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160节

  “上可倾覆寇敌,匡扶汉室。”

  “中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

  “下可固守要地,为持久之计。”

  “此乃天赐良机,万不可失!”

  ……

  【公元218年二月,在法正的进言下,刘备留诸葛亮主持益州的一切军政大事,自己亲率大军进兵汉中,同时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将领进驻下辨,负责阻击曹操的援军。】

  【曹操命曹洪、曹休率部进攻武都,驰援汉中。】

  【公元218年三月,曹洪、曹休进抵武都。张飞闻讯,留吴兰守城,然后率部进驻固山,并故意放出消息,声称要截断曹军后路。】

  【但被曹休识破。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蜀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袭击吴兰,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于是退走。】

  【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绕过阳平关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但被徐晃击败,死伤甚多。】

  ……

  大汉,

  “还是人手不够啊。”

  刘邦看着天幕上屡屡败退的刘备摇了摇头。

  “朕能率十万之兵,这刘备怕是撑死三万。”

  “军事上是真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干啊。”

  “偏偏手上大将还不多。”

  “难啊。”

  吕雉却突然开口道:

  “那诸葛亮的确是如萧何一般的人物。”

  刘邦赞同的点点头。

  “是啊,这前线一开战,那后方钱粮的开销如同泄洪一般。”

  “正是因为有诸葛亮在后面保障后勤,刘备才能放心作战啊。”

  ……

  【七月,刘备亲自率军停留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相拒。因兵将死伤过多,不得不给诸葛亮发去急信,命他赶紧往前线增派军队。】

  【同月,曹操在许都治兵,准备救援汉中。】

  【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停止不动】

  ……

  天幕上,大汉地势图出现在天上。

  就见北方代郡的乌桓再次反叛南下,

  而一道写着『曹彰』二字的红色箭头从邺城抵达代郡。

  西边的『刘备』正在阳平关跟『夏侯渊』『张』相互拼杀着。

  南边『关羽』则是一直盯着邺城,南阳郡的叛军也开始北上。

  而『曹操』就停在距离这三家之地最近的地方。

  长安。

  突然,西方的『夏侯渊』瞬间黑名了。

  『曹操』开始赶往汉中!

  ……

  【公元219年二月,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

  【刘备趁夜火烧夏侯渊军队的外围鹿角。】

  【夏侯渊派张守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围鹿角。】

  【随后刘备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张亲身搏战,一时难以攻克。】

  【夏侯渊分兵去救援张,刘备则趁机派黄忠攻打南围鹿角。】

  【此时的南围鹿角,夏侯渊正在率领四百曹军修复鹿角,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一战就将夏侯渊斩杀在南围鹿角。】

  【黄忠又趁机攻向十五里之外的夏侯渊军营,夏侯渊军队因为丧失了主帅而迅速溃败。】

  【三月,曹操的大军从斜谷进入汉中,驻扎阳平关。】

  ……

  汉末献帝时期

  曹操看着天幕里身先士卒抢修鹿角从而身死的夏侯渊,叹了口气。

  “孤早就跟他说过,身为将领,应当要有胆怯的时候,不可一味依仗自己的勇猛。”

  “固然,将军要以勇猛为本,但同时必须要有智谋。若只有勇猛,不过是一介匹夫罢了。”

  “明明只要坚守阳平关消耗即可,偏偏心浮气躁,出关迎敌。”

  “筑起营寨,与刘备对峙,从而给了可乘之机。”

  “这也就罢了。”

  “你自己去修什么鹿角呢?那么多兵将能去,为什么偏偏你要自己去呢!”

  “唉……妙才啊…”

  ……

  【刘备见曹操已至,踌躇满志道:“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随即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固守不战,与曹操对峙。】

  【曹操运送几千万囊军粮到北山下,黄忠得知后与赵云商议偷袭北山,赵云同意后,派兵让黄忠前去劫取粮草。】

  【为了谨慎起见,赵云与黄忠约定时间后,黄忠便去劫粮。】

  【黄忠逾期未归,赵云率领几十轻骑前往接应,正与曹军相遇,曹军紧追不舍,直到赵云营前。】

  【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设有伏兵,引军退走,赵云趁机反击,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死伤极多。】

  【五月,曹操撤离,从汉中回师长安。】

  ……

  {汉水之战,曹刘争夺汉中的关键战役!}

  {赵子龙不亏是儒将,几十骑突遇大军,不是先逃跑,而是先出击!来回冲阵打乱曹军阵营形后才撤回营地。}

  {在营地兵力不多的情况下,把营门打开,然后偃旗息鼓,让大伙各回营房,制造出了一个空营的假象。}

  {让曹操以为对方是示敌以弱、诱敌深入,最后想在营中打埋伏。}

  {最神的是,当曹军调头后,赵云直接率军冲了出来!直接在汉水边上将曹军杀的大败!}

  {这又何尝不算是一种空城计呢?}

  {赵云擅长带领小规模重装骑兵进行战斗,例如界桥救援战、长坂坡救援战、汉水破敌战等。}

  {破袭战、偷袭战、救援战是他擅长的事情。}

  {汉代那会儿重装骑兵是稀罕货,通常在主君身边做护卫要职,以及战斗发生后做为胜负手出战,这也是有人认为赵云是保镖的一个原因。}

  ……

  天幕上,

  沔阳,

  一处祭坛上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册封仪式。

  一身绛袍,头戴赤色长冠,鬓发斑白的刘备端坐于华盖之下。

  面前跪着一群谋臣武将俯地三叩首。

  ……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沔阳设立祭祀坛场,陈列军众,称汉中王。】

  总算写到汉中了,三国这篇吸取教训,不能按照纪传体这么写,人物在一个时间内交叉接触,重复记录,然后就变得繁琐。

  还得像一开始那样用编年体的方式写。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

  就是这三国时期的帝王怎么评判功绩?

  说实话,一开始真没打算写三国,评分方式和维度都是用大一统的维度来评分的。

  是,三国时期挺厉害,但都没一统天下。

  这军事肯定不高,不高就有人不乐意。

  但不乐意他也是没一统天下啊!

  除了后世影响那一维度,其余几栏要按照大一统的评分方式评分,那三国里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分都不高。

  所以我在想,要不就不评分了。

  但不评分写这么久的三国不成耍人玩,骗钱了?

  但我又的确想不出一个客观的标准。

  头疼!

  各位!给点招参考参考啊!

第104章 羽,威震华夏!

  大汉武帝时期

  长乐宫内,

  “好!”

  刘彻抚掌大笑着:

  “汉中王!好一个汉中王!”

  “高祖得汉中,而揽天下!”

  “今刘备得汉中,也将欲揽天下!”

  “汉室可兴!汉室可兴!”

  一旁的卫子夫看着高兴的刘彻,笑言道:

  “陛下,刘备欲得天下,要面对的可不仅是曹操,还有江东孙吴呢。”

  刘彻伸手将案几上的酒壶拿起,也不用酒爵,直接仰头喝了一口,大笑道:

首节上一节160/3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