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扶不起?我阿斗匡扶汉室 第92节

  “一场大胜也能振奋我军士气,同时陇西、南安二郡陷落,军情必然会传到魏军耳中,说不定能牵着一部分兵力来此救援,从而缓解赵云将军那边的局势。”

  刘禅与诸葛亮对视一眼,顿时觉得姜维的建议非常可行。

  陇西、南安如今没有守军,打下来肯定轻而易举。

  虽然无法给魏军造成实质性伤害,但不可否认,拿下两个郡绝对是一场大胜,消息传出去之后,汉、魏两军都会受到影响。

  汉军必然士气振奋,魏军必然士气跌落,魏军将领肯定会心急。

  说到底,丢失二郡领土,这属于丧权辱国。

  消息传到洛阳后,曹丕肯定不会给他们好脸色。

  “阿斗真是抓了个好苗子啊。”诸葛亮大喜过望,称赞道:“假以时日,伯约必成大器!”

  “臣下过奖。”姜维连连谦虚。

  “既然是伯约提出的计策,不如由伯约挂帅,前去拿下两郡如何?”刘禅径直说道。

  刘禅延续一贯的用人方式,一个字:大胆。

  刘备不敢用马超,刘禅就敢用。

  眼下姜维刚投降,估计连一个时辰都没有,刘禅就敢用姜维做主将,委派一路大军给他统领,(王李的)不可谓不大胆。

  但刘禅绝不是瞎搞,如此大胆用人,都是根据历史经验。

  历史上,姜维都没见过刘备,但却为兴复汉室奋斗一生。

  甚至“后主刘禅”都投降了,姜维都还没放弃,写信给“后主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很一般,因为姜维先投降蜀汉,蜀汉灭亡后又投降曹魏。

  从行为上来讲,姜维好似反复横跳的小人。

  当初被蜀汉俘虏,既没有自杀为曹魏殉国;后来蜀汉灭国,姜维也没为蜀汉自杀殉国。

  那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并不知道姜维给刘禅写了密信,在蜀汉灭国之后,还在图谋复兴汉室。

  姜维给刘禅的这封密信,一直到姜维死后八十二年,才被东晋的桓温发现...

  正因为这封书信,姜维的风评才开始逐渐扭转,后世之人得以知晓姜维是一位真正的大汉忠良!

  一个连刘备都没见过的人,却在蜀汉已经灭国后,依旧“不死心”,还劝“刘禅”忍一忍,他正在想办法复国...

  如此人物,刘禅当然敢大胆任用,并且没有任何顾虑。

  不过刘禅没有顾虑,不代表其他人没有。

  听闻刘禅要任用姜维为将,领兵去拿下二郡,众人都是一惊。

  包括姜维自己都傻眼了,没想到刘禅竟然如此信任他。

  要知道,姜维现在可是光杆,老母亲还在魏国内。

  倘若他领着大军跑路...后果不堪设想!

  “殿下,末将愿为副将!”庞德连忙找补,意思自然是过去监督姜维。

  “不必!”刘禅大手一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利!”

  “孤未负伯约,伯约定然不会负孤!”刘禅掷地有声。

  “殿下!”姜维以头抢地,大礼参拜,声嘶力竭吼道:

  “今生今世,姜维生死不负殿下大恩!!!”.

第【99】章 赵子龙大破魏军,曹子丹落荒而逃

  关中。

  渭水之上,一张张木筏顺流而下,上边趴着密密麻麻的汉军。

  饿了就啃一口怀中的干粮,渴了伸手掬一把喝水。

  赵云盘膝坐在一张木筏中间,前边是黄权,后边是邓芝。

  也不用划船,顺着渭水往下漂流即可。

  “上将军,咱们应该快到长安了。”黄权突然开口。

  正在闭目养神的赵云睁开双眼,顺着黄权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高大巍峨的城池,逐渐在视线中变大。

  哪怕离得还远,依旧能感受到那种巍峨,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便是大汉旧都长安,一座见证大汉四百年~兴衰的都城。

  “不知城中有多少守军,若能一鼓作气冲进去就好了。”黄权-不禁感慨。

  长安肯定不缺粮草物资,三万汉军进入其中,哪怕十万魏军来围攻,凭借长安高大的城墙,估计短时间内都无法破城。

  “看运气吧。”赵云喃喃说道。

  随着渭水静静流淌,三万汉军距离长安越来越近,已经能够看到城头上值守的士卒。

  “当当当...”

  没等赵云率领汉军上岸,长安城头便响起警钟之声。

  没办法,对方也不是瞎子。

  三万汉军漂流在渭水之上,眼下又不是晚上,目标太过显眼,对方想看不见都很难。

  曹真虽然把正规军都带走,但不意味着长安是一座空城,城内肯定还有人驻守。

  哪怕只是没上过战场的民兵,起码看到汉军后,也知道立即把城门关闭。

  “可惜。”赵云微微摇头。

  城门一旦关闭,纵有三万正规军,想要破城也做不到。

  因为想破城,手里必须有云梯才行。

  木筏上肯定无法携带云梯这种攻城器械,只能临时打造云梯。

  但

  “踏踏踏踏...”

