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287节

  室记官一五一十的全部记录下来,并且呈给梁山伯看。

  确保没有疏漏后,这才点点头,道:“回头连之前的折子一起递给中书阁,润色给拿来给我看。”

  “喏。”

  室记官点点头。

  下来一段时日,梁山伯则是又带着羽林军巡查辖境内的三地各郡,如此连续半月有余,才回来。

  巡视一圈,梁山伯对于各地都比较满意。

  此时尚且还是基业初建的时间,手下人都有着从龙的心思,故而办事都是用心,没有贪污克扣等事。

  说不上海晏河清,也算是一片祥和。

  而等到梁山伯回到洛阳后,中书阁也已经将梁山伯此前的口谕给润色完成,交给了梁山伯看。

  看完之后,梁山伯用了印玺,又批了红,下发公文,由中书阁的编修抄报公文,下发各地。

  自组建中书阁后,除了谢韶和于文远外,人员也在不断的扩充。

  毕竟这是魏公的内阁,只有谢韶和于文远两人,根本忙不过来。

  故而专门有扩充人手,征召有才学之士充入,担任编修或者书佐、撰等职。

  中书阁最高从四品,其下七品编修、八品书佐,九品文撰以及典吏等等,虽然出了谢韶和于文远外,其他职责的级别都比较低,但却属于位高权重。

  毕竟是内阁。

  能参军事,并且直面魏公,属于重地。

  凡事在此处历练个一段时日,未来下方,都能委以重任。

  故而人人都很向往。

  但哪怕是如此,人还是不多。

  非是人手不够,而是能堪当大任的人不多眼下地盘有了三地,虽然一直征召士族和寒门入仕,但终究还是不够。

  说实际的。

  直到现在,各地的郡县都有着不少的空缺。

  而梁山伯这次巡视各地,也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心里也渐渐有了想法。

  其实这想法此前就已经有了。

求鲜花

  但在此之前还不成熟,而眼下已然进位魏公,自立建国,并且大军都已经锻炼出来,根基也扎实无比,倒是可以进行了。

  ……

  此时已经是到了十二月份,又下了雪,天气愈加寒冷,而距离过年也越来越近。

  年关将近。

  百姓们都开始逐渐的收尾一年的劳作,并且开始置办年货。

  大街小巷上,到处都是面色红润,带着笑容的百姓。

  随处可见男女老幼尽出各种店铺,出来时身上带着、手里提着粮食、肉、酒、糕点、首饰、布匹等物。

  却说自打梁山伯来了洛阳后,这日子是越来越红火。

  往年每到年关甚至是冬日,都是一年最为难熬的日子,开春的时候都能发现许多百姓冻死、饿死在家里。

..... ........ ...

  但从去年开始,这样的事情便已经少了很多。

  而直到今年,经历了一次丰收,各家都有着储备粮,几乎不担心冻死饿死。

  可即便如此,各地官府还是做了准备。

  从腊月一日开始,官府便已经筹备着,从各郡县的府库中抽调出一批人手和粮草,挨家挨户询问,有家里困难难以为继的,官府都会借给一些粮食没有利息,唯一的要求就是来年官府需要征召人手进行基础建设,诸如修桥铺路时,需要无条件来报道。

  而对于孤寡老人和孤儿,都由官府组织,老人送到建设的福利院里。

  说是福利院,实际上就是从城里找一个庄子,让老人们住下,然后请两个老婆子,帮忙做饭,不至于饿死。

  这每年也耗费不了粮食和钱财一县每年最多调拨几十两也就够了。

  而孩童则是全都由官府出面,送到县里各处酒楼、米店或者作坊里。

  进去之后,不至于饿死。

  而且还能学一门手艺,以后长大了,也有一技傍身,能好好活下去。

  这样的政策都不算劳师动众,三地每年加一起,耗费都不超过三千两可谓是九牛一毛。

  但这钱花出去,效果却很隆重。

  百姓们都说魏公有着仁德,家家户户都是认可。

  ……

  ……厂.

第241章 邵宁(第1更求订阅)

  腊月二十三,小年。

  家家户户都已经备好了年货,有些城中做生意的,则是打算趁着最后这个节点,在干两天,然后就回家了。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笑逐颜开的百姓。

  襄城,北汝河中断延伸出一条小小的支流,而在支流一侧,则是有着一个小小的村落聚集着。

  此时是清晨,地面上结着霜,不过小溪倒是没有被冻住,仍旧还在潺潺的流淌着。

  空气中弥漫着深深的雾气,远远望去,天地间仿佛变成了一片仙境。

  天刚亮。

  邵宁便已经起床,简单的洗漱好后,便扛着柴刀,准备上山去砍柴。

  这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只是太阳还没有升起,邵宁走在村子里,就见着不少人村民都已“五八三”经起来劳作。

  虽说快过年,但恰恰正是因为快要过年,才有着很多的活计,趁着这个时候多做些,能给家里多制备一些年货哪怕是能多买上半斤肉,也是好的。

  虽说自打一年前开始,大家的日子就越过越好,许多家里都已经存下了粮食。

  但谁有能嫌弃家里的钱财不多呢?

