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之君临天下 第24节

  另外一方面,还想着要通过杨素立功打胜仗,树立起自己的威严。

  现在朝堂上下,都知道杨素站在天子这边,毫无保留的支持着。

  天子能做到这一步,实在很是难得……

  这样高端的政治手腕,不,帝王心术,至少可以比肩高祖皇帝!

  可是别忘了,天子才仅仅十二岁而已,成长下去绝对是极其恐怖的。

  “大隋又出一代明君!”

  良久,韩擒虎这才抬起头,十分难得的赞叹道。

  “哈哈,我等更是需要辅佐好陛下。”

  对于这一句话,长孙晟和邱瑞很是认同的说道。

  无声之中,这一道奏折直接通过,只待实施下去…….

第三十三章召李渊和高回京述职

  处理完最后的一道奏折,杨政趁着空闲,回想起近日来的事。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

  登基前期潜伏的危机,随着薛世雄等晋王旧部先后上表奏折,已经彻底的解决掉这一场没有爆发到大战。

  之前无根基班底,也没有一定的名望,当表现出使辅臣和重臣都认可的处理手腕,包括之前特意设下的天命所归。

  眼下,可以做到独自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传国玉玺也没有依照礼仪收回,仍旧留在两仪殿。

  可以说,算是做到初步掌权,不至于像个明面上任人摆布的傀儡天子。

  不过!

  距离掌控住整个大权,这一些,还远远不足够…

  很快,杨政想起高祖皇帝时期被贬的李渊和高,可以选择召回长安述职。.

  说起两人被贬,不得不提起,当时那极其激烈的皇储之争!

  当时在暗流涌动的争斗下,前太子杨广示意大臣向高祖皇帝提起废立太子,欲要将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给夺到手里。

  当时,唐国公李渊直言敢谏,断然否定这一件事情。

  那时候,高祖皇帝如梦初醒,方才作罢。

  看到李渊坏了自己的大事,前太子杨广没有善罢甘休,跟东宫文武商议出一条计谋来。

  再者,不除掉李渊到话,难保日后不会再出来阻止。

  事不过三,一旦被阻止的次数过多,那帝王宝座可就遥遥无期了。

  因而,那天便造了一首童谣……

  季无头,海无边,早晚天下由他管。

  不久,长安城内七八岁的小孩开始唱起这一首童谣,范围不断扩散着。

  时间一长,专门查看民风的御史听到童谣,大惊之下奏明高祖皇帝。

  不曾想,在部分大臣的讲解下,高祖皇帝误以为海无边是一个浑字。

  结果,官居左仆射的李浑遭遇诬陷,直接身死。

  后来童谣越演越烈,强大的社会渔轮压力下,高祖皇帝便将此事交给前太子杨广处理。

  因而,前太子杨广便将长安城李姓迁出京城,朝中姓李的文武百官全部贬职。

  贬来贬去,直接贬到李渊那里去,恰恰正合前太子杨广的目的。

  说起来,高祖皇帝是李渊的亲姨父,有着亲戚关系。

  一边,前太子杨广说要杀。

  一边,独孤皇后力保。

  高祖皇帝想来想,便把李渊贬去唐国公的爵位,前去太原担任留守。

  后来便是高祖皇帝醒悟过来,认识前太子杨广伪装下的真实面目,根本来不及召回李渊。

  开隋九老之一的高,当时也是反对废立太子的事情,再次的阻止遭遇到前太子杨广的记恨。

  后来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一事,前太子杨广利用这个机会,散发出相关的消息。

  说是在审问王世积的时候,高提起宫闱之中的事情,遭遇不可避免的诬陷。

  公元五百九十九年,王世积谋反案判以处决,并没有随着斩首就结束了。

  那时候,高的儿子便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无形中算是属于那一派系的。

  彼时,前太子杨广和废太子杨勇之间的争夺,可谓是愈演愈烈。

  没有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前太子杨广借题发挥,趁机对老丞相高发难。

  结果显而易见,准备充足的前太子杨广无疑成功,将老丞相高给推下政坛。

  紧接着被罢免官职,仅以公爵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府邸,一直闲置着。

  “元卿,拟诏。”

  收回自己的思绪,杨政已有新的打算,开口说道。

  “陛下,遵命。”

