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之君临天下 第26节

  又如,历史上的唐初贞观八年(634年),……

  吐蕃的松赞干布遣使求婚,欲娶唐朝公主,遭李世民拒绝。

  吐蕃怒而兴师,攻打吐谷浑故地,唐军驰援惨遭败绩。

  四年后,吐蕃又开始直接进攻唐朝,唐军屡战屡败。

  李世民迫于吐蕃的军事压力,不得不于贞观十四年(640年),主动与吐蕃和亲,将文成公主远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比起汉朝,这一时期和亲下的文成公主,简直就是个笑话。

  为什么?

  带去大量的工匠、技术和书籍等等,一系列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直接让吐蕃的国力上升几个台阶。

  对比一下汉朝,还明白至少是国家的耻辱,一直隐忍不发,等待致命的一击。

  而这个时期,不仅没在根本上解决或者削弱吐蕃,反而主动帮助对方增强国力,成为实力更强的边患。

  这不是笑话,那又是什么?

  就大隋而言,同样和汉朝没忘记自己的耻辱。

  将雄霸中亚的突厥分化瓦解,直接导致一分为二,还使对方反目成仇,不断在相互厮杀着。

  再者,唐朝的和亲公主,有几位的下场往往不是很好,过去没多久就被杀死。

  例如唐玄宗李隆基盛世时期,和亲公主过去没多久,居然被契丹人所杀。

  而李隆基,居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可以去查一下,没有胡言乱语)

  无疑这样的举动,大大地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嫁过去的公主更加没有地位。

  每当回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画面,包括大隋二十多年来的莫大耻辱,时刻都不会轻易的忘记。

  一道沸腾的血液燃烧不断着,杨政越发平静的外表之下,则是更加浓烈的杀意,极其强烈的进取心。

  一切形式的和亲,从大业元年起,彻底终结!

  转过身,杨政直径往太极宫走去,留下的是一道充满着宏图大志的身影。

  “恭送陛下。”

  看到天子离开,杨素这才站起身来。

  “几位将军,过来一趟。”

  转过身,杨素朝那五位参与出征的将领,扬声说道。

  “统帅…”

  一直站立在原地待命的五名将领上前,拱起手说道。

  “此次出征,中央朝廷不会提供哪怕半天的干粮,包括军用物资的补充。”

  看着眼前从几十人里,挑选而出的将领,杨素开始阐述起具体的作战内容。

  五名将领不是年轻一辈的佼佼者,就是打仗经验丰富,资历比较久。

  仅仅有些意外,并无多少的惊讶,静静等待起下问的内容。

  “北进草原的时候,专挑实力比较强大的部族打,必要时可以让实力弱小的部族引路。”

  “综上所述外,采用以战养战的策略,补充损耗的军用物资。”

  紧接着,杨素继续阐述,说明以战养战的策略。

  以战养战?

  相当于,从东突厥那里获取需要的补给,再继续进行战争。

  年轻一辈的霍去病和董纯,在不变的眼神里,透露出一道可以放开手厮杀的兴奋。

  显然,以战养战的策略,十分符合他们的作战方式。

  确切的说,想以牙还牙,痛痛快快报那边境上的大仇。

  薛世雄和来护儿俩人的话,都是一名比较纯粹的军人。

  朝廷对外采用什么样子的政策,包括现在的以战养战,都会将其贯彻到底。

  老一辈的屈突通倒是感到很惊讶,没想到中央朝廷会采用这样一个策略,本能的想要去反对。

  这样的反应,跟之前长孙晟等重臣差不多,也是被长远的柔和政策影响到。

  不想说什么话的屈突通,出于对朝廷的忠心,还是勉强答应实施这样一个策略。

  “霍去病,董纯。”

  看到几位将领都没什么意见,杨素才满意的点点头。

  谁要是有意见的话,杨素会立即向天子说明情况,直接当场换人。

  开什么玩笑,杨素可不想有谁破坏以战养战的策略,影响到自己这位统帅的战绩。

  北进之战中拥有着越高的战绩,那么毫无疑问,可以成为效忠天子对一份子,真正的皇室派系。

  “统帅,末将在。”

  各自上前几步,霍去病和董纯拱起常见的军礼,说道。

  “你们两人各自分开作战,专杀那些实力强大的部族,允许自由发挥。”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次的北进征战,之前杨素专门去就解一下,算是初步知道其中的作战方式。

  “诺!”

  听着耳边的这一句话,对于霍去病和董纯来说,简直犹如天簌之音。

  因为各自作战,自由发挥的特性,太符合他们心中的想法了。

  “屈突通,来护儿和薛世雄你们三人,随我作为第二路的大军,直接挥军进攻那启民可汗。”

  移过头,杨素看着其余三人,再次下命令道。

  “诺!”

