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鬼背儒圣,吾儿朱元璋 第231节

  陶凯越发焦急:“皇上,礼部确实已将此事报至中书省,但长时间未得到批复。此事,臣确实无辜。”

  胡惟庸瞪视陶凯一眼:“接待海外使团本是礼部的职责。即便未收到中书省的批复,礼部也应主动派员催促,并详细了解占城国使团的具体到达时间等信息,再行上报。这是他们的分内之事,何以让国使沦落到寄居客栈?这显然是礼部的失职!”

  “够了!”朱元璋怒声打断,眼神锐利如刀,“占城国使团不远万里、满怀诚意地来访,我们却置之不理,任其流落街头,这简直有损国格!而我们的中书省丞相和礼部尚书却在此互相推诿、指责,这哪里还有一点柱国大臣的风范!”

  帝王之怒令群臣噤若寒蝉。朱元璋环视一周,冷冷下令:“听旨!将胡惟庸、陶凯收押刑部大牢,待事情水落石出后,再行严惩!”

  胡惟庸惊愕失色,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因如此小事而身陷囹圄。

  ……

  丞相胡惟庸入狱,震惊朝野。不过,有些大臣认为,皇上只要查清占城国来使之事,自然就会放了胡惟庸。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锦衣卫在查案时,在胡惟庸的府邸抓到了两个东瀛人,一审问得知,那两个东瀛人竟然是倭寇。

  这事情就闹大了,丞相胡惟庸竟然暗通倭寇,他想干嘛?很快,锦衣卫又在胡惟庸府邸找到了他写给北元皇帝的信,竟然是请北元皇帝出兵的。

  于是,胡惟庸的阴谋就很明显了,他这是要密谋造反啊,外面勾结北元和倭寇,内部勾结大批大臣,像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

  胡惟庸这是死定了!大臣们纷纷上奏弹劾胡惟庸,一时间给胡惟庸弹劾了几十桩大罪。平时跟胡惟庸走的近的,更是不遗余力的弹劾,生怕胡惟庸连累自己。

  ……

  锦衣卫诏狱。

  惨叫声不断响起,最近锦衣卫抓了不少胡惟庸的同党,正在受刑,据说锦衣卫有一百多种刑罚,进了这里,比死还难受。

  朱四爷走了进来,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正在审问御史大夫陈宁,看到朱四爷到来,连忙迎上去一拜:“拜见太上皇。”

  “毛骧啊,最近很忙吧。”朱四爷笑问。

  “都是为朝廷办事。”毛骧一笑,疑惑问,“太上皇你不是闭关了么?咋来诏狱了?有事需要臣办?”

  朱四爷目光扫过,问:“听说在胡惟庸府邸抓了两个倭寇?带老夫去看看。”

  毛骧立马带着他来到一个牢房前,里面两个东瀛人,正在呱呱乱喊,很气愤的样子。朱四爷走进去,抬手就给了他们两个一人一巴掌,那两人牙齿瞬间从嘴里飞出,他们立刻就老实了。

  “老夫问,们如实回答。”朱四爷沉声道。

  “是!”两东瀛人连忙点头。

  “是谁派你们来的?来干嘛?”朱四爷问。

  “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派我们来的。”其中一个回答,“派我们来暗查关于大明战船,火炮的详细资料。将军想在东瀛也做出那样的船舰和火炮。”

  原来如此!

  朱四爷又详细问了东瀛现在的情况,而后离开了锦衣卫诏狱。毛骧跟在他身后疑惑的问:“太上皇,陛下那边是不是有新指示?”

  “没有,你办你的案。”朱四爷挥挥手。

  ……

  Ps:新书《大明:吕氏毒皇孙?开局十二符咒》,还在的兄弟们支持下呢,求个追读啊。

  (本章完)

第268章 朱标:太上皇,你劝劝父皇吧

  吕府。

  已经升任吏部尚书的吕本,正在独自饮酒。他心中暗自庆幸,平日里没有跟胡惟庸走的近,应该不会被连累。这段日子,随着胡惟庸案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被牵扯进来,被抓进大牢。他吕本也是担忧过的。

  可就在今天,东宫那边传来消息,说皇上下旨让他为皇孙朱雄英的先生,他就彻底放下心来了。这说明,皇帝信任自己,锦衣卫那边也不会来查自己了,那些被抓的官员,也不敢随意攀咬。

