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鬼背儒圣,吾儿朱元璋 第237节

  ……

  京城,东宫。

  吕氏近日心情愉悦,因四方传来的风声,皆暗示她即将被册封为太子妃。朝臣们纷纷表态支持,甚至皇帝与皇后也流露出此意。

  “娘娘,不久的将来,你便是这东宫名正言顺的女主人了。”宫女翠儿低语道。

  吕氏闻言,轻笑一声,“呵呵,这位置,本就是本宫命中注定的。”

  她深知,一旦登上太子妃之位,她的儿子朱允便成为名正言顺的嫡子。未来与朱雄英的皇位之争,未必没有胜算。她心中最大的愿望,便是看着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

  “太上皇敕旨到!太子侧妃吕氏,接旨。”

  突然,宣旨声传来,太监总管王景弘手捧敕旨,庄严步入。吕氏心头一惊,立刻整衣跪地接旨,四周的宫女与太监也随之下跪。王景弘缓缓展开敕旨,声音洪亮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太上皇诏曰:

  太子侧妃吕氏,素日心机颇深,表面婉顺承欢,实则包藏祸心,图谋不轨。朕察其行径,甚感悲愤。太子侧妃之位,非贤淑仁德者不能任之,吕氏德不配位,已失其本心。

  今废其太子侧妃之位,降为太子嫔,以示惩戒。望其深自反省,改过自新。若再有不轨之举,定不轻饶。

  钦此。

  “太子嫔吕氏,接旨吧。”王景弘冷道。

  吕氏跪在那,如遭雷击!

  这怎么可能?自己明明快要被封为太子妃了,这太上皇一道敕旨,不仅断了她的太子妃之路,还把她从妃降为了嫔。

  “不,这不可能!”她嘶声力竭地呼喊着,面容因绝望和愤怒而变得扭曲狰狞,“这不是真的,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为什么会这样?”

  王景弘冷眼旁观,对她的挣扎与痛苦无动于衷:“这是太上皇的敕旨,即便是陛下也无权更改。吕氏,你还不快快接旨?莫非要抗旨不遵吗?”

  吕氏被这番话惊醒,她颤抖的双手颤抖地接过那道沉重的敕旨。王景弘的嘴角掠过一丝冷笑,转身离去,留下吕氏一人独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手中的敕旨仿佛有千斤重,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终于,她承受不住这份沉重,整个人颓然倒下,泪水无声地滑落。

  ……

  文华殿。

  朱元璋正在看朱四爷的信,信中说北元女帝有意与大明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西域的帖木儿帝国。看完信,他心念电转。

  帖木儿帝国上次派来的使者,十分嚣张,在京城当街要杀锦衣卫,后来,被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斩杀一个,抓了剩下的。

  朱元璋亲自召见了那几使臣,他们态度极其恶劣,命令大明不要插手西域之事,否则,他们会向大明出兵。

  “的确不能让帖木儿帝国做大。”朱元璋皱眉,“否则,帖木儿那个跛子肯定会东征大明的。与北元组成联军,也不是不可。只是这个主帅该谁呢?”

  他脑海中闪过徐达,冯胜,蓝玉等,最后眼睛一亮:“这一回,就让老四为大明主帅,带兵西征。爹在信中说的对,成年的皇子们都该扔出去了,就让秦王去东瀛,晋王去南洋,吴王和楚王去美洲。”

  想到这里,他立刻下令,把秦王,晋王,燕王从藩地召回京师。是时候把他们派出去了,朱家破局正式开启。

  “父皇。”太子朱标急急进来,面色忧急,“刚刚吕氏接到了太上皇的敕旨,废除了她的太子次妃位,降为了嫔。”

  “啊?”朱元璋也有些意外,不过,他也只是惊讶了下,挥手,“废就废了呗,你爷爷肯定是看出了什么,那吕氏就不能为太子妃了。标儿,这事我们再议,回头找你母后商量下。”

  “是。”朱标颔首。

  他知道,既然爷爷下了敕旨,那就无可更改。

  ……

  吏部大堂。

  吕本作为尚书,近日来心情格外舒畅。他的女儿即将被封为太子妃,这消息让他在身边官员的簇拥下更显得意气风发。官员们围绕着他,热议着玄武书院学子被接连提拔的话题。

  “书院一党一个个就是再牛,也需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吕大人,以后我们都鼎力支持你。”

  “对,是要跟书院一党斗一斗,否则,他们以为朝廷无能人。”

  “都是些小官,成不了气候!”