  隐隐约约的马蹄声从身后传来,郝昭带着有限的骑兵正在玩命追赶。

  正常而言,骑兵从陈仓赶到长安,速度不至于这么快。

  但眼下不是正常时刻,担心长安陷落,郝昭完全不在乎战马的死活,一夜一天根本就停过,玩命在身后狂追。

  渭水的流速不算太快,汉军漂流的速度有限,赵云也无法甩开郝昭。

  “上将军,入长安是没机会了,身后还有一支骑兵,一旦被他们追上来...”邓芝忧心忡忡。

  骑兵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平原上,骑兵想要对付步卒不要太简单,有的是办法骚扰、迟滞步卒。

  “无妨,传令登陆南岸。”赵云沉着下令,“上岸后,立即拆除渭桥。”

  骑兵在渭水北岸,汉军在渭水河面,长安在渭水南岸。

  汉军只需靠着南岸登陆,上岸立即拆除渭桥,北岸的骑兵就无法过来。

  人自然可以泅渡,甩开膀子游过渭水,但战马就别想了,只能留在渭水北岸。

  而三千骑兵失去战马,就算游到南岸也是送死。

  失去战马的机动性,三千魏军对战三万汉军,一炷香的时间就会死干净。

  汉军的速度要比魏军骑兵快上一线,黄权登陆南岸后,立即领着一拨人,用最快的速度将渭桥破坏掉。

  三万汉军陆陆续续上岸,等到集结完毕后,三千魏军骑兵便出现在视线内。

  “该死的蜀军!”

  郝昭看到损毁的渭桥,不禁破口大骂,气急败坏。

  桥坏了,骑兵没办法过河。

  就算想修补桥梁,可汉军还在桥头蹲着,断然不会坐视魏军顺利修桥。

  “快!立即去通知郭淮将军,让他用最快的速度追上来。”郝昭对身边人下令。

  郭淮领着两万兵正在赶来,就在郝昭身后。

  这两万魏军到位,魏军勉强就有强渡渭水的本钱,不至于只能在北岸干看着。

  “上将军,咱们下一步怎么办?”邓芝询问道:“打造云梯强攻长安?”

  赵云闻言抬头看向长安城,高耸的城墙需要仰起脖子,才能看到顶端。

  城头上站着魏军士卒,赵云也无从判断,城内到底有多少守军。

  无法判断城内守军数量,自然无法推测出破城时间。

  一旦迁延日久...且不说魏军的援兵会赶到,汉军身上带的干粮就要不够吃了。

  默默看着长安思索良久,赵云终于回神儿,下令道:“漂流一夜一天,将士们都累了。”

  “长安城中的魏军,应当不敢出城袭击咱们,让将士们立即开始休息,恢复精力、体力。”

  “遵命。”黄权立即抱拳而去。

  邓芝抿了抿嘴唇,最终没有开口再说什么。

  赵云的安排没问题,眼下汉军确实最需要休息,其他想再多都没用。

  三万汉军就地休息,一夜一天没睡,大多数躺在地上就陷入沉睡。

  天空之上的太阳缓缓偏移,最终日落西山,天色彻底昏暗下来。

  时间静静流淌,不知不觉已经月上中天。

  北岸曹军骑兵、长安城以及南岸汉军,三方在此期间达成诡异的默契,谁都没有轻举妄动。

  “公衡,把将士们喊醒,记得动静要轻,莫要惊动北岸以及城内。”

  赵云压根没睡,或者说在下达休息的命令后,他就开始苦思冥想破局之策。

  “末将遵命。”黄权抱拳而去,临走前推了把熟睡的邓芝。

  睡梦中的邓芝猛然惊醒,短暂愣神之后,惊喜道:“上将军,您这是...”

  “走。”赵云不假思索道:“不能待在这里,攻破长安有些冒险,一旦短时间内无法破城,咱们就有断粮的危险,我不想冒这个风险。”

  性格使然,赵云最终没有发动赌博性的进攻,而是选择稳一手。

  “往哪走?”邓芝立即追问。

  “褒斜道。”

  邓芝闻言眼睛一亮,“上将军妙计也!”

  “张在陈仓,郭淮在赶来的路上,郝昭在北岸,眼下咱们与曹真都在南岸。”邓芝越说越兴奋,“我军三万,曹真两万,凭借上将军虎威,此战定然大获全胜。”

  “届时不仅可以重回褒斜道,说不定还能拿下曹真。”邓芝忍不住道:“此僚是魏国西线主帅,倘若能拿下此人...这一战大汉必胜!”

首节上一节92/1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