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58节

  一般来说。

  写实作品容易被欣赏,属于普通人也看得懂的范畴。

  但写意作品,就比较难欣赏。

  因为抽象写意,故而更主要的是看整体的气势,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

  梁山伯的这幅画,单独拆开来看,山、水、树、飞鸟都很是生动有神,但融合在一起,便显得太过狭促。

  在国画上,不过只是中等之作罢了。

  梁山伯站在青石上,先是仔细观赏着兰花,随后又目光远眺,望着山下的风景。

  只见斜阳照耀,红色的光晕透过淡淡的薄雾,投射到大地上。

  让整个钱塘都沉浸在一股朦胧的氛围之中。

  朦胧……

  梁山伯心头忽然闪过一抹灵光。

  他提笔,稍作沉吟,随后直接便在画上落笔。

  伴随着他下笔。

  只见画纸之上,九曜山被几片云雾遮挡,形成起伏之状。

  而云海更是因为山的高低不同,形成上下之分,显得错落有致。

  随后又在山上的青松旁,简单几笔,描绘出山林道观的一角。

  而其后的道观主题,则是被云雾所遮掩,难以看真切。

  这一切画完,此时在看,便发现整体的神韵彻底的升华了起来

  九曜山、青石、古树、道观、翠竹、溪流、飞鸟、幽兰被彻底的融为一体,油然生出一股仿佛身临深山幽谷寻访隐士,可大山云雾笼罩,难以寻到道观所在的感觉。

  整体看去。

  大有一股‘山色有无中’的气度,令人望之沉醉。

  完成之后,梁山伯又在画的留白部分,填写了一句小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写完诗,再留下自己的姓名。

  这一副《云栖九曜山寻隐不遇幽兰图》便已经算是大功告成了。

  对于自己能完成这样的佳作,梁山伯很是满意。

  仔细欣赏一番,梁山伯便将其小心的收起来,准备收藏。

  看了看时间,发现日头已经快要落山。

  梁山伯便只能颇为遗憾的放弃这次的登顶计划,径直下山,等待下次前来登高。

  ……

  时间流逝。

  对于许多人而440言,几天的时间不过瞬息而至。

  而对于梁山伯而言,这几天他却过得十分充实。

  早晨晨起练剑,上午学习洛生咏,中午间隙习练书法,到了下午诵读玄学,到了晚上时一边练习书法,一边写着《洞见玄心》。

  偶尔也主动邀约祝英台,一起在明圣湖的周边踏青游玩。

  日子很是充实且紧凑。

  值得一提的是。

  自从进入九月以来,天气便骤然产生变化,夏天的烦闷彻底的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秋天的霜冷与肃杀。

  每当梁山伯晨起习练剑术之时,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落叶纷纷扬扬洒落下来。

  山间秋风阵阵,大风吹过时,远望玉皇、凤凰、九曜等山,便能看到山上的草木在一天天的逐渐枯黄。

  九月六日。

  梁山伯早起醒来,习练过剑术后,便和往常一般,寻找老师学习洛生咏。

  谁知这次孙绰却并未教授洛阳雅音,而是跟梁山伯讲述起九月九日,登高雅集的事情。

  草堂之中,孙绰和梁山伯这师徒二人,相对而坐。

  孙绰侃侃而谈,而梁山伯就安静倾听着。

  “登高雅集乃是士子此生的头等大事,哪怕是名门望族的士子也不敢怠慢。”

  “一般情况下,中正官会在乡间走访,探查乡野遗士,但时至今日,许多士子为了提前得到中正官的赏识,会在九月初九举办登高雅集。”

  “乡野之间一个县一个县的探查,太过劳神伤行,故而中正官对于这样的事情也是默许,甚至还亲自参与其中,选拔品德高尚,才学上乘之士。”

  “至于如何评定人才,人才的标准为何,以及是否决定将其擢之入品,普遍情况下,是士子根据中正官的题目赋诗、辩难。”

  “但这不是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中正官的赏识,必须要符合中正官的心意!”

  ……

  …….

第62章 中正官许询,登高前的谆谆期盼(第2更求订阅)

  “时人重妙赏,辩难、赋诗不过小道,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中正官赏识。”

  “如若你颇得中正官喜爱,哪怕仅仅只是一句话,一举止,都可以被选拔入品。”

  孙绰说到这里,又道:“当然,你也不用担心中正官会胡乱提拔。”

  “能担任州郡中正官者,或是州郡高官,或是名誉江东的清流,名望极重,故此绝不会轻易的损失自己的声誉。”

  “毕竟,中正官选出的士子若是品行不端,才学不显,一旦被查出,两者都要负同等的责任,这对于中正官的清誉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孙绰对梁山伯详细的讲述着定品上的相关缘由。

  定品之事,梁山伯此前虽有所了解,但终究知之不详。

  可听着孙绰一番讲述后,梁山伯这才算是恍然大悟,彻底明白过来。

  首先。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此制又称为九品官人法,此法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设置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

  大体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

  但也有朝廷三公中的大司徒选拔。

  此外,各郡又另设小中正官。

  这种小中正官一般由郡内高官或者州中大中正官推荐选举产生,但同样需要司徒任命。

  大、小中正分别产生后,由朝廷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

  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交吏部,吏部将依此进行选官,或者作为此后对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参考。

  然后。

  便是品评士子。

  中正官品评士人,主要看三个方向,分别是家世、行状、定品。

  家世便是家庭出身和背景,主要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

  行状便是士子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最后则是定品。

  原则上,定品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完全以家世门第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而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总正官定下的品级,也被称之为乡品,和士子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

  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也就是起步、起家官,往往为清流之官。

  如梁山伯的老师孙绰,袭封长乐侯,起家太学博士,短短时间,便成为一郡太守,如今只是赋闲在家。

  但无论是谁都看的出来,孙绰赋闲也只是暂时。

  要不了多久便又能被启用。

  届时,必将更进一步。

  这种清流之官升迁较快,且容易受时人尊重。

  而乡品低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鄙夷。

  中正观所评议的人物一般为三年调整一次。

  但中正对于自己所评议的人物,可以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自晋以来,为了提高中正官的权威和威望,朝廷一般是禁止被评的士子诉讼喊冤。但中正官如果定品违法,朝廷要追查其责任。

  脑海中想着这些,就听到孙绰继续说道:“扬州乃是我朝根基,故而扬州大中正一般由司徒担任,不过小中正的名选却已经下来了.々。”

  “今年的小中正司徒本属意我,但因你之故,为避嫌,所以我请辞不就。”

  “不过,我已经知道今年会稽、吴郡、豫章三郡的小中正乃是由许询担任,此人初身高阳许氏,颇有才藻,善于属文,好游山水,寄情自然,乃是有名的征士。”

  “许询为人刚正,终身不仕,但与我私交甚好,他知你是我徒,应该会对你另眼相看!”

  听着孙绰的话,梁山伯不由点了点头。

  他总算知道为何天下士子都希望拜入那些名传天下的名士门下。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名士饱读诗书,才学甚高,更因为这些名士们交友广泛。

  那些有名的士子们都与其有着联系,往往不是故旧便是门生。

  而若是拜入这样的老师门下,便等于是一只脚迈入名士圈层,另一只脚则是迈入了显贵行列。

首节上一节58/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