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抓到李世民 第120节

  为何别的老将都能去,唯独他李靖不可以?

  李世民注视着白发苍苍的李靖,眼睛竟然湿润了,李宽也是百感交集。

  有这样一心为国,宁愿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也不愿身居长安城享乐的老将们,大唐何愁不昌盛不息,何愁不荡平四海八荒……

  “药师,此次南征,路途太过遥远,不仅要走旱路,还要走水路,南方天气潮湿闷热,朕,也是为药师的身体考虑……”

  “陛下,末将问您,您的意思是末将老了?不能再战了?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有一说一,在座的各位,随便出来一个跟末将单挑,若是末将输了,末将从此卸甲归田,回家养老…………”

  李世民眼眶泛红,开口说道:“药师,你这是何必呢?朕也是一番好心……”

  “陛下,将军不能上战场,不如回家种红薯……”

  李靖的话,让李宽肃然起敬,这话自己听过,原话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不曾想因为自己提前将红薯带回来大唐,差不多的意思,被李靖用在了此处。

  “父皇,让卫国公去吧……”

  李宽在父皇身边低语道。

  李世民闻言郑重的点点头,从龙椅上站起身来,注视着李靖开口说道:“药师,朕属实不忍心再让你上阵杀敌,奈何你心意已决,朕若是不答应的话,怕是会有损你我君臣多年的情谊……”

  “罢了,罢了……朕随你心意……”

  “末将多谢陛下成全……”

  至此,南征大名单终于确定下来,除了老将齐齐出马外,年轻一辈中,薛仁贵,裴行俭,长孙冲,尉迟宝林,秦怀道等也齐齐在列,很多都是父子齐上阵。

  程处默被李世民选择性的给忽略了,原因无他,这是看在长乐的份上,自然也有程咬金东征倭国的原因所在!

  程咬金一走就是十年为期,程处默身为长子,自然要照顾程府一家老小。

  不知不觉间,天都黑了下来,还好李世民早就通知御膳房备好了晚宴。

  晚宴过后,众人开始推举南征大元帅。

  结果,李靖竟然是呼声最高的。

  李世民当场任命李靖为征南兵马大元帅,李孝恭和李积为副帅。

  尉迟恭,秦叔宝,侯君集等为征南大将军,各领兵十万,统辖十位副将,择日出兵南下!

  薛仁贵,长孙冲,裴行俭等为征南先锋,各领兵三万,同时辖管十万战俘…………

  马周,魏征为行军总管,名为行军总管,实则负责粮食物资调度事宜,当然也有监军之权!

  这一番安排下来,已经到了深夜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朝会,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朝会,可谓是划时代的一次朝会,被诸位史官挥笔泼墨,记录在册。

  李世民返回立政殿的时候,长孙皇后尚未入睡。

  一身素雅淡妆的长孙皇后,坐在烛光下一边看书,一边等待李世民的归来。

  自从东方破晓离开后,李世民一日未归,就连午膳和晚膳都是在显殿用膳,长孙皇后自然明白,这是在商议如何南征事宜。

  昨夜里,爪哇国王的来信,李世民给长孙皇后看了,为了不让爪哇国的两位公主担心,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商议后已经告知了李宽,此事暂且保密,待隐患完全解决后,送她们母子回爪哇国,回娘家一趟也无妨。

  长孙皇后最担心的,就是宽儿,承乾和青雀,会不会南征。

  虽然身为太子和皇子,他们出征南下,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作为母亲,长孙皇后是极其舍不得的。

  殿外响起脚步声,长孙皇后知道,这是二郎回来了。

  长孙皇后将书合上,翻身下床,缓步迎接过去,李世民刚刚踏足殿内,便听到心爱女人的声音:“二郎,回来了……”

  这一声二郎,扫去了李世民一天的疲惫,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握紧了心爱女人的手。

  “观音婢,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

  “二郎不归,臣妾如何能够入睡?”

  “忙碌了一整天,赶紧上塌歇息吧!”

  李世民微笑着答应一声,趁势将长孙皇后揽在怀里。

  “二郎,忙碌一天了,就别折腾了……”

  “观音婢此言差矣,朕以为,折腾的越狠,睡得越香越踏实……”

  李世民话音刚落,便开始不老实起来。

  既然李世民喜欢折腾,那便让他折腾吧,反正出力受累的是他李世民……

  一刻钟后,立政殿内,方才消停下来。

  “二郎,今日宽儿和承乾,青雀他们,没有请战南征吧?”

  长孙皇后话音落地,李世民立即半坐起来,然后靠在了床头,开口说道:“观音婢,宽儿坦言,贞观十年以前,他和承乾以及青雀,都不会离开长安城的……”

  长孙皇后闻言,心里的石头总算是平安落地了。

  “观音婢,朕也好生奇怪,这不是咱们宽儿的脾性啊,你想想,大破东突厥,大胜高句丽……宽儿都是主动请缨出战,就连渡海远航三年之苦,他都能亲自去承受,为何这次却突然选择了沉默?”

