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就不能有点好例子吗!”
……
【于是也先就派了喜宁过去,让于谦、王直和胡三个人出来谈。】
【没想到朱祁钰不像哥哥,起码不蠢。】
【他知道这三人要是出去就回不来,北京城也不用守了。】
【因此看都不看也先,干净利落地拒绝了。】
……
大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深深吸了一口气。
还好,后继有人。
他看了一眼还懵懂的幼童。
心中定下了主意。
无视孙皇后微变的脸色。
“速诏于谦进宫。”
……
【十月十三日,也先集中兵力攻打德胜门。】
【于谦散布谣言诬陷喜宁,限制其作为,又命石亨在附近民房埋伏火器,然后派骑兵诱敌。】
【结果也先亲率万余骑追击,遭遇伏击,惨败而退,其弟孛罗等人中炮而死。】
【继而,也先转攻西直门。】
【守卫西直门的刘聚早有准备,背城列阵,前面是极深的一道壕沟。】
【瓦剌军刚一逼近,躲在壕沟后的明军火器齐发。】
【瓦剌军攻势受阻,见无法突破壕沟,只好往西而走。】
【守卫西直门西面的是明军右都督孙镗一军。】
【孙镗见败军一到,亲自率军迎敌,斩也先前锋数人。】
【瓦剌军新挫,被孙镗五百人杀退,往北退去。】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一边哭一边笑。
哭的是那些无辜送命大臣与军队。
笑的是就算只有剩下的这些人,你草原诸部也休想轻易打进来!
……
大明正统时期
“不好了!”
王振顾不得什么规矩了。
他慌忙跑进寝宫,跪倒在地。
对孙太后与朱祁镇磕绊道:
“陛下!太后!”
“太皇太后带着文武百官叩太庙去了!”
“什么!!”
孙太后猛地站起!
随即似想到什么,喃喃道:
“皇明祖训……”
“她……”
要废帝?!
朱祁镇呆住了。
他不明白。
他什么都没做,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一步?
“娘……奶奶……是想废了我吗?”
朱祁镇迷茫的话语惊醒了孙太后。
她看着一脸无措的儿子。
眼中透出一股狠色。
“王振!”
她看向跪地俯首的王振,冷声道:
“去御马监调羽林三千户。”
随即看向殿门外。
“封锁正阳门!”
……
【十月十四日,在德胜门和西直门遭挫的瓦剌军又进攻彰义门。】
【结果又被明军以巷战火器击退。】
【周围百姓也纷纷登上房顶投掷砖瓦,最终,也先撤退。】
【十月十五日,也先趁夜分兵撤退,先派一部挟持朱祁镇撤回紫荆关。】
【于谦发觉,即命纵军追击,于清风店、固安大破瓦剌。】
【宣府派一部向北京进援,但此时也先已退,遂自北京折而向南,追歼瓦剌军于霸州。】
【十月十七日,也先狼狈撤出紫荆关,随即退出塞外。】
【十月二十日,脱脱不花得知中、西两军失利,未及古北口,亦即撤退。】
【至此,北京保卫战胜利结束。】
第547章 夺门之变!
【十一月,京师解除戒严,安抚天下,杨洪等人班师还京。】
【论功封赏,杨洪封昌平侯,石亨封武清侯,于谦加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推辞,不准。】
【北京保卫战,于谦实为第一功臣。】
【又因有拥立新君之功,朱祁钰为了表示对其的优崇,特命给予双俸】
【于谦上书固辞,说自己家连仆人都算上了只几口人,原来的俸禄就足够了。】
【现在边境、京城用费浩大,百姓有输纳之苦,军队也需粮饷,所以还是请求只支一俸。】
【朱祁钰因其房舍简陋,又赐宅西华门。】
【于谦仍固辞不受,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朱祁钰不许,他就将皇帝赏赐的盔甲、玉带、玺书之类放在那里,一年去探视一次而已。】
【自己仍居住在原来的地方。】
……
{调于谦回京是大明战神做的唯数不多正确的事。}
{说于谦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帝国,也许有些夸大其词。但说他是大明的捍卫者,没有任何问题!}
{正统十四年的于谦都已经已五十二岁,在当时已经接近老年了。}
{八个月之前,还只是个兵部右侍郎,还远远称不上“股肱之臣”。}
{可就在年底,他成了无数人景仰的“救时宰相”,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这其实就是很悲哀的事情,国家昏乱才有忠臣。}
{没有“土木之变”给大明王朝带来的灾难后果,没有朝中重臣损失大半,在京城没有多少根基,也不善于经营人脉的于谦,不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守城英雄。}
……
大汉文帝时期
刘启望着天幕里的说辞,看向刘恒。
“阿父,他难道不算一己之力拯救大明吗?”
刘恒淡淡回答道:
“他是第一功臣,但不是救世主。”
“因为他只是臣子。”
“在他的背后,景泰帝的充分信任、充分放手,也对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体的作战指挥,也多亏石亨、孙镗和罗通等将官的精彩发挥。”
“每一位参战的大明普通士兵,都为这场战争倾尽了全力。”
“因为自靖康之耻后。”
“他们要坚守的,就不单单是一座北京城。”
“更是整个中原大地,万里江山。”
“他们要捍卫的,不单单是北京城的皇族与官员,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权贵。”
“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他们要维护的,不单单是大明的道统,不单单是这个存在了八十一年的政权。”
“更是华夏的礼乐制度、天理人伦。”
刘恒淡漠的看着天幕。
“启儿。”
“英雄的所作所为,也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不然宗泽、李纲、岳飞等人也不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