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唏嘘的是,锦衣卫到前线逮捕曾铣时,曾铣又刚刚深入河套袭击鞑靼部落,刚打了大胜仗。】
【恰好,甘肃总兵、咸宁侯仇鸾曾因被曾铣弹劾而押解进京,严嵩通过仇鸾曾铣与夏言的关系,于是弹劾曾铣交结近侍。】
【明朝边帅勾结中央大臣就是死路一条,这个罪名一坐实,谁都没救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8)三月二十八日,曾铣被处斩,子女遭流放。】
【四月初二,罢官回家的夏言也被抓至京城。】
【十月初二,问斩于西市,妻、子,流放。】
【这桩冤案,便是“河套之狱”】
【嘉靖二十八年(1550),俺答遣使互市被拒,随即上演骑兵大突袭。】
【八月十四日,俺答攻克古北口,趁势南下,劫掠怀柔、顺义。明军一触即溃,鞑靼军长驱直入,半夜在营河孤山、汝口等地扎营。明朝中央震惊,京师戒严。】
【侵扰二十天后,在同意与俺答开通马市后,才满载着掳掠的人口钱粮,得意扬扬离开。】
【这场奇耻大辱,史称“庚戍之变”】
第593章 内阁成为皇权附庸
{据史书记载,临刑前,夏言的遗言为:“我有志恢复河套,实欲自尽犬马之忠,不虞至此。”}
{而曾铣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家里连一分赃钱都没有。}
{作为一名武官,不克扣粮草、虐待士兵,还一天到晚想着为朝廷收复河套,如此死法,你说能不让人心寒?}
{总说大宋,大明这种没天理的事儿可比大宋多太多了。}
{自古忠臣良将不得好死,就是因为国家利益和君主、奸臣的利益不一致。}
{夏言三起三复,最后死在为国效力上……皇帝做初一,大臣干嘛不能做十五?}
……
大明。
坤宁宫内陷入一片无言死寂之中。
宫内侍奉的随侍们死死的跪倒在地。
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下。
空气陷入沉闷与粘稠之中。
……
大明永乐时期
“哈哈哈哈!”
朱棣拍手大笑。
“我大明皇帝,全是人才啊!”
“太平之世!”
“临阵杀将落得个京畿惨遭蹂躏而无力退敌!”
“互通马市才得退兵!”
“真是古往今来一大奇耻!”
朱棣狠狠的拍上石桌!
“你若能洗了这耻,咱不怪你!”
“雪不了……朕可不会放过你!”
朱高炽眼睛一转。
遭了,他爹不是要搭顺风车吧?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裹了裹宽袍。
他总觉得有一股凉气从背后直冲天灵。
“奇耻大辱,也不知后人能否雪耻。”
……
大唐。
李世民看着天幕,捋须长叹:
“一个堂堂帝国宰辅,还有一个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兵部侍郎,就这样以莫名其妙的方式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明显可见,此时大明的内阁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阁臣之间纷争不休,拉帮结派,攻讦倾轧,形成朋党势力。
朝臣一旦有机会进入内阁,便可以上通天子,下视群僚。
他们要巩固自己的尊荣显贵,就要学着网罗党羽,培植帮派势力。
可以说朱厚分化拉拢朝臣的目的已经完美实现。
因为内阁权力在嘉靖这里会逐渐膨胀,但它对皇权的依附性却也不断加强。
“但代价是什么呢……”
……
【俺答兵临城下,直接戳破了明朝君臣梦想中的太平盛世,也给了即位以来就大权独揽的朱厚当头一棒。】
【英宗代宗以来,明朝北方防线已经残破不全。】
【但因为应州大捷导致的蒙古陷入内乱,使得明朝边镇压力骤减。】
【在此基础上明朝营造出了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严嵩对朱厚的心态和认知的把握非常精准。】
【在藩王出身的朱厚眼中,鞑靼不过就是一伙流寇而已。】
【同时作为首辅,严嵩又深知以明朝当时的情况根本无力组织大规模反击。】
【所以,在朱厚能够正视蒙古问题之前,只能进行遮遮掩掩。】
【而经过庚戌之变后,朱厚的处事风格也大有改观,遇事沉稳不少,制定政策时也更加求真务实一些。】
【像是朝十二团营为三大营,从边镇挑选精锐轮流戍卫京师,京营到边地轮训。】
【终于开始注意边防问题了。】
……
大宋哲宗时期
嫉妒使赵煦面目全非!
合着即位二十多年,整顿边镇、改革军制、伺机反击,哪怕是简单的备边,你都没有进一步或深入的考量和打算啊!
只要将蒙军赶走,偶有斩获即可是吧?!
“燕云之地是让你这么用的吗!”
暴殄天物!
赵煦觉得自己快要气炸了。
这就像你梦寐以求的东西让别人唾手可得了。
然后他还不珍惜!
……
【嘉靖二十九年(1551)三月明朝同意与俺答开通马市,四月,马市落成。】
【次年三月,因马市开放后,俺答经常以弱马索取高价,导致交易无法维持。同时,鞑靼以犯边为手段,要求扩大互市规模,被朱厚拒绝。结果,双方再次开战。】
【朱厚取消马市,并强调再开马市者论死。】
……
{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自今天起,破了。}
{对比只能说,他是活该。是真活该。}
{虽然史家多关注于“复套”之议中朱厚的反复以及庚戌之变中严嵩的消极防御和推脱塞责之举,但是朱厚的态度才是原因根本。}
{于谦、王越、曾铣,大明皇帝的偶像是宋朝皇帝吧?}
……
大宋。
赵匡胤不满的拍桌道:
“怎么说话呢?”
“我北宋可没枉杀什么大将啊!”
“狄青那是郁郁而终,可不是被杀!”
“被冤杀的那是岳飞!”
“那是南宋!”
……
大元。
忽必烈看着手中的密报,嘴角带笑。
“砰!”
将奏报往桌子上一扔,笑呵呵道:
“可算了吧,死在宋朝皇帝手里的文官大将都不过一手之数。”
“其中南宋占了三分之二。”
“而大明呢?”
“不算朱元璋,也早有双手之数了。”
“更别提于谦、王越,现如今又有一个曾铣。”
他环绕一周,朗声道:
“这种皇帝,有什么可效劳的?”
殿内的胡臣面色坦荡,几有汉臣脸色微变。
“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