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272节

  或许会有冤枉。

  可在这样的立场上,没有站好队,那就是最大的错误。

  再者说了,这些世家有一个算一个,当初永嘉之乱时以至于现在,凡事能延续到现在的世家,真要清算起来,能有几个干净呢?

  这些自然不必多说。

  听着梁山伯的话,荀羡点点头,将这些记下来。

  这时梁山伯又问道:“这次拿下徐州,除了周家外,谁的出力最大?”

  李毅想了想,随后说道:“其一是张、陈两家,这是率先作为内应,并且在拿下彭城后,第一时间投靠,事后在稳定彭城及招降周边郡县时,两家也都出人出力,很是配合。”

  “其二则是沈劲,此人在我军攻打彭城时,率军先登入城,随后冲击敌阵,又斩杀司马悦明,颇为勇猛。”

  “沈劲?”

  梁山伯听了,隐约觉得这人有些耳熟,不由问道:“此人是何根底?”

  李毅说道:“末将事后也了解过,这沈劲据说是出身吴兴沈氏,其父乃是沈充!”

  这话一出,就让梁山伯颇为有些讶然了。

  吴兴沈氏,在东晋时期,虽然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门大族,也算不上是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门,但却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坛的杰出人物。

  吴兴沈氏源于东汉沈戎,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

  从东汉到南朝500年间,吴兴沈氏子孙蕃衍,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及南朝时期,沈氏宗族中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

  “子孙见史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传,一百二十人附焉。”

  可见其殊。

  而哪怕到了现在,沈氏虽然很是低调,但却属于武力豪宗,拥有强大的私兵和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沈充家室富裕,曾在龙溪铸小五铢,世称“沈充五铢”又称沈郎钱,又广蓄歌妓,所作《前溪曲》7首,流传甚广。

  可见实力不俗。

  而沈充出身沈氏,少习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深得王敦器重,荐为参军,任宣城内史。

  永昌元年,王敦上表讨伐刘隗,沈充招募徒众响应,被任为大都督,统率东吴军事,随后又荐同郡钱凤,王敦以为铠曹参军。

  二人虽然知王敦有不臣之心,但都坚持做王敦的爪牙,且至死不渝。

  太宁二年,王敦阴谋篡位,约沈充共同起兵,王敦之兄王含亦催促沈充会师。晋明帝闻讯后,特派其同乡沈祯劝阻,许以为司空,但沈充拒劝,以自家钱资招募万余兵员北行,与王含会合,共计五万大军进攻建康。

  晋廷当时以五千户侯悬赏斩钱凤,以三千户侯悬赏斩沈充。

  后来王敦病死,王含自江宁败后,退驻数里,沈充军队被晋军击败,遂逃入故将吴儒家,被吴所杀。

  至于这沈劲,便是沈的儿子,按理本应该连坐诛杀,但被同乡的好友钱举所匿,免于一死。

  长大后的沈劲为父报仇,将吴氏家族灭门。

  但这尚且还不会让梁山伯为这沈劲动容。

  真正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沈劲其后所做的事情

  历史上,前燕慕容恪、慕容垂引大军进犯豫州,大片之地陷落,唯有洛阳仍在苦苦坚持。

  朝廷先后下诏让桓温、王胡之赴前线洛阳,担任司州刺史,但却无人愿意去赴任。

  值那时洛阳守将,冠军将军陈佑麾下仅剩下两千兵马,形势可谓危机,而这时沈劲却站了出来,想要立功为父亲洗刷逆乱之耻,因此自行招募壮士一千人,率众奔赴洛阳救援. ..

  沈劲屡次以少击多,击破燕军。

  不久后洛阳粮食将尽,陈佑自度难以长期坚守,便以援助许昌为名,率军东走,留下沈劲五百人守卫洛阳,沈劲慷慨激昂道:吾志欲致命,今得之矣。

  兴宁三年,豫州各地尽皆显露,唯有洛阳仍在沈劲的坚守之下,慕容恪和慕容垂数万大军合力进攻洛阳,足足攻打了一月,才将仅有数百人驻守的洛阳攻破。

  沈劲被俘后,仍旧神态自若。

  慕容恪有爱才之心,本打算宽厚用之,但麾下部将却进言劝告:劲虽为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赦之,必为后患。

  慕容恪遗憾之下,只能将其斩杀。

  但事后却也感慨:“前平广固,不能济辟闾,今定洛阳而杀沈劲,实有愧于四海。”

  《晋书列传》中对其评价很高,称其为:“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陵,贞心难折。道光振古,芳流来哲。”

  可以说,这是一员猛将,奇将!

  梁山伯万没有想到,这样的一员猛将,竟然在他所不知道的情况下,加入了他的军中。

  这实在是一个意外之喜。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梁山伯而今麾下众将虽然日益增多,但哪位主公不愿意自己麾下的猛将更多呢?

  得沈劲一人,几乎比梁山伯大军扩增三万都要让他高兴!

  如此想着,梁山伯当下:“沈劲既然立此大功,那就将其任为宣威将军,任一军都统,招来大军之中。”

  听着梁山伯这话。

  李毅沉声应诺,心里则是在想着:这就是要被重用了!

  原本沈劲在他麾下只是队正,而今立了这大功却直接被提拔为武毅将军,又统率一军三千人,可谓火线提拔,十分看重。

  得了沈劲,让梁山伯心情大好。

  随后他又说道:“至于其它的降将,原本是将军的,全部贬为果毅校尉,原本统率1.3一军一幢的,全部贬为卫主,日后若是立功,再行提拔。”

  “此外,令他们在一周内整编完毕,队伍打散归于大军各军名下,以充实全军!”

