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他跟士人、同僚之间彻底结下了死结。
以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
“就是不知道那小皇帝能不能担起这一副孤臣之心。”
……
【十月二十四日,刑部办事进士邹元标再次上疏弹劾张居正“夺情”。最后受廷杖八十,发谪充军
贵州都匀卫。】
【十一月初五日,万历命鸿胪寺少卿陈学曾传旨给张居正,以父丧七七期满,请他于初六日入阁办事。】
【十一月二十四日,南京浙江道御史朱鸿谟上疏为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五人鸣冤。万历降旨:夺职为民。】
【夺情之事是万历五年的一件大事,其影响之大,震动朝野上下。】
【民间里巷也沸沸扬扬。】
【但无论传统伦理道德力量多么可畏,终究敌不过强大的政权力量。】
【这场斗争中,万历胜利了,张居正胜利了。】
【所谓趁热打铁,张君正顺势深入变法改革的进度。】
【财政改革。】
……
大宋神宗时期
“财政……”
赵顼看着这二字,心下生出万千思绪。
变法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就要转入经济改革。
因为要面对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国匮民穷的大难问题。
非大动干戈而不可得之。
必须以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为原则,以严厉的考成法为手段,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方可使改革不流于形式。
“夺情,捍卫了新政啊。”
王安石看着天幕里的张居正,目中闪出一丝赞叹与羡慕。
……
【明朝的财政困难是由来已久的,远的姑且不说,从嘉靖七年(1528年)到隆庆五年(1571年),太仓银库岁出入银数比较的结果,没有一年盈余,全是亏空。】
【为了摆脱困境,张居正将理财思想的宗旨放在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上。】
【他以汉武帝时的理财大家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原则出发,提出“不加赋而上用足”的理财方针。】
【但这必须由严格的考成法予以保证。】
【有别于那些只会乞求加赋以足国用的大臣。】
【张居正的“不加赋而上用足”不是一句漂亮的门面语,而是有具体措施保证的。】
【那就是“惩贪污以足民”,“理逋负以足国”。】
【两手并下,整治贪官污吏化公为私和势豪奸猾拖欠赋税,以裁抑他们的非法所得为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大明永乐时期
“双管齐下……”
朱棣捻着拇指上的扳指,皱眉思索道:
“这有些泛泛而谈了吧?”
朱高炽上前一步,小声道:
“爹,儿子有几条不成熟的想法。”
朱棣挑了挑眉头,微微仰身,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摆摆手道:
“放!”
徐皇后没好气的拍了他一巴掌。
朱棣揉着胳膊赔笑两声,扭头对朱高炽正经道:
“说罢,什么想法。”
朱高炽拱手道:
“其一,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
“削减南京官员的编制,终止或削减宫廷的织造项目,节约宫廷的节庆、宴会开支,缩减大规模的工程、营造等。”
“其二,强化边镇的钱粮与屯田的管理工作,避免或者减轻边镇军饷日趋增大的财政压力。”
“其三,限制官员特权,抑制宗藩的冒滥,削减生员的定额。”
“其四,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
“对征收赋税的簿册进行大规模整理。”
“督促户部的十三清吏司的各员外郎、主事等官员的出勤。”
“进行边饷的实态调查,制订边饷政策。”
“加强地方政府对户部的财政状况报告,使户部能在把握全国财政状况的基础上运营财政。”
朱棣怔怔的看着脸色认真的朱高炽。
“你这想法……琢磨很久了吧。”
朱高炽点点头,轻声道:
“爹,大明最深的问题依然是祖制。”
“不破不立,说的轻巧。”
“却不如一开始就亡羊补牢。”
“爹,您的威严够了。”
“爷爷那是重开华夏,比不了。”
“咱们还是着眼天下子民,万里江山吧!”
朱棣看着他,一动不动。
不知过了多久。
皇帝叹了一口气。
“好啊,不愧是咱的种!”
……
天幕上。
一身官袍的张居正看着大明疆域,脸色肃穆。
疆域上,一块块代表土地清丈的方格浮现。
而其身后。
一身龙袍的少年皇帝背负双手,背对着他。
……
【财政改革,首当其冲,也不可能避免的,就是清丈田粮。】
【万历六年(1578)十一月,张居正以万历名义下令在福建省首先试行清丈田粮。】
【万历八年(1580)九月,福建清丈完毕,清丈出隐瞒逃税田地二千三百一十五顷。】
【于是张居正会同阁臣张四维、申时行及户部尚书张学颜等人决定,把福建丈量之法推行于全国各地。】
【万历批准,随即颁发清丈田粮八款。】
【同时向全国各地下令:“各抚按(巡抚、巡按)官悉心查核,着实奉行,毋得苟且了事,反滋劳扰。”】
【万历九年(1581)十二月,万历追究对清丈田粮持消极态度的官员,松江知府阎邦宁、池州知府郭四维、安庆知府叶梦熊、徽州府掌印官同知李好问等,停俸戴罪管事,责令将功补过。】
【在朝廷的强大政治压力下,从万历八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丈工作在大明各地陆续完成。】
第616章 万历,大明王朝最富庶之时
{封建时代的改革,无非就是清丈土地和官僚任免制度两项最重要,也是触碰集团利益最深的,能完成其中一个都是了不起,推动两项屈指可数,张居正雍正商鞅都可以说是古代改革之完人。}
{从庶吉士到内阁首辅,他不知打碎了多少个自己,才成就了今日的自己。}
{王安石遇上宋神宗,张居正遇上明神宗,这是巧合,也是造化。}
……
大明弘治时期
“这比喻,绝了!”
朱佑樘撇了撇嘴,看着那被比对的二人。
商鞅、王安石。
哪个有好下场……
好像王安石的下场还不错。
“但张居正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啊。”
目前看来,张居正和王安石不同,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是有条件的,也多有牵制。
而王安石对宋神宗的态度,也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就是不知道这“君臣相得”能维持到什么时候。
……
大清雍正时期
“如果改革变法是一汪池水,那王安石这汪池水似乎更纯粹一些。”
雍正背负双手,目不转睛。
“王安石在财政、金融与改革理念等方方面面都要超前于那个时代。”
“他也的确做到了在大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制度变法。”
“而张居正这汪池水,则似乎更混浊一些。”
弘历咬着浑浊二字,抬眼低声道:
“汗阿玛可是指手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