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353节

  甚至皇帝还给了地方募兵自保的权利。

  但是,那一切还都在官面上。

  是地方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与相互间的合作。

  《舍匿法》,这个流民和私收流民的严刑峻法虽然基本已经形同虚设,但到底也并未被废除。

  考虑到那位皇帝大胜后突然又开始紧抓军权的行为,很难说一旦这苏君侯的奏报递上去,他们会不会被人做了典型.

  而且,就算哪怕一切都没问题,这一套流程走下来,怕是要几个月过去。

  他就这么孤立无援的在这里固守?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公孙瓒顿了顿:

  “塞外与洛阳相距遥远,枯等朝廷命令.也着实不妥。”

  苏曜拍掌道:

  “是了,事急从权。”

  “咱们自己能解决的就不没必要让朝廷那边兴师动众不是。”

  对于他们的顾虑,苏曜笑了笑:

  “我知道们各家在这次战乱中都收了不少流民。”

  “虽然于法不和,但是你们到底也是起到了救助百姓,稳定治安的目的。”

  “故而我不但不打算追究你们责任,还会奖励你们对国家的贡献。”

  “奖励???”

  公孙瓒和田畴互相看了一眼,不明白这位君侯又葫芦里卖什么药了。

  苏曜则呵呵一笑:

  “这一次咱们缴获了不少牲畜和马匹,我决定在犒赏完将士们后,再出来一部分,作为此次移民工程的专项资金。”

  “粮种,农具,以及之前帮助安置百姓的工费等,在之后子经和你们一起,去拟一套详尽的标准出来,由甄家的人负责对接,做好采买和补偿工作。”

  “除了缴获外,这一次还抓到了大量的战俘。”

  “这些人都是壮劳力,聚在一起容易产生隐患。”

  “在保留一定劳动力的基础上,剩下的就由你们带回关内,一起充作移民的补偿,打散了安置下去。”

  随着苏曜的话语,公孙瓒和田畴脸上露出了惊讶和疑惑的表情。

  他们没想到苏曜非但没有追究他们藏匿流民的责任,反而还要以这个什么专项资金的形式,来协助他们进行移民工程。

  而越是听苏曜描述情况,他们就越是心惊,大感意外,相当难以置信。

  要知道在往常,朝廷的移民大多都是采用强制迁徙的方式。

  那基本都是以刀剑开道,去不去由不得你,虽然也会给出税赋和徭役的减免,但是一路怨声载道是免不了的,相当的不得人心。

  毕竟,是迁往苦地方,民怨是免不了的。

  尤其是边疆的军屯,甚至土地都不属于那些百姓,而是由当地长官统一收缴,以充国库备战。

  而这一次。

  这苏君侯打下了这么大片土地,他居然不搞军屯,强制迁徙,而是将土地发给百姓,还有安置补偿,甚至他们这些协助的世家还有酬劳。

  并且农具采买等都从他们这里来走。

  如此一来,若是他们理解没错,那就是说,这个资金的财物,最终大部分就会流入他们这些支持移民的家族手中了。

  “如此,想来你们这各家族就不会再有什么异议了吧?”

  田畴听了以后在心中飞快的计算,思量其中门道,合计得失。

  虽然得到部分经济补偿,但是失去了那些流民,显然是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基础,该怎么和家中长辈们说呢?

  然而,正在他纠结犹豫间,那边公孙瓒听了则是想也不想的忙应道:

  “君侯真是高义。”

  “为朝廷分忧,为君侯效力,那是我等应做的事情。”

  “没想到君侯不但不记我等过失,反而大加抚赏,实在是.”

  公孙瓒低头抱拳:

  “场面话末将就不说了,不管其他家族怎样,我公孙家一定全力支持君侯的移民实边政策!”

  公孙瓒这波突然表态把少年田畴看得是一愣一愣的。

  这位白马将军怎么突然间转了性子,这么爽快。

  转念一想,他马上就明白了,苏君侯眼下这般说,显然不是商量。

  考虑他一贯作风,在这里给出一个相对公允的酬劳和补偿已经算是相当体面的做法。

  若是真的对抗起来,公事公办下来,那后果怕是

  于是乎,一念及此的田畴赶忙是不落人后的表示:

  “在下也一定全力说服家主,支持君侯事业!”