  

第174章 这个家,不能散啊……

  殊不知,此时此刻,李宽正一个人坐在东宫的秋千上摇呀摇。

  夜已经深了,李宽抬头仰望天际,明月当空,繁星点点。

  今日朝堂之上,对于李宽的触动很大,特别是李靖竟然不惜冒犯龙颜,也要再次披挂上阵,上场杀敌,更是留下一句,将军不能上战场,不如回家种红薯的豪言壮语。

  身为大唐太子,而且有了大破东突厥,大胜高句丽的经验,李宽理应再次披挂上阵的。

  可是,他不能啊!

  眼下,贞观九年已经过去了三分有二,再过四个月的时间,就是贞观十年了!

  历史上贞观十年,发生过一件多么痛心的事情,当下的人都不知道,可是李宽知道。

  母后不能有事啊……一旦母后发生变故,未来的很多事情,李宽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很多事情,都是具有强烈的连锁反应的,正是因为历史上,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撒手人寰,不仅仅李世民性情大变,就连李承乾和李泰,也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

  由此可见,一位贤妻,一位良母……对于男人们来说,有多重要??

  即便是再优秀的男人,一旦丢失了贤妻或者是良母,也会陷入悲伤和迷茫之中……

  更何况,还有天真烂漫的小兕子和城阳,尚有嗷嗷待哺的新城,她们更加需要母后的爱与呵护。

  老李家不能散啊……

  历史上最终酿成种种悲剧的根源所在,长孙皇后病逝,乃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鉴于此,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李宽,岂能再率军南征。

  ……………………

  半个月后,薛仁贵,裴行俭和长孙冲等人,各领兵三万,押解十万战俘,率先出征。

  之所以称之为押解,还是提防这些人有不臣之心。

  又是半个月后,尉迟恭,秦叔宝,李积三位征南大将军,也各自率领十万大军南下了。

  紧接着,便是兵马大元帅李靖,和副帅河间郡王李孝恭,以及江夏郡王李道宗,携行军总管魏征和马周,一起直奔洛阳而去。

  之所以如此安排,自然是有原因的。

  若是全军出击的话,抵达洛阳后,船只也不够将士们使用的。

  尽管李世民一道圣旨,已经征集了江南所有船只,在五十万兵马面前,也是周转不过来的。

  而且,五十万大军齐聚洛阳,仅仅饮食一项,也足够洛阳头疼的。

  如此分批行动,既可以给船只周转的余地,也能减轻洛阳城的压力和负担。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李世民朝堂之上,显得开始空落落的。

  能不空落落吗,整个朝堂之上,一下子走了近乎半数的文臣武将。

  最近就连太子和承乾,青雀,李恪和李佑也一起不上朝了。

  言之凿凿,要研制一种什么机,李世民听得云里雾里的,也没有搞明白,不过,李世民还是非常支持和欣慰的。

  毕竟,这次他们几个没有搞什么保密,而是坦诚的说了出来。

  李世民太清楚李宽的本领,既然是他提议要搞的,必定是了不得的事情,更何况,这玩意带个机字,身为男人,李世民自然清楚,带机的,绝对都是好东西。

  不上朝就不上朝吧,反正最近朝务清闲,若不是惦记东征的程咬金和南征的大军,李世民都不想上朝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且说王玄策率领大唐使团登陆倭国,王玄策真是唏嘘不已啊!

  同在一片蓝天下,这倭国的百姓活的也太窝囊了吧!

  原因无他,这里的人,竟然多数连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没有对比,就没有高下。果然,大唐的百姓,才是最幸福的。

  因为言语上的障碍,王玄策跟登陆当地的居民,沟通起来非常困难。

  好一阵比比划划后,他们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来自大唐的贵客。

  王玄策一行,受到了热情似火的款待。

  可是,招待他们的吃食,让王玄策一行差点吃吐,这他娘的,是人吃的东西吗?

  没办法,为了完成此行的任务,含着泪也得吃。

  王玄策率领使团成员,一路走一路停,终于抵达倭国都城。

  这尼玛的也能叫都城?

  王玄策和使团成员都傻眼了,满打满算,也就是长安城或者洛阳城的一坊之大。

  更离谱的是,城墙还没有王玄策高,就这……已经是整个倭国,最为繁华之地了。

  王玄策一行,在这里终于吃到了一顿饱饭,炖牛肉,还别说,味道挺不错。

  次日,倭国皇宫里,王玄策一行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皇宫之内,金碧辉煌,让王玄策一行差点怀疑,一路看到的贫穷和落后,都是假的。

  同时也越发相信,这倭国之地,果然存储着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以后,王玄策算是彻底摸清了倭国眼下的真实实力,不够看,根本就不够看。

  只不过这倭国乃是由诸多海岛组成的,想要一网打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若非如此,王玄策都准备带领使团成员直接开战了。

  这一日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王玄策在海边放飞了手中的信鸽。

  信鸽展翅高飞,直奔对岸的文登方向而去。

  文登府衙内,程咬金大口大口的啃着牛肉。

  登州知府心里苦啊,登州知府还不能说,这个程咬金身为朝廷重臣,目无唐律,简直是小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奈何人家权大势大,不仅仅是大唐的开国元勋,而且还是皇亲国戚,更何况,这牛是程咬金掏钱买来后,又宰杀的……

  杀牛的由头是:这牛双眼看向了他,眼中有大不敬,若是今日不杀,来日必成大患……

  这样的混世魔王程咬金,登州知府惹不起啊,根本就惹不起。

首节上一节120/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