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96节

  这一路上,许多跟在他身后的人有疑惑时,都会去询问梁山伯。

  如他们路过一处寺院,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认为是风动,一僧认为是幡动,其余的弟子看了,也都在议论不已。

  争论不休之下,众人只好前来询问梁山伯。

  时值梁山伯站立山巅,坐看云海,闻听此问,当即答道:“非风动,非帆动,唯心动尔。”

  众人闻之恍然。

  有士子正欲将其记录,却在此时,又听着梁山伯说道:“风吹幡动,是风动,是幡动,同是仁者心动。”

  然后。

  就在士子皆是面面相觑时,又听梁山伯做出第三答案:“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此为‘心既理’,诸生应知,需谨记在心.々。”

  众人皆点头应诺,随即将三答尽皆记录。

  然后他们便继续上路。

  只是。

  此刻,所有跟随在身后的士子,心情都陡然间兴奋了起来。

  他们隐隐约约间感知到了什么。

  只是还不能确定。

  但看向梁山伯的目光中,却带着难以言喻的崇敬。

  就如同朝圣一般,跟随着前行。

  ……

  站在山巅,感受着清凉的山风吹过。

  这些山风很是湍急,但当抵达到梁山伯的身边时,似乎就变得清缓了许多,无形之中将自己的速度缓慢。

  犹若清风拂面,又如徐风而来。

  令人倍觉舒爽惬意。

  算算时日,他从家里出来负笈远游,也已经是三年过去了。

  在这三年的时间内,梁山伯步履山河,将江东之地不少地方走一一走过。

  诸如扬州、荆州、徐州、交州等地。

  这些不同的风景,一路的沿途所见所闻,都让他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

  他自身的所学,在这远游之中,不断的融合,又不断的推陈出新,但却又在不断的否定。

  他在内心里告诉自己。

  行此一遭不过只是为了将王阳明的心学抛出来,简单的来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需要他将其提出来。

  提出来就可以了。

  但梁山伯却不愿。

  他固然是重蹈圣人覆辙,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能没有自己的解读?

  只是,每当他似乎掌握到了什么,却又感觉到似乎没有掌握。

  但就在他为此怅然若失之时,却又在某一刻,忽然有了一刹那开悟的感觉。

  像是远远望见,又稍纵即逝。

  想是从此有点不一样,却又没什么不一样,稀松平常却又未必寻常。

  这种感觉宁静而深邃,伴随着一众类似‘法喜’的高峰体验。如截断河流般,断断续续不成体统。

  这样的心绪起伏,让他感到有些痛苦。

  此刻的他,就如同王阳明圣人悟道前的情景我想成为圣人,我也知道自己想成为圣人,所以我在为成为圣人的道路上努力着。

  但……

  问题在于,什么才是圣人?

  朱子在《大学》的《格物补传》里言及: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阳明圣人当时的理解是全知且全能。

  任何领域全部精通,任何技能全部学会。

  所以他佛、道双通,诗文、书法、兵法、理学、骑射也都擅长。

  而今,梁山伯也是类似的这个状态。

  游历三年,签到三年。

  梁山伯的君子六艺,已然全部都推进到了最为顶尖的超凡入圣境界,其余的雅艺也基本上返璞归真,技近乎道。

  但他还是没有领悟。

  他虽然抛出是他人的心学,但不想仅仅只是将其掌握,他想要的是将其研究透彻,甚至以此明悟。

  打个比方,现在他对于心血,只是懂了。

  懂了自然就懂了,一通百通。

  可明悟却需要自己去悟,更像是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但悟道说来容易,真要明悟何其艰难?

  “难道真的只能在生死存亡,绝境之中才能悟道?”

  梁山伯心里这样想着。

  当初王阳明悟道之时,环境极其恶劣。

  当时的龙场,尚且是属于穷山恶水的境地,带来的奴仆吏员一个个都因为气候环境而死了。

  感同身受之下,再加上对于自己命运和未来的担忧。

  他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如何,也不知道这是否就是终点,更不知道会不会有锦衣卫来结束他的性命。

  每日都处于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也命不久矣。

  他想改变这个状况,于是心中便生出了一个念头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他想要成为圣人,于是便在这个时候想着,圣人若是遇到和他一样的境地,会怎么做呢?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每天晚上就睡在里面,日思夜想。

  然后终有一天晚上。

  风雨之夜,天空突然狂风呼啸,一道惊雷闪过,他突然大彻大悟,从石棺材中坐了起来,一阵长啸。

  这啸声照亮山河万朵,划过历史的长夜。

  他想通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为什么我要问圣人在这里会这么做呢?我就是圣人,应该问我自己,我该怎么做。

  由此证道成圣。

  也成为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而今,梁山伯也到了这个地步。

  他也遇到了这个关卡。

  只是他暂时没有突破,也没有明悟,因此梁山伯只能停下脚步。

  他在这座山上驻留了下来。

  每日都登上山顶,看着云海翻涌,看着日生日落。

  山腰处,那些跟随着他的士子就看着他,或是静坐,或是站立,不一而足。

  自从身后有人跟着他以来,有的人一直跟着,有的人则受不了这样的苦而离开。

  兜兜转转,人来人往。

  他没有细数到底有多少人,但想来应该有数百人。

  ……

  梁山伯停留在这里,已经有数个月。

  每日餐风饮露,条件困苦,甚至还会会经受风雨摧残。

  许多人受不了这样的苦,已经离开。

  仍旧留在下面的,只有上百人左右了。

  这日。

  梁山伯依旧和往常一样,登上了山顶,去观看日出。

  此时太阳还未曾出来,梁山伯便盘膝坐在往常经常坐的青石上,怔怔的看着远处的云海。

  山下,一些人已经苏醒,或是在洗漱,或是在准备吃食。

  他听到有人在交流,也听到有人在走动。

  “少爷,你跟着他每日在这里受苦,到底是为什么呢?”

  “还有啊,山上那个人好奇怪,一坐便是一整天,他到底在想什么呀?”

  一道憨厚的声音传来。

  “你这憨货,不懂就莫要多说……梁师是在悟道。”

  一道训斥的声音传来。

  “悟道?”

  那道憨厚的声音再度响起:“.¨什么是悟道呀?为什么要悟道呀?我不懂。”

  “你不懂就对了,你要是懂了,天下都是圣人了。”

  他口中的少爷毫不留情的说道。

  梁山伯听到了这番对话,不由莞尔一笑。

  然后再度看向东方天际。

  可看着看着,忽然却为之一愣。

  “悟道,悟道……道是何物,为何要悟?”

首节上一节96/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