  吕本听着,眼底深处闪过得逞的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接过,昔日的淮西集团和浙东文人集团,都在落寞,书院一党迅速崛起。现在,许多人站在了他吕本的身后,以吕本为首,要与书院一党争。他吕本自然乐意,正好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实力。

  “吕大人。”礼部尚书陶凯急急进来。

  “陶大人,何事如此慌张?”吕本故作镇定地问道。

  “你还不知道吗?”陶凯面带惊恐地说,“我刚收到消息,太上皇今天下了一道敕旨,废除了女儿的太子次妃之位,降为嫔了。吕大人,你女儿当不成太子妃了。”

  吕本仿佛被雷电击中,身体一个踉跄,几乎站立不稳,失声惊呼:“这怎么可能?为什么会这样?”

  “太上皇的敕旨已经下了,就连陛下也改不了。”陶凯叹息道,“真没想到太上皇会在这个时候出手,吕大人,你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得罪过他?”

  吕本的脸色变得铁青,他当然事得罪过太上皇,他以为太上皇已经不在乎了。没想到,在这关键时刻,给他致命一击。

  其他官员,各个面色古怪。

  若是吕氏成不了太子妃,那吕本的前途也就止步于此了。有可能,这是对吕本的警告,他很快就会遭殃。

  (本章完)

第277章 诸王远征!朱元璋:给他们一颗王心

  京城城门之下,人潮涌动。

  一队人马缓缓入城,领头的是燕山卫千户朱能,他骑在一匹雄壮的骏马上,神态威武。此次他是随燕王朱棣一同进京的。朱能环视四周,嘴角微翘,不屑地评价:“这所谓的京城,也不外如是。”

  张玉,同为千户,策马上前,接口道:“话虽如此,这里毕竟还是比我们北平更为繁华。”

  “哼,繁华是繁华,但看看这混乱的秩序,人马混杂,哪比得上我们北平城井然有序?”朱能不满地环顾四周,“喏,你看地上那脏兮兮的牛粪。”

  张玉皱了皱眉,提醒说:“老朱,我们初来京城,言行举止还是小心为妙,别给王爷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自然,况且我们在京城也待不久。”朱能笑道,“皇上召燕王进京,不就是为了西征的事么?”

  他们身后的马车上,窗帘紧闭,里面坐着的正是声名显赫的燕王朱棣。街道两旁的百姓对这辆标志性的马车,一眼就认了出来。

  “咦,不是说不能有两个藩王同时进京吗?前几天秦王和晋王刚来,今天燕王也来了。”

  “我二大爷的小舅的弟弟在兵部当差,他说朝廷可能要有什么大动作了。三王齐聚京城,说不定就是要打仗了。”

  “又要打仗?朝廷不是想休养生息吗?而且皇上最近还免了好几个省的税,哪来的钱打仗啊?”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听说太上皇的大明贸易公司在海外发了大财,一船又一船的银子往回运,皇上现在不缺钱!”

  马车内,朱棣闭目养神,外面的议论声却一字不落地传入他耳中。以他现在的修为,若是运用七绝神蛊,整个京城的动静都瞒不过他。马车稳稳地停在皇宫大门前,朱棣下车,面无表情地吩咐朱能和张玉先回燕王府,自己则整了整衣冠,进宫拜见皇帝。

  ……

  文华殿。

  朱棣朝着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棣跪拜:“儿臣拜见父皇,拜见太子殿下。”

  “老四!”朱元璋停下手中的笔,冷冷的瞪眼,“你咋不把妙云和孩子带回来了?咱要看看咱的孙子。”

  朱棣低头回答:“父皇,孩子尚且年幼,难以承受长途跋涉的辛苦。”

  “胡说!”朱元璋怒斥,“以你和妙云的修为,难道还保护不了一孩子?我看你们就是不想带高炽来见我这个老头子吧?”

  “父皇,儿臣绝无此意。”朱棣辩解,“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儿臣定会带他进京拜见父皇。”

  “下次若是不带孩子来,你们也不必再回京了。”朱元璋断然挥手。

  站在一旁的朱标微微一笑,出面为朱棣求情:“父皇,老四即将西征,即便带孩子来京也待不了几日。”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对兄弟,终是挥了挥手:“罢了,你们兄弟也好久没见了,先去聚聚吧。之后,朕再召你们分配任务。”

  “遵旨。”朱标恭敬地行礼。

  随后,他领着朱棣离开了文华殿,直奔东宫。朱标已经一年多未见朱棣,此刻心情甚好:“老四,我在东宫已备好酒菜,我们兄弟俩今日要痛饮一番。”