  何况,人活在世上,除了吃饭之外,还有着各方面的花销。

  别的不说,婚丧嫁娶,就是一大支出。

  到了那时,半辈子的积攒怕是都要花出去了,自是要勤俭持家,并且趁着这个时候,提前赚钱积攒下来。

  这样,哪怕就算是遇到一些意外,也不至于临时麻了爪。

  邵宁现在已经十七岁了,还未曾及冠礼乡村人家,也不在乎这个。

  对于百姓们而言,只要结了婚,那就算是成年。

  只是邵宁家里穷,父亲去得早,母亲的身体又有些弱,每月都要喝药以弥补身体,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要养活,故而家里比较贫穷。

  这也就导致他虽然到了这个年纪,并且长的也算清秀,甚至还识一些字,但仍旧还没有媒婆来为他张罗婚事。

  不过他倒不着急。

  哪怕村子里同龄的男子都已经抱娃了,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淡然。

  “邵宁,这是又出去砍柴了?”

  刚走出村口,一个同村的中年男子便喊着。

  “是陈大叔啊……是,出去砍柴,家里没柴火了。”

  邵宁笑着说道。

  家里就他一个男丁,母亲体弱,但为了生计还是会接一些缝补的活,送到村里大户手上,也能赚些钱。

  但这并不足以维持一家的开支。

  因此邵宁作为男丁,每天都会赶上几里路,去不远处的山上砍柴。

  一些是家用,还有一些则是挑到镇子大户或者县里去卖,虽然钱不多,但也能补贴些家用。

  何况他打柴这么多年,力气也大,偶尔到了山里,也能设下一些陷阱抓一些小猎物,使得开荤,故而成长到现在,邵宁没有丝毫营养不良。

  相貌也是堂堂。

  也正是因为这点,所以他才被一位老先生看上,被收为了记名弟子,教了识字那还是他十岁的时候,上山砍柴,遇到了两位老先生带着奴仆在山中踏青下棋,他好奇的过去看看,结果就迷住了。

  两位老先生下完棋后,看邵宁看的认真,因此便问他是不是也会。

  但邵宁自然是不会的。

  得了这答案,那老先生便很好奇,问着:“既然看不懂,为何又要围观?”

  邵宁当时回答:“总觉得很喜欢。”

  当时那老先生听到这话,先是愕然,随后便哈哈大笑:“喜欢就是喜欢,自然没有理由。”

  然后又见邵宁长得也可爱,人也有趣,因此便将他收为弟子,教他认字。

  村里人能认字,这可了不得。

  正因如此,邵宁在村中也算是有些名气我,往常需要代笔写信之类的,也都会请他来。

  “砍柴的话,路上小心些,最近冬天,路滑,可千万别跌着了……你要是跌着了,你娘可就没法子了。”陈大叔叮嘱道。

  “是,我省的……陈大叔这是去外面吗?”

  邵宁笑着,随后见着对方扛着一个布袋,因为便问着。

  “这不是我家那大小子在县里谋了个酒楼管事的差事?这不年关到了,酒楼给发了礼品,有些酒肉,让我过去拿回家呢. ..”

  陈大叔笑容满面的说道。

  他有一个大小子,比较有出息,在县里谋了一个酒楼的差事,干了几年后,谁知道因为聪明伶俐,被掌柜的看重,成了管事。

  虽说仍旧还算不得什么人物,但在这小村庄里,就已经算是了不得了别的不说,光是每个月一千三百钱的工钱,就已经让许多村民都羡慕不已。

  这不。

  本来陈大叔家里原本算不得村里的大户,家里地原本也才四亩薄田,到现在已经有了六亩七分这才多久?

  现在人都说,老陈家那大小子,以后算是有出息。

  故而陈大叔现在在村子里走着,都能挺胸抬头,只要提起他家大小子,都会带着矜持却掩饰不住的自豪。

  邵宁自然是知道陈大叔的心思,故而也就微笑着应和了几句。

  这越发让陈大叔的脸上带着矜持的笑容。

  他摆摆手道:“其实你这孩子,我看也是有出息的,还能认字,不比我家那大小子还有前途?依我看,不如过完年就去县里找个差事,说不定就能进了大户,给人家当账房,那以后也算是有了前途。”

  陈大叔半是好心半是谦虚的劝说道。

  赵宁笑着说道:“这事我也思量过,光靠打柴过活长久起来,也1.3不是个法子,只是我娘身体有些不好,还是要和娘商量过,才好下决定。”

首节上一节287/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