  一直待在旁边帮忙处理奏折,以便天子随时拟诏的黄门侍郎元岩,上前一说道。

  随即,备好一面新的诏书,提起笔准备随时书写。

  “朕闻前太子争夺皇储期间,各种计谋尽出,难免波及到李卿和高卿此等忠良之臣。”

  “致使,今有被贬一事。”

  按照天子的话语,元岩开始提起笔墨,在诏书边快速的书写起来。

  这里说的李卿和高卿,元岩自然知道那两位大臣是谁。

  李卿指的是唐国公李渊,现在已经被贬去太原,爵位还从公爵降为候爵。

  高卿指的是开隋九老之一的高,遭遇根本不存在的诬告,直接被罢免官职。

  现在,一直闲置在家中,还经常挂念起国事。

  这一些,都是当时前太子杨广争夺皇储之位期间,所发生的事情。

  “两位臣工治国之时颇有建树,忠心耿耿于大隋,无奈遭遇皇储之争的波及。”

  “朕感于二位臣工之才,待诏令传达,当回京述职一叙。”

  当诏令书写到这里的时候,在心底,元岩为李渊和高俩人高兴着。

  不由庆幸着,幸好是当今天子继位,二位大臣才能得以回京述职。

  想到前太子杨广的所作所为,元岩立即给予否定,即便有进京的机会,怕是也不得善终啊。

  “陛下,臣即刻前去将诏令下达,交由尚书省执行。”

  检查一遍书写好的诏令,元岩拿起传国玉玺盖上印章,再小心翼翼的呈放在御案边。

  说完,元岩手拿诏令站在原地,并没有真的即刻离开。

  “交由内侍省便好。”

  杨政微微点头,示意现在可以直接前去颁发,但是不必经由这一个决策部门。

  内侍省,专门管理着宦官宫女,还负责着天子的饮食起居等事务。

  虽然同样称之为省,但是其地位与权力,比不上起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

  实际上,这是为皇室宫廷负责的机构。

  “诺。”

  对此,元岩自是应上一声诺。

  天子的意思很明显,直接绕过拥有决策权的尚书省,将诏令传达给李渊和高。

  天子说什么,元岩便去执行什么,不会有丝毫的停顿。

  随即,元岩退出殿内,前去一趟内侍省…….

第三十四章检阅北进大军

  说到北进突厥,不得不提到草原这一个因素,杨政回想起相关的事情……

  无论是突厥,亦或者匈奴,历来都是中原王朝北方的首要大患,无不感到极其严重的威胁。

  倘若不能一次性解决掉边患,即便是灭掉突厥,后面还有类似契丹、女真等等的牧游族。

  相对来说,中原王朝的强大,牧游族的臣服,只是暂时性的局面而已。

  长城绵延万里,大致沿着四百毫米的降水量线。

  这一条线,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一边是耕田者,一边是放牧者。

  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近两千年的斗争中,虽然这一条线随着气候变迁,会向南或向北略有移动。

  但是,两边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

  跨过这一条线,耕田者向北,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放牧者。

  相应的,放牧者向南会渐渐成为耕田者,再不然就是半牧半耕的形势。.

  随之带来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会去适应类似的变化,否则只能被淘汰。

  之前的朝代不是没有做过这种尝试,两汉锐意进取,犁庭扫穴,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宣言。

  一度幕北无王庭,南匈奴更是俯首称臣,自愿当起边境上的看门狗。

  然而,即便做到如此程度,四百毫米降水量线之外仍有游牧民族生存。

  那时候的牧游族叫做鲜卑,当中原王朝的国力极度空虚之际,直接造成五胡乱华的黑暗局面。

  例如历史上的唐太宗击破突厥,被称为天可汗,不仅仅是中原上国的皇帝,亦是草原共主。

  有唐一代,以府州和藩属的形势对草原各族进行管理,取得相对安稳的局面。

  然而一旦中央出现衰弱的迹象,一贯温顺的回纥族同样不甘落后,亲自对宗主补刀。

  由此,中原王朝和草原牧游族陷入一个循环…

  经过长期的战争,赶跑或者消灭一个游牧族,边境开始安定。

  不久,另一个游牧族再度崛起,边境又生出事端。

  最后,延绵不断的重复着。

  汉朝,匈奴、乌丸…

  晋朝,鲜卑、羌…

首节上一节24/1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