  “老爷,有客人来访。”管家匆匆来报。

  “不见!”吕本皱眉说道,“这段时间,我不见任何人。

  “是……是老相国。”管家小声地透露。

  吕本闻言大惊,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沉思片刻后,他吩咐管家将老相国李善长带到书房,并严令任何人不得靠近,此事也绝不可外泄。

  他匆匆赶到书房,不久,身着黑袍的李善长缓步走入。吕本立刻热情地迎上前去,深鞠一躬:“下官拜见老相国。”

  “吕大人太客气了。”李善长面带微笑,“希望我没有打扰到你。”

  “哪里的话,相国请坐。”吕本请李善长入座,并示意管家退下,书房内只剩下他们二人。

  李善长品了一口茶,缓缓开口:“吕大人,我就不拐弯抹角了,今日有事相求。”

  “老相国请讲。”吕本摊手示意。

  “请吕大人前往刑部大牢探视一个人。”李善长声音低沉,“并为他送一壶酒。”

  “探视谁?”吕本疑惑地问道。

  “胡惟庸!”李善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犯下了重罪,死罪难逃。但是,他总得安排一下自己的后事。”

  吕本听后,背脊不由得一寒。

  ……

  后一日,刑部大牢。

  吏部尚书吕本提着食盒,携一壶酒踏入牢狱。他手中紧握着太子的令牌,畅通无阻地穿过了层层铁栅,直至胡惟庸的囚室。

  在牢房内简陋的桌上,吕本摆上了酒菜。他与胡惟庸对面而坐,在牢狱中昏暗灯光的映照下,胡惟庸的脸色显得更加灰暗。胡惟庸端起面前的酒杯,带着几分自嘲地问:“吕大人,这莫非是送我上路的酒吗?”

  吕本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并非如此,按照朝廷的规矩,胡相在真正上路之时,还会喝一顿酒。”

  “吕大人真是快人快语啊,老夫,叹为观止!”胡惟庸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仰头饮尽杯中酒,随后直视吕本的眼睛,问道:“可是老相国叫你来劝老夫上路的?”

  “正是。”吕本坦然点头,没有半点隐瞒,“韩国公希望我劝你,就此止步,不要再牵连更多的人。你的身后事务,他会帮你妥善处理。”

  胡惟庸轻轻一笑,带着几分无奈:“老相国为了他的淮西兄弟们,真是费尽了心思。”

  “人嘛,总得为将来做些打算。”吕本深有感触地说。

  胡惟庸叹息道:“可我是个没有将来的人啊。”

  吕本摇了摇头,盯着胡惟庸道:“有的!胡相的生前之事,都已经了了,可这人,还得有身后之名吧?”

  胡惟庸一愣,面色剧变。吕本拿起酒壶,给胡惟庸倒上一杯酒。胡惟庸端起酒杯,缓缓饮尽杯中酒,眼中神色复杂。

  ……

  文华殿。

  朱标急匆匆地进入,近日大批朝臣被抓的消息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他明白锦衣卫抓人往往依赖于被抓者的攀咬之词,而非确凿的证据。这种做法让他感到不妥,却又无能为力,因为这是皇帝的明确旨意。他原以为抓捕行动会适可而止,但现在看来,事态不仅没有平息,反而牵连越来越广。

  “父皇!”他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指了指桌上的奏折,“太子,你看看这个。”

  朱标疑惑地拿起奏折,打开一看,顿时惊愕。这竟是胡惟庸的认罪奏折,上面详细列出了与他有勾结的公侯和大臣,名单之长,令人咋舌。

  “这……”朱标面色阴沉,“这个胡惟庸,他自己认罪,却把这名单供出来。牵连这么广,他……他想干嘛?”

  “聪明人啊!”朱元璋冷笑一声,“聪明到咱现在都不想杀他了。”

  “父皇,那我们该如何处置?”朱标试探着问。

  “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机。

  “可是……可是……”朱标有些犹豫,但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太子,按照咱的旨意,立刻行动!”朱元璋果断地挥手。

  “儿臣遵旨。”朱标点头领命,转身离去。

  很快,大批锦衣卫出动,穿过京城的繁华街道。国公、侯爷被抓的消息迅速传开,大批大臣纷纷落马。京城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异常凝重。

  老相国李善长在府邸中听到锦衣卫大肆抓捕的消息,惊愕地从椅子上跳起,脸色大变:“这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我明明已经让吕本去……”

  他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咬牙切齿地说:“吕本这个老匹夫,他到底跟胡惟庸说了什么?”