  “大哥,近来可好?”朱棣关切地问。

  “一切都好。”朱标笑容满面,“就是有些寂寞,兄弟们一个接一个地去就藩了。老十二已被封为湘王,再过几年,他也要去就藩了。”

  “这不是好事吗?父皇常说,朱家天下,理应由朱家人来守护。”朱棣安慰道。

  “以前的设想,们都还在华夏之内。”朱标叹息一声,“可现在你们都要去海外,这可不知何年马月才能见一面呢。”

  他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

  ……

  朱棣走进了东宫,看见吕氏正牵着朱允在殿上玩耍,于是恭敬地向吕氏行礼:“拜见嫂子。”

  “四叔,你来啦。”吕氏热情地回应,并牵着朱允走上前来,“允,快来拜见四叔。”

  朱允虽然只有一岁多,但他瞪着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朱棣。朱棣被他的模样逗笑:“允这孩子,个头比我家高炽还高呢。”

  “他们两个年纪相仿,以后可以一起读书学习。”朱标笑道。

  他邀请朱棣入座,而吕氏则向他们微微欠身,优雅地退了下去。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朱标拿起筷子,不停地给朱棣夹菜:“来,尝尝这个,还有这个,这些都是你小时候最爱吃的。”

  朱棣看着自己碗里堆成小山的菜肴,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哥,这么多菜,我该怎么吃啊?”

  兄弟俩相视一笑,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快。朱棣明白,大哥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照顾自己,担心他在外面吃不好。朱标举起酒杯,与朱棣碰杯后一饮而尽,摊手:“你知道吗?你把炸天帮交给老十二后,他现在可威风了,比你当年还神气。那天他还跟父皇说,京城没有他湘王,迟早要完。”

  “嘿,这个老十二!”朱棣无奈地摇了摇头,“我教他的拳法,不知他练得怎么样了。”

  “他每天都在努力练习呢。”朱标回应道,“他还说什么‘吾日三省吾身’。”

  “这次回来,我再传授他一些刀法。”朱棣边吃边说道,“老十二是个可造之材,好好调教的话,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是啊,弟弟们都需要好好调教,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朱标的眼中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对了,大妹他们现在还好吗?”朱棣突然问道。

  他所说的大妹就是临安公主,前两年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尽管李善长已经退休,但他的儿子还是娶了公主,这让淮西勋贵们都感到高兴,认为皇帝依然重视他们。

  “韩国公回京后就一直闭门不出。”朱标轻笑一声说道,“他是个聪明人,大妹嫁给他儿子,肯定会过得很好。而且那李祺也已经被封为驸马都尉了。”

  兄弟二人边吃边聊,享受这难得的相聚。

  ……

  翌日,坤宁宫。

  朱元璋在这里设家宴,召见了秦王朱,晋王朱,燕王朱棣。马皇后备好了一桌子丰盛的酒菜。

  “娃儿们,今天召你们来,是送行!”朱元璋举起酒杯道,“你们马上就要出征了,爹有些话要跟你们说。”

  秦王朱,晋王朱,燕王朱棣三人恭敬的听着。朱元璋沉思片刻后,沉声道:

  “我本淮右一布衣,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咱成就一代帝王,咱比谁都清楚这里面的痛苦。你们出去海外,也会面的这样的痛苦。”

  “你们都是藩王了,可何为王?像老四说的,王不惑,王不依,王不屈,王不仰承,王不放弃,你之所王,皆是王道。”

  “呵呵,老四,还是很长进的,说的不错。但,这还不够!为王者,不能有任何软肋,你只有舍弃了你自己,才能长出一颗真正的王心。”

  马皇后在一旁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切,她见证了自己的丈夫如何从一介平民蜕变为一代帝王,那颗经历无数磨难而愈发坚硬的心,究竟承载了多少苦楚?如今,她的儿子们也要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了吗?

  五日之后。

  燕王朱棣统帅大军,踏上西征之路。朱元璋屹立于城门之上,目送大军渐行渐远,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神情依旧坚定如铁。

  十日之后。

  秦王朱引领数百战舰,自玄武湖扬帆起航,前往东瀛。朱元璋伫立码头,凝望舰队消失在茫茫水天之间,久坐至夜幕降临方回宫。

  又五日。

  晋王朱率领更为庞大的无敌舰队,向南洋进发。此次,朱元璋亲自乘船相送,更在玄武湖畔垂钓得一尾鲜鱼,与儿子共享后才依依惜别。

首节上一节237/2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