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第214节

  如今东胡与匈奴一战,虽然惨胜,但也是胜了,他手中的筹码也多了不少。

  如今西北之地的状况紧张,此人刚登上马族族长之位,便准备待价而沽。

  “东胡归附,其中商贸往来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利益,臣以为此人不会反其道而行之。

  至于西北月氏,只是匈奴嘴边的一坨肥肉,他们的实力是靠着商路的把持而堆积起来的,徒有其表。

  如今大秦逼迫匈奴过甚,才令两邦交往过密,若秦松懈许多,或许可以坐山观虎,两者必有冲突。”

  秦始皇很满意蒙毅的看法,这是另外一种视角。

  “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只是如今对方已经出手,杀了秦使,此事自然不能轻易揭过。

  毅卿,此时的大秦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而不是偏居一隅的小国。

  大国受到欺凌而忍气吞声,这对民众来说是君主无能的表现,他们会对朕有怨言的。”

  蒙毅凌然心中多了些明悟,“多谢陛下赐教。”

  “你已经做的很好了,只是有些事情要看的更大一些。

  这次出使,朕要拿回一些东西。”

  出使月氏并非主力。

  能够给月氏和匈奴一些压力的是来自高原的戎羌。

  这人对于此次月氏人的侵扰很是恼火,在得知大秦要出面教训北方两邦时,很主动的调集了五万勇士,打算当前锋。

  冯毋择率领屠睢专门训练的一万精骑就在北地郡边城等着。

  云中郡同样有一万精骑,王贲守在那里。

  而自己坐镇上郡。

  若此次事有不谐,秦始皇觉得河南地可以提前探查一番。

  此地他是必须要掌握在手中的。

  最优良的养马之地,怎能继续留在匈奴手中。

  北方的阴山是道天然的屏障,到时匈奴北上,草原之地与东胡连通,一条南北商贸的道路便可以打通。

  对于西出的凿空之策,这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陛下,有西北来信!”

  有宦官持铜管而来。

  秦始皇神情明显缓和不少。

  “看来月氏王还有些能耐,给了朕一个交代。”

  蒙毅双手接过秦始皇递来的纸张,

  上面详略写了此次出使的事情经过。

  读完后蒙毅皱起了眉头。

  “陛下相信这月氏王的话?”

  “自然不相信,但其愿意协助大秦商队西出,说明此人对匈奴的人也有所提防。

  既然不费士卒,那便相信他这一次。”

  拿一个小部落的族长来顶包,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抓不住把柄的借口。

  “使团不日将到达,朕也不在这里等了。归咸阳,好好谋划攻略河南地的事情。”

  认错不等于秦始皇会接受,这次的事情让他下定了决心。

第230章 启蒙读物

  刚回到咸阳近郊。

  秦始皇便看到路边很多人都提着苗木。

  他仔细看了一下,便认出那些人手提的是什么树。

  “这风都吹到咸阳来了。”

  自从种下那棵银杏之后,上郡的黔首都争相去山上刨这种树的幼苗。

  以至于秦始皇亲自下令,不准移栽山间超十年的老树。

  不然这些人肯定都把山间的银杏老树都得刨了。

  黔首以君主所行为表率,这种事情以往来说都是好事。

  可是秦始皇已经感受到了负担。

  一个人一旦有了偶像包袱,总希望能够展现更好的一面。

  “陛下,人们都希望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若天下人都效仿您,大秦便足可长治久安。”

  王绾吹捧了一下,秦始皇却并没有表现的很开心。

  “若朕死了呢?”

  “陛下万不可如此言语。”

  王绾有些慌,以往这位可没有这么直接言死过。

  可见这次被月氏王给气到了。

  使者带回的月氏小部落三人,确实是杀戮秦使的凶手。

  但秦始皇问及其身后之人,这几人却皆都沉默。

  明显是来时有了求死之心,不想连累身后人。

  秦始皇早就知道此中有猫腻,可是月氏王这么明显的欺骗,仍旧让秦始皇火大。

  所以在砍了三人之后,备选秦士的五十人便重新进入月氏。

  暗中调查,诛除首恶。

  “右丞,可知状卿近况?”

  秦始皇没由来的想起了隗状,这位老臣自辞去左丞相一职后,自己就觉得身边像是少了不少的东西。

  “那老匹夫在家含饴弄孙,活得好不快活,着实让臣羡慕。”

  王绾脸上表现出了些嫉妒神情。

  “右丞也有退隐之心了。”

  秦始皇有了些感叹,又是新人换旧人。

  “陛下何时愿意允诺此事?”

  自从上次儒家有问之后,其实王绾便有意隐去,可是秦始皇并没有应允。

  他需要有人在朝中制衡,冯、蒙两氏。

  “你们都走了,留下朕孤单的在咸阳宫的大殿中吗?”

  王绾有些感动神情,心中也知这位君王所指。

  “去疾卿可为右丞,可左丞人选朕还未有定论。”

  “陛下不是有意李斯那匹夫?”

  秦始皇只是长叹,“李斯啊,心眼太小,不适合做丞相。”

  王绾淡淡笑了笑,终于探到了死对头在陛下心中的位置。

  “卿也别想着这么快退了,好歹再支撑几年,等上林学宫建成,朕自然随你心意。”

  王绾郑重躬身,“陛下此言,臣铭记心中。”

  再次回到咸阳宫中,秦始皇得到了来自蜀中的消息。

  新一年的商队已经准备妥当,趁着春暖花开之际,准备进入高原。

  摘星一脉派了五个年轻人跟随商队一起,打算在最高的地方划下一片地盘。

  那场在上林之中的议事,有很多百家之人蠢蠢欲动。

  摘星一脉率先付出了行动,对其他百家来说圈地成了日常挂在嘴边的事情。

  农家、墨家、公输家倒是不急,因为有秦人的地方,他们的人基本上都在了。

  商家最近动作不少,但全都集中在长安商贸区,由平准令牵头,子婴和殷从两人开始了对商贸区的一系列整改。

  涉及问题很多,从商律,商法,到商贸区规划,区域分配,道路清洁,等等,他们打算将这里打造成除了上林学宫之外的第二座学宫。

  商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

  医家之人整日窝在南山之上,由几个农家之人协助,开始进行药草统计,并进行野化种植试验。

  根本没有探索外面世界的欲望。

  自家山头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自然不关心外面的事情。

  以王绾为首的儒家之人也是窝在家中,最近开始编纂启蒙书籍。

  听说进度飞快,年底便能出成果。

  秦始皇想了半天,开始担心自己让这些人外出探险的计划是不是要落空了。

  他又盘点了一些百家的名额,觉得下面的人能够出头的人恐怕很少了。

  百家争鸣的时代终究已经过去很久了。

  一些学问已经接近失传。

  比如道家的杨朱,在春秋时期盛极一时。

  孟子有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可见其学问盛况。

  但如今已经鲜有人提及,其原因秦始皇很清楚。

  这个学问被上层贵族垄断了。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秦始皇默默念诵这句话,对于这言语后世有更多的解读。

  其实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实在是很天真。

  利天下的事情怎么可能只是拔一根汗毛而已。

  世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

  杨朱学问的出现并非偶然。

  在那个儒墨盛行的时代,人人都在说奉献和仁爱。

  唯有此人“贵生”、“全生”的观点戳中了很多上层贵族的内心。

首节上一节214/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