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扶不起?我阿斗匡扶汉室 第3节

  说话之人乃秦宓,子子敕,官居从事祭酒。

  “殿下。”秦宓对着刘禅拱手,道:“且由臣来说说定都成都的好处。”

  “秦祭酒但说无妨。”刘禅抬手示意。

  “蜀中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物资丰沛。”秦宓侃侃而谈,“以成都为核心,周边全都是平原,耕地面积广袤,农业极为发达。”

  “汉中大战持续两年,国内急需休养生息,以成都为核心,可以更好的养兵、养民。”

  “反观汉中,土地狭小,且有曹贼荼毒。”秦宓继续道:“殿下可知曹贼败走之后,不仅迁走汉中所有人口,更是将耕地、农田、庄稼全部破坏。”

  本着得不到就毁掉,曹操从汉中撤走后,把汉中人口都带走,还把土地全都糟蹋了。

  “两相比较,蜀中天府之国,汉中残垣断壁,是故成都优于南郑!”

  秦宓说完之后,对着刘禅欠身一礼,道:“下官得罪,殿下见谅。”

  “就事论事,秦祭酒无须如此。”刘禅微笑摇头,又道:“简而言之,以秦祭酒以农业为由,认为定都成都更好,对否?”

  “正是,殿下一针见血,下官佩服。”秦宓奉承一句。

  “阿斗,你可服气?”刘备出言笑问。

  “父王莫急。”刘禅答道:“今日儿臣要舌战群臣,且看诸位大臣还有没有人发言,最后儿臣再一一...驳斥!”

  “哈哈哈~”刘备失笑指着刘禅,打趣道:“这孺子好大的口气,竟如此小觑孤麾下的大臣,一会儿你们可得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世子知道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呐。”

  此言一出,大殿内响起一阵哄笑,气氛一团和气。

  “秦祭酒珠玉在前,末将这个粗鄙之人再来说一点吧。”魏延抱拳起身。

  “文长畅所欲言。”刘备颔首示意。

  魏延看向刘禅,开口道:“殿下定都南郑的观点,恕末将无法苟同,刚才秦祭酒从农业方面阐述,末将就从军事方面论证一二。”

  “相较于将都城放在汉中,显然位于后方的蜀中更加安全,更能确保都城不会受到兵锋威胁。”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都城就像每家每户的卧室,必须确保私密性与安全性。”

  “而汉中之地,众所周知,乃益州门户所在。”

  “将都城放在南郑,就好比把卧房安置在大门口,这无疑方便贼人进来光顾,怎么看也不合适。”

  “哈哈哈~”

  魏延说完之后,殿内又是一阵哄笑,这个比方虽然通俗,但确实易懂。

  汉中的北边就是关中,乃是曹操的地盘。

  将国都放在南郑,就相当于在国境线上,从安全方面来看确实欠妥。

  面对魏延的质疑,刘禅依旧不为所动,微笑反问道:“秦祭酒之于农业,魏将军之于军事,还有没有其他观点?”

  群臣不置可否,在他们看来有这两点已经够了,无需再多言。

  “愚兄倒是有些看法。”

  刘禅嘴角一扯,扭头看向开口之人。

  刘封。

  刘禅心中暗道,终于忍不住要落井下石了.

第【4】章 坚持己见,舌战群臣!

  “既是兄长之言,料想必有高论。”

  “高论不敢当。”刘封嘴上谦虚一句,“不过虚长阿斗几岁,多了一些经验之谈罢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阿斗,你毕竟尚且年幼,日后多听多看便是。”

  刘封凭借兄长的身份,上来就是对刘禅一通说教。

  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刘禅好,句句都是善意的劝谏,实则恶意满满。

  潜台词仿佛在说,刘禅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刘禅自然听出刘封言语中的内涵,但装作懵懂的样子,道:“还望兄长赐教。”

  “成都有商都的美名,往来商贾、络绎不绝、商贸繁荣。蜀中盛产丝绸,蜀锦更是天下闻名。”

  刘封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气,继续道:“反观南郑,甚至于整个汉中...实在不值一提。”

  继秦宓的农业论点、魏延的军事论点后,刘封又提出商业论点,听起来依旧非常有道理。

  “阿斗往后要多出门走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眼看看民间的情况,再来参议国家大事,切莫好高骛远。”刘封说罢又是一顿说教。

  刘禅也不辩驳,虚心道:“谨受教。”

  刘禅不顶嘴,刘封也不好继续逼逼赖赖,说完只能坐下。

  “还有吗?”怎料刘禅又笑问,“可还有哪位大臣发表意见?”

  “看来殿下信心十足呐。”法正笑呵呵起身,拱手行礼。

  “令君说笑了,晚辈想多听听诸位的意见罢了。”刘禅连忙还礼。

  “我就简单提一点。”法正开门见山问道:“人口。”

  “曹贼离开时将人口全部带走,如今汉中压根没百姓,倘若定都南郑,总不能京畿之地连人都没有吧?”

