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212节

  吕布一声惊呼,差点被噎住。

  结果这一声喊,霎时间周围是目光齐刷刷看来,吕布一时自知失语,又不知该如何打岔,只能瞪着眼睛,挨个给人看了回去。

  “.”

  苏曜无语:

  “真是失礼了。”

  一路寒暄吹捧等略过不提。

  很快众人到达驿站,张太守亲自监督换马的过程,确保每一匹马都是精壮的良驹,又吩咐厨师打起精神,务必选上好食材等等。

  对此,苏曜看在眼里,心中暗自冷笑。

  这张太守有问题,完全逃不过他的眼睛。

  小地图上,已经有两个黄色的目标疾驰出城向北,想来是去与那王芬通风报信了。

  不过苏曜并不在意。

  皇帝没有到冀州,他们的谋反计划便无法立刻实施。

  这给了他打一个时间差的机会。

  只要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揭露王芬的阴谋,抓到这个主使者,其他的这些跳梁小丑自然会被一网打尽。

  与随行众人用餐换马完毕,苏曜拱手向张太守道别:

  “多谢太守的盛情款待和周到安排。我等这就启程前往高邑,不敢再耽搁时间。”

  张太守也拱手回礼道:

  “关内侯公务繁忙,张某也还需做好接驾准备,就不远送了。

  愿关内侯一路顺风,马到成功!”

  说罢,苏曜一行人策马扬鞭,疾驰而去。

  张太守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目光中神色复杂。

  密谋废立这等大事,他想过不会一帆风顺,但却没想到,这才刚开始事情似乎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意外。

  这位持节而来的关内侯,看起来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主儿。

  但是,他已经把该做的,能做的都做到了最好。

  剩下的,那就要看那王使君如何应对了。

  时光飞逝。

  苏曜等人继续沿驰道一路北上,出魏郡,入赵国,过邯郸直驱常山,向着治所高邑一路疾驰。

  由于各地方大同小异的拖延之举,王芬顺利在提前一日的时间内,先行接到了苏曜将来的消息。

  那话说身处常山郡,高邑城内王使君他会如何应对的?

  答曰,没有应对。

  身处高邑刺史府的王芬,在得知苏曜即将到来的消息后,除了起初的微微一怔外,整个人显得沉稳如山,未有丝毫的惊慌失措。

  刺史府内可谓是高朋满座,名士大儒们齐聚一堂,他们或是品茶论道,或是吟诗作画,气氛热烈而和谐。

  王芬不时的挥毫泼墨,或是与诸人高谈阔论,似乎全然不觉外界的风云变幻。

  甚至于,这些名士们已经开始排起座次,不但在认真探讨新朝雅正到来时他们谁该任何官职,还煞有介事的争论复古与革新的政策路线。

  如此做派,看的南阳名士许攸与沛国豪杰周旌坐不住了。

  他们相互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读出了同样的担忧。

  “王使君,张太守报信说那姓苏的小子持天子节正一路赶来,恐明日应该就到。”

  许攸面色不予的提出:

  “您打算如何处置啊?”

  许攸的话使得喧闹的出现了一瞬间的停滞,宾客们目光看向王芬,不由纷纷问道:

  “持节天使?”

  “姓苏的小子?”

  “什么情况?”

  王芬微微一笑,他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向众人:

  “诸位稍安勿躁,不过是个并州边地的蛮子,无需大惊小怪。”

  说着,他看向许攸和周旌,自信满满道:

  “二位为我等大计出力甚多,应当知道咱们的情况。

  我等的计划,乃是天命之所归,岂能因他一人而乱?”

  说罢,王芬举起酒杯向众人示意:

  “诸位,今日我等齐聚一堂,为的是共商天下大事,谋的是万世之基业。

  天象已然明示,赤气在北方,那昏君,必在此见血光之灾!”

  王芬仰头一杯酒下肚,豪迈无比:

  “我等大计无懈可击,些许干扰不过是过眼云烟,无需在意,各位喝酒!”

