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512节

  【攻打夏州定难军李彝超失利,致使夏州洞悉中原虚弱的本质,开始逐渐做大,最后世袭为西夏国。】

  ……

  后唐明宗时期

  一身粗布麻衣,头顶挽着一根木簪。

  发须皆白的李嗣源扶膝叹气。

  平夏州是自己过于急躁了,没有查明地利。

  夏州城墙被赫连勃勃修筑的如铁石一般,任凭斫凿,都不能破毁。

  城垣地基还极为坚固,根本挖不动。

  党项人的四万多骑兵又在四野流动,飘忽而来,飘忽而去,专以劫掠为目的。

  而官军的人嚼马喂,全靠关中输运。

  但从关中到夏州,山路艰险狭隘,运输一斗米要费钱数贯。

  但关中早已困竭,无力供应

  药彦稠的五万大军围困夏州三个月,粮草耗费无数。

  旷日持久随时都会面临粮草不继的危局。

  但李仁福暗中与契丹勾结,如果李仁福与契丹联合一气,就会对西北边境造成无法测度的危害。

  河西之地如果落入契丹之手,就会危及关中。

  关中落入契丹之手,就会危及中原……

  “时不我待啊……”

  ……

  【公元933年,年老的李嗣源突然中风,月余未见群臣。】

  【同年十一月,李嗣源病情加剧,次子李从荣入宫探望,问得哭喊声以为李嗣源已经病逝。】

  【随即回府率千余牙兵,列阵于天津桥胁迫群臣拥戴自己。】

  【此时苏醒的李嗣源命令将军孟汉琼率领禁军讨伐李从荣,李从荣被擒杀。】

  【而李嗣源听到儿子被诛杀的消息后,悲骇之中病情加剧。】

  【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第三子宋王李从厚。】

  【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

  ……

  大汉。

  刘邦看着天幕逐渐进入下一个人像,不由叹息一声:

  “虽说只是个藩镇国,还是个异族皇帝。”

  “但纯厚仁慈,宽仁爱人。”

  “假借唐名,可也保留了几分大唐颜面,如此皇帝也不给些评绩未免有些不体人情了。”

  吕雉端坐一旁,淡淡道:

  “就多嘴。”

  刘邦挠了挠眉梢,晒然一笑道:

  “发发牢骚罢了,毕竟是个好皇帝。”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略带几分惋惜:

  “即位之时已经六旬,但生民实赖以休息。”

  “天不假年……何其可悲。”

  “若能多些时日,也许能稳定天下吧。”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内无声色,外无游畋。”

  “不任宦者,废内藏库。”

  “赏廉吏,治赃蠹。”

  “贤主也。”

  刘庄看着刘秀,目露疑惑。

  “阿父……你这是……”

  刘秀背负双手淡淡道:

  “给他、给天下,寻一线生机。”

  ……

  大唐。

  李世民于龙座上端正身形,朗声道:

  “戒游观、安社稷,无声色、肃宫庭。”

  “五谷丰登,寡过修身。”

  “束兵息马,人无争夺。”

  “虽非文景之治,亦平安之世也。”

  “嗣源虽胡人,然以国泰民安留意天下!”

  “诸卿,其可为中原天子乎?”

  “可为李唐后世贤主哉?!”

  众臣肃穆正颜,躬身行礼道:

  “然也!可为大唐贤主也!”

  ……

  天幕上。

  原本浮现出的人影缓缓隐藏下去,李嗣源的身形再次出现。

  ……

  【唐明宗李嗣源】

  【军事成绩: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出力颇多,然对夏州军事的错估,导致用兵失误,遗祸甚深。

  评价C级,得两分】

  【制度建设:限制节度使与刺史奏请判官的权力,命令县、镇拒绝藩镇的增税要求。

  下令节度使若除移,其任命的僚属要随其移镇,而不是留任旧职。

  下令不再任命监军,不再以宦官掌握内诸司。

  明令禁止朝廷官员干预地方行政,向地方举荐人员。如有发现,一律罢官严惩,不仅干预者要贬官,被举荐人也要流配。】

  【允许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并且对各类官员的举荐人数作出规定,作为考核标准。

  为确保举措人才的质量,推行举荐者与被荐举者的表现、业绩挂钩的连坐制度,形成一股举荐人才的热潮。

  每年对内外文武臣僚都要进行考核,选优罚劣。】

  【党项等蕃族常常以献马为名,把劣马送到京城,朝廷都按照原价给钱,还提供吃住,进行赏赐,花费很大。

  李嗣源要求在边疆设置马匹买卖场所,不许蕃族再到京城献马,为朝廷节约开支。】

  【禁止中外之臣贡献鹰犬奇玩,并大大限制了节度使供奉的频率,明确禁止节度使以供奉为名科敛百姓。

  取消酒曲专卖,改为听民自造、计亩增加秋税的形式。】

  【罢亩税曲钱(亩税曲钱,唐代宗时以国用急需为理由,不等秋粮成熟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按青苗地每亩税钱十五,又征地头钱每亩二十,总一亩税三十五,通称青苗税。)】

  【因官府经营的农具质次价高,百姓不愿购买,故开铁禁,允许百姓自铸农具,并按亩输农器钱一文五分。

  加上之前对酒曲专卖的解禁,地租的增加弥补了财政的亏空。

  评价A+,得四点五分】

  ……

  后唐庄宗时期

  李存勖坐在椅子上,手里抛弄着面具。

  台上的伶人拖着唱腔,台下的李嗣源一言不发。

  “朕其实不明白……”

  李存勖另一只手托腮,目光幽深。

  “不明白为什么天幕会给你评绩。”

  “朕戎马一生,虽未一统天下,但秦汉之地也尽收于手。”

  李存勖托腮的手缓缓伸出,慢慢收拢成拳。

  “天下尽在朕一掌之内,朕凭什么不得功绩?”

  单膝跪地的李嗣源抬头看向李存勖,对方面色平静,眼底却含着一股疯狂之色。

  “陛下,臣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道理。”

  “但观太宗之行便知王者有无形之宝,此宝名为仁义。”

  “陛下可记得天幕里的那句唐之光武。”

  “可除了收复天下外,陛下哪点像汉光武呢?”

  李存勖收回手掌,垂下目光。

  李嗣源慢慢低下头,平静道:

  “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太宗皇帝早已指出明路。”

  “是陛下要倒行逆施啊。”

  李存勖看向手中的面具,一翻掌扣在脸上。

  身体一跃而起,纵上戏台。

首节上一节512/10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