  苏曜看到两人表态,欣慰的点了点头。

  伟人到底是伟人。

  诚不欺我。

  苏曜身为战斗系玩家,虽然对内政和政治之类的并未深入研究。

  但是在之前面对这边纠结又复杂的环境时,一句很熟悉的话突然就从脑子里蹦了出来。

  “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只要遵循这个宗旨行事,想来定能无往不利吧。

第385章 世家与豪强

  该怎么处理这些世家豪强,这是苏曜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思索的事情。

  在最初,凭着对后世的了解,深知世家发展壮大后对国家带来了无数灾难性后果的苏曜对其可谓是有着先天性的厌恶。

  故而,对于世家豪强,还有那些贵族头人们,他可谓是一有机会,就将其连根拔起,清除殆尽。

  为此,即便是给自己制造了极大的恶名,导致那些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们无法征辟他也毫不在乎。

  然而,在通过冀州以及幽州之行一路来观察后,苏曜发现,自己对这些人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首先便是,作为组成当今社会的主要力量,豪强与世家是两个概念,泾渭分明。

  世家,又称为世族,他们拥有显赫的家世和世代传承的财富,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拥有当官的特权,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们却经常有真正道德楷模和才能卓绝之人。

  比如他见过的卢植,锺繇,荀等莫不如此,甚至就连如今的司马家,他暗中观察后也发现,其家族子弟个人品性绝对是无可挑剔。

  原因嘛,也很简单,除了社会风气的引导外,便是官本位下官场斗争下的现实。

  除非你做到了权倾朝野,可以无视风评与舆论。

  否则在政治斗争中,若是没有一定清名做依仗,很容易就会被对手抓住把柄,打落阶层,其世家传承便会断绝。

  故而,这些世族对于德行的教育非常重视,在无数双眼睛盯着下,他们必须爱惜羽毛,也因此,这个时代天下英才多出自世族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与之相对应的豪强,则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这些人或是由于官场斗争失败跌落阶层只能安于地方,或是出身微寒,敢闯敢拼,利用时代的机遇,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敛聚起大量土地、财富和人口。

  但是这些豪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便是没有政治权利。

  而由于无法进入官场,无需在意名望,只能专注于在地方扩张,这些人的行事往往就更加的奢侈无度,且目无法纪。

  这便是时代的特性。

  而比起并州那个胡汉拉锯的角斗场,只在太原盆地中发挥影响的世家豪强们,在冀州和幽州的世家豪强影响可谓是已经深入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每一个地区,每个州县,都由数个说得上号的世家或豪强们分别控制,成为了地方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们聚族而居,修建庄园坞堡。

  这些大家族的子弟们,以庄园为中心生活,以族长为领袖,让渡自己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换来集约化种植和分工明确的手工业生产。

  同时他们以家族为单位,互利互助,进行统一蒙学并且资助子弟的教育。

  甚至于,由于集中力量,他们在官府财政崩溃,无力进行基础建设的时候,还主动接过了地方基建的工作,如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可以说在这天灾不断,兵祸连绵的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庄园经济对普通百姓的小农经济可谓是降维打击,将其碾的渣都不剩。

  普通百姓那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太平年景固然是不受人拘束,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理想生活。

  然而,其生产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在天灾人祸时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

  这些人沦为流民,为了生存,只剩下两种选择,或高举义旗或依附豪强世家。

  几番下来,时至今日那便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见到了这一切后,苏曜对于以前课堂上那句干巴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才逐渐有了一层深刻的感悟。

  怪不得有人说,三国就是世家的舞台。

  在那表面上那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传奇故事背后,实际上是各大世家争相斗法的舞台。

  几乎每一个耳熟能详的谋士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本地世家大族的利益。

  在这个时代,想要切割掉他们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越是在混乱的时代,庄园经济的优势就越是显著。

  就像地主阶级最终被资本家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碾碎一样,现在这个时代,小农经济就是打不过世家的庄园经济。

  也正因此,历史的车轮最终才会滚滚向前。

  世家大族以庄园经济的基础,主导时代的发展,一直到唐宋年间才逐渐瓦解。

  而其聚族而居,宗法社会的传承,甚至时至今日都在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只有大规模的工业化才能将其消灭。

  故而,他之前不管是怎么杀,都只不过是让一家势力换成另外一家。

  先进的总会取代落后的。

  空缺的势力真空,也总有其他家族会去填补。

  更甚至,对于那些很会运营,还爱惜羽毛的世家来说。

  百姓们信他们尤胜于信官府。

  当日在田家庄园外,那些百姓们紧密团结在田氏周围的一幕给了苏曜很深的震撼。

  那些人是深信,自己在那里会过上更好更稳定生活。

  而自己,这个打着朝廷旗帜的外来者,才是会给他们带来苦难的不稳定因素。

  这便是民心所向啊。

首节上一节353/6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