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宗时期
“呸!”
李隆基不讲风度的唾弃一口!
“你也配!”
“我大唐太宗文皇帝也是你能类比的?!”
“无知小儿!不知天高地厚!”
“根本没把我大唐放在眼里!”
“狂妄!”
“狂妄至极!”
身边的护卫们连连点头。
他们头一次觉得皇帝说得对啊!
……
大宋太宗时期
赵匡义有点羡慕了。
“他一直这么勇的吗?”
当皇帝对比唐太宗和当亲王对比唐太宗,这可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啊。
“朕要是有这么勇……”
宋太宗开始幻想时刻。
……
大明。
朱元璋一会皱眉,一会叹息。
当了王爷还不知足吗?
你们知不知道咱以前过的什么日子啊?
咱只想看到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就这么难吗。
“你看看你教的儿子!”
“狂妄!”
小朱棣看了看天幕,突然一阵脸红,随后又低声笑着。
朱元璋被他笑懵了。
“妹子,这是不是让咱吓傻了?”
老朱有点慌了。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随即附耳小声说着。
老朱听的脸色变幻不停。
随即一拍大腿大叫一声不好!
火急火燎的跑出去了!
小朱棣被惊醒,歪头看着老朱的背影。
“娘,爹咋了?”
马皇后走到小朱棣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戏谑道:
“你爹啊,去找你老丈人了。”
“省得你的小媳妇没了。”
小朱棣瞬间不好意思了。
“那爹得跑快点。”
马皇后气笑了,拍了他一巴掌。
“混小子。”
……
【但朱棣也十分矛盾。】
【朱棣就接班人问题征求大才子解缙的意见。】
【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不说话,解缙又补充了一句说:“好圣孙。”】
【这句话打动了朱棣。】
【朱棣开始对一向骄横的朱高煦进行制裁。】
【将朱高煦封到山东乐安,并削弱了他的护卫力量。】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才能在朝中重臣的辅佐下顺利继位。】
……
天幕上。
上首的皇帝一脸温和相。
底下的王爷一脸跋扈相。
两边的大臣俱都怒视相。
……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十个月病重去世,朱瞻基登基。】
【此时大明的局面在虎视眈眈的朱高煦眼里,就像当年朱棣面对侄子朱允的情况。】
【朱高煦想让靖难之役的历史重演。】
【而他的侄子朱瞻基也想证明自己不是朱允。】
【此时朱瞻基表现得像他死去的父亲一样柔弱,对朱高煦有求必应。】
【朱高煦为了试探新上位的皇帝不断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没想到朱瞻基一一予以满足。】
【朱高煦更加肆意妄为,他以为这个侄子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公元1426年八月,按捺不住的朱高煦终于起兵反叛了。】
……
大明建文时期
“有因必有果。”
朱允深以为然。
你做初一,后人必做十五。
“不过就看这位汉王的智性,他很难成功啊。”
朱允背负双手望着天幕里的众生相。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可惜朕明悟的晚了。”
……
【朱瞻基本想令武将率兵征讨,但内阁“三杨”之一的杨荣提醒他说。】
【“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另一名重臣夏原吉也以靖难之役中南军主帅李景隆最终叛投朱棣的往事,劝告朱瞻基一定要亲征。】
【否则征讨军主帅一旦被朱高煦搞定,就真要重演前朝的靖难之事了。】
【朱瞻基因此下定决心御驾亲征。】
【朝廷军在声势上一下子就压倒了叛军,之前跟朱高煦约定一起起兵的几路兵马都不敢轻举妄动。】
【朱瞻基率领军队将乐安围得水泄不通。】
【部将请求攻城,朱瞻基不许,只是在城外放炮震慑叛军。】
【很快,叛军士气瓦解,朱高煦出城投降。】
【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朱高煦之乱,消除了潜在的“靖难之役”】
【也巩固了他作为新天子的权威。】
【平定朱高煦之乱后,各地的藩王们纷纷向朱瞻基交出兵权,皇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而朱高煦与其诸子也在宣德元年被相继处死。】
……
{我大明第一扫堂腿呢?我大明烤乳猪呢?}
{正史只记载了朱高煦等人被处死,怎么死的没说。}
{而扫堂腿这事是记载于《国朝献徵录》}
{里面说宣德四年,朱瞻基探望被废了爵位的朱高煦候,跋扈惯了的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然后仰天哈哈大笑。}
{朱瞻基怒不可遏,当场命护卫用一口重三百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罩住。}
{朱高煦力气大,顶缸而起。}
{朱瞻基遂下令在铜缸周围堆起木柴,点火烤炙,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就这本书成于万历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对明初的记载都非常扯淡。}
{什么明太祖强寡妇卖钩子,明成祖诛十族,基本都是这个时候出来的。}
{而就这本书,后人对它的评价也是“文颇泛滥,不可皆据。”}
{但《明太宗实录》里,朱棣给皇太孙朱瞻基日后除掉汉王的口谕:“吾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将来何有于尔父子?尔但毋忘吾言,有危宗社者,当为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
{但具体是真是假,也只能跟朱高煦的烤乳猪一样,见仁见智了。}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看着天幕里一句句话,低眉思索着。
到也不是思索这些史料说辞。
这些东西不过是莞尔一笑罢了。
他想的是为什么这些说辞都是万历时期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