  ……

  翌日,早朝。

  自胡惟庸锒铛入狱后,丞相之位一直空悬,皇帝似乎并无再立之意。朝堂之上,百官惴惴不安,气氛异常凝重。朱元璋环视一周,深沉地开口:

  “胡惟庸一案,令朕深思熟虑。今日,朕决定彻底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大明王朝唯有天子治国,绝不容许奸相再度祸乱朝纲。自此刻起,各部、院、五军都督府以及南北各行省,均由皇帝直接统辖。此规定将载入《皇明祖训》,为后世君王所遵循。”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跪拜,声音响彻大殿。

  朱元璋站起身,声音坚定而深沉:“此事朕已下定决心,无需多言。诸臣勿再奏请复议!”

  此言一出,朝堂上群臣心思各异。有人暗自欢喜,认为中书省的废除将提升六部的权威,使他们能够更直接地向皇帝进言。然而,也有大臣深感忧虑,预见到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户部尚书吕昶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住地摇头,口中喃喃:“不可,我必须上奏,丞相制不能废。”

  “吕老,你这不是找死么?陛下说了不准再奏!”身旁有同僚劝诫道。

  “那便死谏又何妨!”吕昶毅然决然地说完,便大步向文华殿走去。

  他来到文华殿前跪着,要进谏皇帝,不能废除丞相制。太监总管王景弘劝他回去,说这当口,皇帝一怒之下,小心人头不保。可吕老头一定要谏皇帝。

  ……

  没多久,朱元璋气冲冲来到吕昶面前,怒喝:“吕昶,你是来找死吗?”

  “禀皇上,臣不想死啊,但是君有过,臣不得不谏,这是为臣的本分。”吕昶拜道。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这倔强老头,心中的怒火难以平息:“我废除丞相制,就是为了防止未来再有奸相祸乱朝政,为何要反对?”

  吕昶急切地向朱元璋陈述:“胡惟庸有罪,但这并不代表丞相制度本身有问题。陛下,自春秋时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是天子坐朝听政,宰相负责处理政务。在这样的制度下,我们见证了许多盛世的诞生,历代贤明的君主都有丞相的辅佐。这说明丞相制度符合我们华夏的国情,能够确保江山的稳固和国家的太平。”

  朱元璋听后更加愤怒:“太平?奸相胡惟庸结党营私,甚至企图兵变,这就是你所说的太平?”

  吕昶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皇上,虽然有奸相的存在,但也有许多贤良的丞相……”

  “住口!”朱元璋怒吼道,“此事已定,你再多说,我就真的砍了你!”

  吕昶面无惧色地回答:“如果皇上要砍我,那我就以死进谏!”

  ……

  书院后山。

  朱四爷正在廊下悠哉悠哉喝茶。突然,太子朱标那急切的声音传来,只见他从山脚下一路疾跑而来,气喘吁吁道:“爷爷,你得赶紧去宫里劝劝父皇,他正在大开杀戒,朝野上下已经人心惶惶了。”

  朱四爷微笑着指了指对面的座位,示意朱标坐下:“看你跑得满头大汗的,先喝杯茶缓缓。”

  朱标端起茶杯一饮而尽,随即急切地拉起朱四爷:“爷爷,快跟我走吧。父皇最听你的话了,你去劝劝他。”

  朱四爷却是不急不躁地摆摆手:“别急,先坐下。”

  朱标无奈,只得重新坐下。他额头的汗水还在不断冒出,眉头紧锁,忧虑地说:“这么无休止地杀戮下去,以后谁还敢来当官?朝廷本应有法可依,怎能依赖锦衣卫那种手段来办案呢?”

  朱四爷轻轻一笑,反问道:“你以为你父皇会不明白这些道理吗?”

  朱标愣了一下,随后点头:“父皇自然是明白的,可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这么做呢?”

  朱四爷又品了一口茶,才缓缓开口:“如果你能想明白这个问题,就不会再想去劝他了。你父皇这盘棋,可是下了好几年了啊。”

  朱标闻言皱眉沉思,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但他还是摇了摇头:“即便父皇的目的是为了废除丞相、加强皇权,可……可也不能这样滥杀啊。”

  (本章完)

第269章 天赋异禀朱雄英,太上皇亲自调教

首节上一节231/2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