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慢慢低下头。
“太宗,我知错了。”
李世民看着双眼乌黑、鼻血直流、浑身脚印的李隆基冷笑几声。
“不用在这摆出个谨小慎微的模样。”
“你玩的都是朕玩剩下的!”
随即看了眼天幕,咬了咬牙沉声道:
“那些像颜杲卿、张巡一辈的人,国家太平时被摒弃在远方,屈居为下等小官。”
“天下大乱时就把他委弃在孤城!”
“任随他们齑粉于寇手!”
“为何为善者皆不幸而为恶者却之以幸!”
“为何对待忠义之薄而保奸邪之厚!”
“这些你想过没有?!”
李隆基叩着首一言不发。
“你记住!”
李世民缓缓起身,踱步走到不敢抬头的李隆基面前沉声道:
“朕留你一命,是为了大唐。”
“做的好,是你应该的!你没资格贪图享乐!”
“做不好,那朕会再选个能做好的!”
李隆基心里咯噔一声。
太宗皇帝这话是何意?
难道他能来的地方……不止于此?!
“别忘了……”
李世民越过李隆基向外走去,身影化作片片金羽渐渐消散。
“朕可活的比你长……”
李隆基保持叩首姿势一动不动。
一旁的高力士连忙走来扶起皇帝。
“陛下!陛下!太宗皇帝回去了。”
李隆基抬头环顾四周,看不到李世民,才缓缓起身。
“莫要固态萌发啊!”
金色猛的一现!
两人结结实实的跪倒在地。
片刻后,两人抬头看了看,再次慢慢起身。
李隆基被高力士搀扶到龙座上,随后咬牙切齿道:
“高将军……”
“等李巨等人到了,直接领过来!”
“还有……给朕准备一根木棒。”
“要胳膊粗的!”
李隆基揉着膝盖,一字一句道:
“朕要亲自动手!”
……
大宋。
兄弟二人坐在殿前的台阶上,默默无语。
“何等讽刺,睢阳只破了三天就被收复。”
赵匡胤首先打破僵局。
“张巡和南霁云等人只知道打仗,却不知道政治的复杂性。”
“身为河南节度使的贺兰进明不仅要考虑战场因素,还要考虑官场争斗,内斗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要比外部的打击还可怕。”
“贺兰进明与唐朝宰相房是一对对头,作为关东的主将之一,贺兰进明本该受到重用,但作为宰相的房曾经利用职权,只给他不重要的位置。”
“那贺兰进明也并不是软弱之人,他乘见到肃宗的机会告了房一状,导致房逐渐被边缘化,丢了宰相。”
“作为反击,房在皇帝任命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之后又请皇帝给他任命了一个不服从调派的副手许叔冀担任都知兵马使。”
“这两人在朝廷的加衔都是御史大夫,相当于是平级,而许叔冀进驻谯郡,名义上是帮助贺兰进明事实上既不听调遣,又起到了监视作用。”
“贺兰进明既需要注意敌人的动向,还要担心旁边的许叔冀。”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根本不敢分兵去救援睢阳。”
“援救睢阳的机会就这样在唐朝诸位大将的互相防范中流失了。”
赵匡义把手放在屁股下,台阶还是挺凉的。
“自春秋战国以降,舍生取义慷慨赴难的英雄何其之多,要靠吃人爱国的也就张巡一例。”
“从功利角度看,已经坚守一年了,周围唐军云集却只是内斗不救。”
“张巡九月开始吃人也就多撑了一个月不到,于大局并没有太大帮助。”
“不管怎么说,吃人突破了做人的底线,甚至比安史叛军还残忍!”
“如果一个国家需要靠吃人来捍卫,那亡国也是理所应当的!”
赵匡胤瞥了一眼神色不动的赵匡义,指了指他无奈道:
“书生之见,九月时长安才被收复。”
“若无睢阳在前顶着,别说收复长安了。”
“肃宗等人能不能跑回蜀地都两说呢!”
……
大明崇祯时期
宣政殿内文武群集。
崇祯例行哭穷一阵,群臣陪同一阵。
随后看着天幕感慨道:
“张巡舍生殉国,拼死血战以保障江、淮地区的安全。”
“忠烈功绩还在颜杲卿之上。”
“叛贼讨平后,肃宗商议对他的褒奖,议论者因他曾在守城期间吃人而想要降低对他的褒赏。”
“国法崇尚节行、酬答功劳,自有常制,想要降低对张巡的封赏的意见是不对的,议论之人未免过于严苛了。”
此话一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跨步而出,开口道:
“陛下此言差矣,张巡守城有功忠心可鉴,但吃人之行,仍为不仁。”
“坚守孤城,外援断绝,粮食耗尽而陷入饥馁。”
“君子于此,唯有一死而了却自己的抱负!”
“臣之于君,子之于父,所竭力而致之事,无非一死!”
“过此者,愆尤之甚,戕害仁义而已。”
“无论城之存亡,无论身之生死。”
“必不可者,唯人相食也!”
“张巡者,唐室所可褒,君子不忍言也!”
一顿正气凛然大义不失的话语拔高了翰林院学士的形象。
崇祯敬佩的看着一脸正字的钱谦益,夸赞道:
“一死抱君王!钱卿真乃忠臣也!”
“大明有钱卿这等义臣,乱贼可平!”
……
斥巨资买了一套肯德基儿童套餐,补偿一下逝去的童年。
吃完就一个想法。
小孩钱真好挣!
第282章 不太一样的香积寺之战
天幕上。
洛阳城内。
一队队纵马狂奔的胡骑欢悦着。
长刀划过惊愕的头颅。
赤身的妇人横尸街头。
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挂在马背上。
鲜血缓缓流淌,汇聚成流。
说着长街流倒城门外,流到身披重甲,垂着头颅的唐军脚下。
画面一转。
长安太极殿
身穿常服的李亨面带微笑的看着殿下的胡人。
两侧的文武百官也一脸如常。
宦官尖锐刺耳的声音回荡在大殿内。
“封回纥叶护为司空、忠义王。”
“结兄弟之盟,岁奉绢二万匹绢!”
……
大汉武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