家,苏曜对内政一向是能托管就托管。
但这一次,不想当双标狗,准备认真来做事的苏曜发现,真的硬核手操,那实在是太令人秃头了。
先通过集议,看看如今收到的这些人,能提出什么好的议案不能吧。
然而,他的发言却又引来了一阵赞叹。
这些人说些什么,他广纳贤言,心系苍生,真乃我大汉之福,辽东百姓之幸云云,让他差点绷不住表情。
而在一番客套之后,率先发言的还是牵招。
坦率的说,名师出身的他对自己在谋略政务上还是颇为自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