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地上草画简图。
“朱元璋的出路只有抵抗。”
“而抵抗的战略也有两种。”
“一种是两线同时作战,东西兼顾,但兵力一分,必败无疑。”
“一种是迅速集中全力,看准敌人弱点,做致命的一击。”
“然后再回师来对付另一线。”
正认真的对天幕怒目而视的刘禅,脸上出现一丝迷茫。
“相父,这不还是两线作战吗?”
诸葛亮点点头,抿了口茶水。
“但是有个先后缓急。”
“其实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争取主动上。”
“第一种打法很现成,等着就是了,不过很吃亏。”
“第二种打法当然好,可是第一,先打谁?”
“第二,如何抓住有利机会来打?”
“第三才是如何打。”
“一句话,争取主动。”
……
大明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哈!”
朱元璋抹了抹嘴。
“什么乱七八糟的。”
“他哪有诸葛武侯那两下子。”
马皇后接过茶壶,追问道:
“兄弟们怎么说。”
朱元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那还说啥。”
“咱老朱出马,一个顶一百个。”
“咱说明白了,未来的事是未来的,不是现在的。”
“哪怕是未来谋反了,咱现在也不追究!”
“大气吧!”
马皇后认真的看着他:
“真的?”
朱元璋收敛了笑容。
“咱是这么说的。”
“他们也是这么听的。”
“但具体的……”
“还要看看他们做了什么。”
……
【陈友谅的进军路线很明白,军力分配也很清楚。】
【朱元璋一面调胡大海进取信州,捣陈友谅的后路】
【一面按陈友谅的进军路线,设下埋伏。】
【他连夜把江东木桥改成石桥,一切准备停当,只等对方自投罗网。】
……
天幕上
朱元璋在应天西北处的卢龙山山顶,眺望四方战线。
康茂才带领着一部分水军一部精锐埋伏在江东桥。
常遇春带三万人在卢龙山东侧的石灰山静候。
徐达领着骑兵等在应天的南城外面的雨花台,作为奇军。
胡大海则领水军主力在长江下游的信州外,准备伏击撤退的陈友谅水军。
他又看向正在行驶向江东桥的高大楼船。
一顶红旗在船上招摇。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挥了挥手。
一顶黄旗在身后展开。
那一边。
“老康!老康!”
陈友谅看见那座大石桥顿感不对,连声呼喊暗号。
但等来的不是内应。
而是漫山遍野的黄旗招展,伏兵团围。
……
【公元1360年六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方知受骗中计。】
【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
【这一仗把陈友谅的主力全部歼灭,杀死淹死不计其数。】
【俘虏军队约二万人,并获其“巨舰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者百余艘,及战舸数百”】
【朱元璋乘胜收复太平,下安庆,取信州、袁州】
【七月,陈友谅又派军攻下了安庆。】
【朱元璋溯江西伐,一鼓攻下安庆、江州】
【陈友谅逃到武昌】
【而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都成为了朱元璋的版图。】
【一个扩大,一个缩小,几年来的局面,完全扭转了过来】
【朱元璋的兵力已经可以和陈友谅一决雌雄了。】
【公元1361年正月,小明王正式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第480章 朱元璋:你才骑墙呢!咱那叫远交近攻!
{作者看史料看晕了吧,其实这个时候的他才是吴国公。}
{朱元璋不是早被自己的诸将群推为吴国公了吗?}
{那是填改的,因为明朝做官的不敢提起朱元璋有过一段“北面事人”的历史。}
{朱元璋在龙凤四年打下婺州时,设了一个中书分省还在衙门口前插了两面黄色大旗}
{旗上写的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在衙门的两旁,又另写了一副对联:“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这是臣事韩宋的根据。}
{这一段史料是出自于《皇明纪事录》,是元末明初时期由俞本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而俞本曾是朱元璋的帐前黄旗先锋。}
{但此类的其他史料,差不多被后来官方人物毁灭干净了}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嫌弃到极点了。
“承认事宋有什么好处?”
“就那么大点的地方。”
“连西域都没收回来。”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很不理解。
这有什么可避讳的?
“你还能杀……”
李渊沉思。
能避讳到删史书,他只能想到一件事。
崔杼弑其君啊。
……
大宋。
赵匡胤明白并且理解。
要是有可能,他也想删了自己“北面事人”的历史。
但实在是纠缠太深只能作罢。
“但大宋有这么让人嫌弃吗……”
宁愿改史书都不愿承认曾经事宋?
……
天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