  法正说着对刘备拱手,“至于从蜀中强迁百姓来汉中,大王仁义著于天下,料想断然不会为之。”

  “万事万物皆以人为本,故不宜定都南郑。”法正说完随即坐下。

  这次不等刘禅开口,诸葛亮紧随其后发言。

  “孝直所言极是,并且还不止人口问题,后勤同样如此。”

  刘禅看向诸葛亮,后者继续道:“汉中之战持续两年,期间蜀中男兵女运,持续为前线提供粮草物资。”

  “眼下汉中没有产出,一切都依赖后方提供。”

  “可想而知,若真定都南郑,蜀中还需继续为汉中输送粮草。”

  “长此以往,必然会拖垮蜀中,致使民生凋敝。”

  打仗,可不是两拨人面对面,然后一顿冲杀就完事。

  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汉中之战从开始,截止现在已经持续两年。

  为了支持前线,蜀中男兵女运,整整给前线输血两年。

  倘若继续这么下去,蜀中底蕴再厚,也会被活活抽干,从而使得蜀中民生垮掉。

  “还有呢。”主位上的刘备开口,“孟达正在带兵进攻房陵,以图占领东三郡,战事虽然到了尾声,但尚未完全落幕。”

  “蜀中已经不堪重负,故而为父才想早些退回成都,减少前线开支,减轻蜀中负担。”

  “父王仁慈。”刘禅微微欠身。

  “定都南郑欠妥,阿斗可还要继续坚持?”刘备微笑道:“今日权当长个教训,下次谏言之前,要思前想后再开口。”

  见刘备开始教育儿子,群臣都露出善意笑容。

  毕竟世子才十三岁而已,有心为国考量,便已经是好事儿,谁也不会强求刘禅。

  “大王,殿下年幼,有心便是好事,不必过分苛求。”诸葛亮说道:“何况殿下能说出太祖旧事,足见用功读书,并未懈怠。”

  “嗯。”刘备抚须而笑,“是孔明教导的好,孤也可以安心了。”

  诸葛亮与刘禅乃师徒关系,这点是刘禅年幼时主动要求。

  千古金大腿,不抱白不抱。

  从群臣到刘备,先后阐述观点,说明成都与南郑的优劣,显然都没把刘禅的谏言放在心上,依旧认定成都才是第一选择。

  而刘禅为何中意南郑呢?自然也有一番原因。

  汉中之战已经结束,“大意失荆州”很快就会上演。

  刘禅自然不想历史重演,这就是定都南郑的目的所在。

  历史上,在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过程中,刘备方面没能给予任何实质性支援。

  是刘备不想救援吗?

  自然不是。

  究其原因,无非距离太远,成都离着荆州前线千里之遥。

  等到刘备得到消息时,已经为时已晚,万事皆休。

  但定都南郑,刘备留在汉中,距离方面就要近很多。

  届时荆州出现问题,就不会存在来不及救援的情况。

  尤其汉中有一条河流名为“沔水”,此乃汉水上游。

  走沔水过东三郡就能进入汉水,直达荆州的襄阳、樊城。

  简而言之,未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走这条水路就能直达前线进行支援。

  当然,前提是刘备留在汉中。

  想要让刘备留下来待在汉中,那就只能定都南郑,不然刘备肯定会离开。

  这也是为何群臣都看好成都,偏偏刘禅要对着干,建议定都南郑的原因。

  但刘禅不能以此为由,毕竟关羽还没开战呢,现在说出来也没人信。

  秦宓之于农业,魏延之于军事,刘封之于商业,法正之于人口,诸葛亮之于后勤

  刘禅只有将他们的论点,一一驳斥,并提出更令人信服的观点,最终才能左右刘备的意见。

  不过看众人的架势,他们貌似压根不想听刘禅的观点,刚才各抒己见,好像就是为了“教育”刘禅一顿。

  发表过观点之后,便没放在心上,眼下都已经开始各自饮宴。

  说到底,刘禅眼下才十三岁,众人都没把一介孺子之言放在心上,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轻视。

  “阿斗坐下吧。”刘备随即道:“来来来,接着奏乐接着舞!”

  “父王何故如此轻视储君?”刘禅佯怒道。

  “哈哈哈~”刘备大笑不已,对左右道:“这小子还生气了呢。”

  “大臣们都说完了,儿臣还没说呢。”刘禅郑重道。

  “非说不可?”刘备笑呵呵发问。

  “不吐不快!”

  “好!”刘备倒也宠着刘禅,拍手道:“都安静,且听世子高论!”.

第【5】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随着刘禅再度开口,将所有人的视线吸引而来,众人都在等着世子殿下的高论,且看刘禅如何将他们一一反驳。

首节上一节3/1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