  李毅听了,再是应诺。

  这也是应有之意。

  自古以来,降将过来,若是战时,几乎不会动用,哪怕是战后,也要降级用之,并且将麾下部众打散重编,日后立功,方可提拔。

  当然,若是立了大功,自然是另当别论。

  而如梁山伯这般举动,着实有些严苛。

  但毕竟除了立功的,大都是战败投降,能不杀了已经算是不错,降级留用已然是恩赐,还有什么可奢求的?

  毕竟。

  败军之将,向来不为人所看重。

  何况降将?

  这些人在没有立功融入大军之前,短时间内恐怕不会受待见。

  但这就不是梁山伯需要考虑的了。

  他们原本的部众都被打散重编,哪怕是受到一些歧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想着立功,否则的话,若是心存怨言,不用梁山伯动手,军法队一旦查出来,直接就是斩杀。

  丝毫风浪都翻不起来。

  ……

  …….

第227章 十都和神策军,建国立制!(第2更求订阅)

  洛阳,大军营盘内。

  文武群臣汇聚一堂,分列两班。

  这是自徐州拿下后,梁山伯第一次召开麾下群臣的议会。

  但见梁山伯坐在主位上,核心的臣子都在两侧。

  文臣之中,荀羡、谢韶、谢玄、许超之,连同刚刚归顺的周寻都在其中。

  而武将则是多些,李毅、孙无终、章冠、毛穆之、刘轨、梁辰之、邓遐、刘建以及宁明、费重、高瑞、于文筝、高衡连带着刚刚立功的沈劲都赫然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于文筝和高衡在对邓羌一战中,发挥勇猛,尤其是高衡,在邓羌之战后,梁山伯特意召见,知道这人便是与孙无终、刘轨等人齐名的乐安高衡时,很是高兴,因此便赐予了武烈将军号,统率一军。

  而于文筝也被加封为武奋将军,统率一军。

  整个文武序列,除了还在燕国的于文远,尚且在函谷关的毛安之,以及还在徐州彭城一带驻守的邓双和陈平之外,都赫然在列。

  梁山伯举目望去,就见满堂皆是红黄,甚至还夹杂着一些青色,其中诸如谢韶、谢玄、孙无终、荀羡、邓遐五人头顶气运蒸腾,甚至各有异象,可谓都是命世之才、王佐之资。

  值得一提的是,邓遐和刘建之所以身在其中,是因为刘建早在梁山伯与邓羌作战时,他便率军前来支援,从侧翼出击,战后被梁山伯招揽,得以投靠。

  而邓遐则是很有眼力见,在梁山伯大胜后,感到他在豫州12从此再无敌手,已然彻底蜕变,因此按大势投效。

  至于朱序和胡彬,尚且还在犹豫和观望中。

  虽说这两人暂且未曾彻底投靠,让梁山伯稍稍有些遗憾,但时至今日他麾下将帅之才已然不缺,故而也并不是十分在意,任由对方而去。

  左右等他大势展露时,这二人在预感到情况不对后,总归也会倒向他。

  对梁山伯而言,只是早晚的事。

  但这对于朱序和胡彬而言,早一日和晚一日就截然不同。

  他们这时没有投效,可谓是错失良机。

  一步错步步错。

  当初在梁山伯心中,他们四人是同一层次,但过了今日,邓遐和刘建就与他们截然不同了。

  心中如此想着,梁山伯目光看着满堂红黄,收拢心神后,便沉声问道:“这些时日以来,军中招募了多少新兵?”

  闻言。

  作为军司马的谢玄立刻站出来道:“回禀主公,自我军招募新兵以来,司隶、豫州两地百姓参军踊跃,迄今为止,已然募集新兵三万有余。”

  “不过因为两地人少,故而这已然是极限,短时间内恐怕无法征召更多青壮再多,就要导致百姓家中缺少劳力,有穷兵黩武之嫌,因此在征召三万后,便暂时中止了司隶和豫州的新兵募集。”

  梁山伯听着,不由点点头。

  大军征召并非强制。

  仅仅以田亩激励,便能有这样的踊跃,可见官府得民心之望。

  这结果让梁山伯很是满意。

  虽说如今仅仅只是招募了三万新兵,距离梁山伯的二十万大军尚且还有些距离,但这却并不算问题仅徐州一地,便有生民近百万。

  等到徐州彻底平定,得了民心民望,征召十万大军也只是等闲。

  如此想着,梁山伯说道:“这次召集诸位过来,实则是对下来之事商议一番。”

  堂下众人听着,都没有说话,仅仅只是目不转睛的等待着梁山伯下文。

  “自从战胜邓羌后,我豫州、司隶可谓后患清除,而今又拿下徐州,使之三地连成一片,可谓大势已成,下来便可徐徐发展……诸位也知,我欲扩充大军二十万,而这二十万大军一成,若仅仅只是驻守洛阳,未免有些浪费,因此打算成立几个兵团,分别驻守各处。”

  这话一出,文官也就罢了,武将们纷纷都心中一动。

  梁山伯这话,其实就等于是放权。

  使得麾下各将都可率军镇守一方。

  这事关每个人,因此都很是关注。

  迎着众人的目光,就听见梁山伯说道:“对于这招募的二十万大军,本帅有着这样一个设想此前本将曾新建军制,一幢千人,三幢为一军,便是三千人,而五军又成一都,合计一万五千人,本帅便想着,从此后,这一都,便成为常设的最初级别兵团,一都的主将,也被称之为都指挥使。”

  “一都之下,各兵种搭配,枪兵、刀盾、弓手、投斧、破阵、先锋乃至是骑兵斥候等各兵种都配备齐全,目的便是可独自成军作战。”

首节上一节272/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