第240章 理想与现实(加更)

  夜色渐浓,高邑城外的星空璀璨如画,仿佛与城内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王芬的豪言壮举令大堂之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沉寂,只有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些许凉意。

  许攸和周旌面面相觑,他们原以为王芬会对此事高度重视,却没想到他却如此淡定。

  “可是…”周旌还想说些什么,却被王芬挥手打断。

  “无需多言,老夫我自有分寸。”

  这位名士大儒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二位只需依按照原计划行事便可。”

  “须知我等是奉天命,行正道,那小子若来,我自当亲自会他!”

  紧接着,骄傲的王芬便与众人侃侃而谈,为他们振奋精神。

  在王芬看来,他们的计划天衣无缝。

  阉党祸国,天下苦那昏君久矣。

  哪一次的士林集会上大家不骂阉党?不喷昏君?

  如今这昏君无道,连上天都看不过眼,以异象告世人。

  此刻只需有人振臂一呼,天下人自当望风景从!

  而他王芬,身据冀州这光武龙兴之地,可披甲之兵有百万之众,又得众人拥戴,正该顺天承命,诛灭阉党,匡扶社稷!

  只待那昏君一到,他便率兵杀出,与那些朝中义士们一同里应外合,逼昏君退位!

  至于那个朝廷派来的天使,根本不足为虑。

  现在他们又没有真的谋反,朝廷天使想来看就看呗,有什么大不了的。

  且不说当今天下本就盗匪遍地,那陛下自己也是提前下令着他王芬清理盗匪。

  就说此地高邑,那离黑山可还有相当的距离。

  天使想要去查证,那就由他去吧。

  到时候皇帝也已经到冀州了。

  就算退一万步来说。

  即便是最后真有问题,大义在手的王芬也是毫不畏惧。

  他会亲自舌战此子,劝其以天下大局为重,以万民生计为先!

  此子知趣也就罢了,若是不知趣

  冀州这么大,他还能反了天了吗?

  王芬如此大义凛然,正气凌人的话语听得众宾客那是纷纷点头,赞同者甚众。

  在他们看来,这位王芬名满天下,学富五车,是有大才,有远见的人。

  他的决定一定不会错。

  于是,刺史府内再次恢复了之前的热闹氛围,名士们继续高谈阔论,仿佛已经忘记了即将到来的天使。

  什么?

  你问他们莫非就没想过密谋暴露的可能么?

  掉脑袋的事儿怎么就如此大意?

  嗯……这便是现实的魔幻主义之处了。

  此乃历史上真实发生,并记录在史书中的实事。

  但,也正因其主谋者王芬这虎头蛇尾的离谱表现,成为了最终连游戏厂家都懒得做进系统记录的大事件。

  不过嘛,抛开上帝视角,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只能说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历史长河中其实是非常多的。

  在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光辉到来之前,人们普遍都处在迷信与蒙昧之中。

  普通的百姓甚至可能因一句流言乃至梦境就突然深信自己有帝王之资,扯旗造反最后让全家整村都摸不着脑袋。

  比如那广为流传的金刀谶纬和某地的龙气之说就挑动了数不尽的人为之赴死送命。

  普通百姓如此,那些学富五车的学者们也不遑多让,他们对天地异象等更是抱着深刻的敬畏。

  这王芬便是如此之人了。

  他饱读经书,以圣贤之言约束自身,沉醉于众人的赞美与吹捧,看不见脚下的大地。

  而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应王芬邀请来到此地的宾客几乎都是和他一样的名士。

  这些抱着经书长大的学者们天真的相信,世界是非黑即白,自己乃是正义必胜。

  这便是他们与袁绍,曹操等出身官宦世家者最大的区别,这些人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完全没有一点认识,自顾自的沉浸在他们为自己打造的梦想世界中。

  这些人可以如此,但那许攸和周旌却无法像其他人一般心安理得。

  且不说许攸身为曹操和袁绍的同窗,苦于党锢之祸,浸淫朝政密谋十余年,便是那周旌身为沛国豪杰,也是见多了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

  然而却没有什么卵用。

  夜色渐深,大堂内的灯火逐渐黯淡,许攸和周旌相视无言,他们知道王芬已经下定决心,再多说也无济于事。

  于是,他们纷纷告辞离开,私下里却仍在商讨着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变故。

  “子远,王芬非成事之人,我等需早做谋划尔!”周旌脸色铁青。

首节上一节212/6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