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1048节

  暴怒的帝王杀气腾腾,除了那如磐石不动的皇后。

  其余侍人俱都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好了。”

  轻柔的二字一出,众侍人心上的大石瞬间落地。

  马皇后握住朱元璋的手臂,一边拍着他的背,一边轻声道:

  “天子死社稷。”

  朱元璋气笑了。

  “天子死社稷……好一个天子死社稷。”

  “吸百姓的血,把国家搞得生灵涂炭!”

  “话说的冠冕堂皇,自己连性命都保全不了!”

  “他死社稷?他凭什么死社稷!”

  “天启留下的大明虽不是什么中兴之世,但也决然不会是日薄西山!”

  “他都干了什么!”

  “他死社稷!他凭什么!凭什么!他不能死!”

  朱元璋剑指着天幕,须发横张,大声怒喝着:

  “你给老子活着!活着!”

  “你给咱治好大明!治好大明!”

  ……

第674章 大明亡于1644年

  【人是非常复杂的,崇祯坚决反对南迁,又极度渴望南迁。】

  【他一面说“国君死社稷”,一面派给事中左懋第前往南京,查看沿江舟师兵马状况,想知道自己一旦跑到南京,南京城能不能守卫得住。】

  【又密旨令天津巡抚冯元准备三百艘漕船在直沽口待命,准备走海路。】

  【冯元不断敦促崇祯皇帝立即南迁,认为北京不可能守住。】

  【他愿率劲旅五千驰赴通州,恭候圣驾,由海道到南京,并派其子冯恺章进京敦请。】

  【此时已是三月初七,李自成马上就兵围北京了。】

  【但继任内阁首辅魏藻德也坚决反对南迁。】

  【崇祯让魏藻德表态要不要南迁,他始终一言不发。】

  【坚决不当替罪羊,始终不表态。】

  【事情一直磨到三月初三。】

  【光时亨“肃宗灵武登位”的言辞一出,没人再敢说南迁二字。】

  【崇祯问大臣们怎么守卫北京,诸臣又一片沉默。】

  ……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他是恨透了这帮大臣啊。}

  {他觉得自己不是亡国之君,做得很好,自己光明磊落,能力超群,责任心强,是臣子们不好好干,所以才导致国家灭亡。}

  {殊不知,那些臣子也恨死了他,你自己和战不定、争功诿过,却对臣下极为凉薄,臣下才不管你死活呢。毕竟皇帝死了,换个就是,反正不管谁当天子都得用他们,何必抱着朱明不放?}

  {明末一批最忠勇、最能干的大臣、统帅、将领,被他一批批地逼向辽东战场,不是战死就是被杀。}

  {罪己诏下的比尿频都多,但一到事头上就把责任全部推卸给下属,没一点儿担当。}

  {你是努力了,是勤政了,一天处理朝政的时间跟朱元璋不相上下,还很节俭,但你不会用人啊。}

  {……崇祯帝,不懂人心。}

  ……

  大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红着眼眶,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也许,自己从一开始就不适合做皇帝。

  自己不是什么力挽狂澜之主。

  自己只是个与刘后主一样普通的凡人……

  不……自己甚至还不如刘后主……

  刘后主一心一意的信任着诸葛武侯,后期也不对他人指手画脚。

  他的失败是非战之罪。

  而自己的未来呢……

  朱由检付之苦笑,郁郁长叹一声。

  孙传庭、卢象升……

  自己的做法伤透人心。

  ……

  【三月初六,崇祯命吴三桂放弃宁远,入关勤王。同时命令唐通、刘泽清勤王。】

  【刘泽清拒绝执行命令,在到达临清大肆抢劫后南逃。】

  【吴三桂接到命令后,放弃了宁远关外的国土,率兵入关,还把包括后勤、给养以及整个辽西走廊的老百姓全部迁来。】

  【三月十六日,五十万人到达山海关】

  【而早在二月十二日,崇祯就跟吴三桂的父亲前总兵吴襄,商谈过想将吴三桂的关宁军调到北京勤王。】

  【但一番谈话后,崇祯心都凉了。】

  【关宁军,名单上有八万,但其实具体到地方只有三万。】

  ……

  大汉宣帝时期

  “兵员也造假……”

  刘病已都不知道大明的名单还有什么事真的。

  黄册造假,兵员造假。

  到头来只有起义是真的。

  “考成法,考得了一时,考不了一世。”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庄冷哼一声。

  “辽东边将死的死贬的贬,伤透人心。”

  “最后还要指望辽东边境勤王。”

  “何苦来哉。”

  刘秀捻着胡须,老神在在道:

  “崇祯皇帝具备一定的聪明,可是他将聪明都运用在挑人家毛病上。”

  “别人说了什么话给了什么意见,他有足够的聪明可以听出、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别人做了什么事,他也有足够的聪明立即想到做得不够周到的部分。”

  “到处都能看见别人的错误,不断因别人的错误恼怒,不断运用他的绝对权威对人施以惩罚。”

  “如此,他必然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而他做的任何决定,从他的角度看去,必然得不到彻底、完整的执行。”

  “他看不到任何自己的责任,也绝对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逃避责任成了他心理机制中的第一选择。”

  “一定要将责任推出去,推到别人身上,他才活得下去。”

  “教育问题,当务之急。”

  “汉家皇帝,引以为戒。”

  ……

  【这三万实数中,也只有三千人有战斗力。】

  【这三千人就得用军饷百万。】

  【三月初九,崇祯帝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

  【他终于放下了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皇亲国戚亲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

  【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

  {三千人?百万!吃的完吗!}

  {这事人家吴襄已经跟崇祯直言不讳了,因为明军战力极差,给养匮乏,装备又差,训练不足,一切都很差。}

  {但总兵打仗时候要保命,就养了一批亲兵,给他们数十倍的薪水、最好的装备和给养。}

  {简直就是自己的兄弟手足,平时供给他们“细酒肥羊、纨罗绮”,吃好喝好穿好。}

  {所以真正能打的也只有这些少数由主将重金豢养的亲兵。}

  {而这三千人在关外辽西走廊都有价值数百金的土地、庄园,现在让他们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扔了入关,总要把他们安顿好,财产损失总要设法弥补,还有依附在他们土地、庄园的人口就更多了,也要安顿好,一百万两银子恐怕还不够。呢。}

  {三千家丁……的确是比一般总兵强得多,满桂战死时身边就一百家丁。但这和满清比就差太多了。}

  {也难怪当时在南方的葡萄牙人认为一万多精锐葡萄牙士兵就可以占领中国,假如不考虑九边的精兵,内地的守备部队确实不堪一击。}

  {关宁铁骑来不来,其实都很难有什么大改变,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为了保卫财产和家园,他们与清军作战时意志顽强,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士兵拥有关外的土地、房屋这类不动产,所以让他们抛弃关外财产入关勤王,代价极为高昂。}

  {问题也是如此,他们放弃了恒产入关,能不能还有那个心气也难说啊。}

  ……

  天幕上。

  一名宦官对着一名老者道:

  “国丈是皇后娘娘的爹,当今老泰山,与大明休戚与共,更应为表为率。”

  “万岁爷并不难为国丈,只需国丈拿出十万两。”

  老臣眼角嘴角一起下拉,摆出一副哭丧相:

首节上一节1048/10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