  归为哪一路大军不重要,重要的是杀敌,薛世雄三人意见,应声的说道。

  “出发!”

  一声令下,在长安东郊休整数天,分成数十方阵的五万骑兵策马奔腾起来。

  “呜…呜…”

  伴随一阵号角声,在东郊外荡开,形成嘹亮的军令。

  五万骑兵从东郊离开,分作不同的三个方向,朝那茫茫的草原快速进军着。

  由此,大隋对外的首次主动出击,以骑兵的名义悄然拉开序幕…….

第三十六章那是,骑兵!

  广阔无边的草原上,隋着季节渐渐变冷,开始枯萎的牧草不由发黄,失去原有的绿草茵茵。

  不过,那一座座帐篷耸立在草原之上,形成一片片白色的穹帐,另外增添着一丝丝的生机。

  这时,一道道炊烟冉冉升起,应该是在炙烤着美味的牛羊。.

  “大首领,我突厥前几天派遣使者,前去请求一位公主来,那大隋天子说是什么永不和亲。”

  “和亲又有什么,一个女人而已,大不了我们送突厥的公主过去。”

  撕下烤全羊的一块肥肉,有个部落首领既是不解,又十分不满的抱怨道。

  以往使者到大隋面临见那天子,提起和亲一事,通常都会轻而易举的通过。

  现在不想再让公主到草原来,那也可以,由他们将突厥的公主送过去便好。

  可现在,大隋已经喊出永不和亲的宣言,通过这个方法结盟的想法彻底破灭。

  实在想不明白,那大隋的天子为什么不再和亲。

  “说的没错,不知道大隋那新继位的天子怎么想的。”

  “对啊,只要大隋天子肯答应,我们大可送突厥的公主过去。”

  “对,由我们送突厥的公主过去了,再送些钱财和牛羊,我想可汗不会同意的。”

  “只是,那大隋的天子一改前代政策,根本不想再和亲。”

  这一句充满着抱怨的话语,引起大多数部族首领的一致应和,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具体原因。

  按常理来说,由他们突厥直接送出公主,于双方都由好处。

  和亲意味着双方可以达成结盟,大隋的边境不会再有战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安稳的局面。

  而突厥,则可以借用大隋目前渐渐强盛起来的国力,近年来形成的上国天威,以最快的速度平定内部的战乱。

  听闻那大隋的天子不再和亲公主,同样,那些部族首领们感到一阵阵的烦躁。

  大隋之前跟突厥一直都有和亲,他们也习惯用这个方式,以此来达成结盟的事。

  偏偏要在他们平定内部战乱,重新占据草原漠北的时候,反而选择永不和亲。

  对于双方都有利的事情,还可以结成和睦相处的局面,为什么大隋天子不肯再和亲。

  这一点,他们实在想不明白,不懂其中的原因。

  “各位请放心,父汗那边已经打算再派遣使者,以突厥公主为和亲,务必跟大隋达成结盟一事。”

  看到手底下的部族首领们显得比较烦躁,对次事无法理解,又在纷纷抱怨着。

  为了安抚一下众人的情绪,大首领咄吉世透露出一点关于绝密的消息,以此来保证内部的稳定,免得滋生出十分不满的情绪。

  姓阿史那氏,名咄吉世,今后的始毕可汗,下一位突厥共主。

  其身份也就是,之前说过的启民可汗之子,继承可汗之位的指定人。

  在原先的历史上,咄吉世本人曾经带着二十多万骑兵围雁门,团团围住北巡的杨广。

  当时华夏大地彻底大乱之际,在太原起兵的李渊,还不得不仰仗起咄吉世带领下的突厥。

  中原割据势力诸如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包括刘武周等人,皆向今后的始毕可汗咄吉世称臣。

  这是一位让东突厥再次强盛,恢复整体实力,威逼中原各个势力的可汗。

  现在的话,仅仅是个大首领而已,还没有继承可汗之位,说不上是突厥的共主。

  “希望这次可以成功,我们可以借助大隋的支持,平定接连不断的内乱。”

  “只要可以和大隋结盟,那西域的叛徒想要进攻我们,也得掂量掂量。”

  “是啊,能不能重新占据草原漠北,就看这一次了。”

  说起内部战乱的问题,各个大小首领们七嘴八舌的起来,总体上,大多都比较倾向于结盟大隋。

  要知道目前的形势大致是,突厥内部战乱不断,战争每天都在接连爆发,形成草原漠北到处烽火的局面。

  反观中原大隋,随着二十多年的发展和休养生息,国力正在快速恢复着。

  直至到现在,中原大隋已经是日渐强盛,完全不像是二十多年前的样子。

首节上一节26/1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