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221节

  就如自古以来明主查访乡野贤才,那些贤才们要么在明主查访下直接就答应,要么便拒绝。

  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说的远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能将荀羡拿下,总归也是一件好事。

  自此他麾下有着这样一位大贤坐镇,实力可谓再度上一层楼。

  这还只是表面上。

  更深处所蕴含的意义更是重大

  以荀羡的名望,他入了自己麾下为官,自然会让许多人对他再度高看一眼。

  许多原本或许对他有些摇摆的士子和贤才,或许都会因此对他更加关注,甚至存心投靠。

  这都是属于潜在的加持。

  总的来说,好处无穷。

  此后。

  梁山伯便在荀氏又住了两日,在这期间,荀氏的子弟们都是执礼甚恭,甚至还有几人想要出仕,梁山伯自是来者不拒,尽皆容纳。

  两日之后,这才离开。

  而离去之时,梁山伯与其约定在洛阳相见。

  当然,他也没忘了询问一番荀羡可有什么贤才推荐。

  荀氏在颍川周边名望甚隆,若能得其推荐,查访贤才自然会更加容易一些。

  而荀羡也没有藏私,纷纷将自己所知道的贤才全都告诉了梁山伯。

  ……

  “荀公勿送,就此止步吧!”

  荀氏大门之外,梁山伯笑着说道。

  “既然如此,那老夫也就不在多送了……主公而今身系一州之重担,切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莫要白龙鱼服,一切小心为上!”

  荀羡叮嘱着。

  梁山伯只是点头。

  随后又和荀羡互相道别,最后这才在其注视下翻身上马,带着数十精骑,呼啸远去。

  很快就消失在荀羡等一众荀氏族人的眼中。

  ……

  …….

第188章 荀氏父子对话,毛氏两兄弟,河阴燕将!(第4更求订阅)

  当梁山伯离开荀氏庄园之后,荀羡回到屋内,他的儿子荀方第一时间就忍不住发出询问:“父亲您不是说再也不出仕了吗?为何这次要答应梁刺史啊?”

  荀方很是不能理解。

  固然梁山伯才能不错,无论名望还是实力皆是顶尖,但他父亲荀羡可是从刺史和中郎将的位置上退下来,论起资历比之梁山伯还要深厚。

  且在父亲身体逐渐病愈之后,朝廷也不止一次下诏征辟,许诺车骑将军这可是二品官职。

  车骑将军已然是和镖旗将军、卫将军同等的位份。

  几乎是位极人臣。

  而朝廷这样的职权许诺,父亲都没有答应,而梁山伯才只是持节刺史,父亲在其麾下做事,最高也不过就是一介郡守或者别驾、从事之流。

  这是何必呢?

  听着荀方的疑问,荀羡却是指着屋内棋坪上的棋子,笑道:“古今治国之道有如奕棋也!”

  “天下局势,正如这小小的棋盘之上,可谓是风云变幻。”

  “有的棋手能在下棋时预见十几步,乃至几十步,从而未雨绸缪、先发制人;而有的人仅能看到几步之遥,甚至走一步算一步。”

  “棋手在与高手对招时,常一步失算,满盘皆输;但是高手下棋,哪怕面对残局,也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忙中出错;而有的人又因开始的时候顾虑重重,导致后面捉襟见肘、左右逢源。有的人下棋,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认输;有些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

  “这天下纷争,棋手各不相同,局势自然也是百般不同,可谓动荡莫名,天机混淆。”

  荀羡这番话,说的有些云里雾里,让荀方更是听不懂了。

  但他却还记得数日前梁山伯招揽父亲时,便是以棋盘上的棋子代指,故而虽然并未听懂,但也知道父亲所说的应该是类似的意思。

  只是……

  “既然这棋盘便如天下局势,而今天下混淆,正当是作壁上观时,当初父亲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为何父亲却又亲自下场呢?”

  荀方问道。

  荀羡抚恤笑道:“时局不同,自然也要有不同的对策。”

  他跪坐在棋坪前,一边摆弄着棋子,一边说道:“我等荀氏子孙,祖上何等辉煌?世祖文若公、公达公曾追随魏武纵横天下,立不世之勋。”

  “我等子孙无能,竟使得荀氏衰落于此,未来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而今乃天下未有之大变局,我等更应适应形势,既要随机应变,应付不断变化的局势,又需要保持固有的原则和立场,不迷失前进的方向,既要随缘而进,建功立业,又需顺势而退,明哲保身。”

  “当初为父出仕,斩将杀敌是随缘而进,建功立业,保荀氏门楣;随后致仕又是顺势而退,明哲保身,但如今既逢明主,当要再度趁势而起,抓住机会!使我荀氏再现汉末之荣光!”

  荀羡这番话,对于晋室而言,可谓是有些大逆不道。

  以至于荀方听了,都一时间愣在原地,心中掀起波涛。

  但他好歹也是荀氏这一代优秀子弟,是以很快也就回过神来,问道:“父亲难道认为梁刺史乃是明主?”

  “这是自然!”

  荀羡笑道:“你看梁山伯的发迹之路,起先由儒玄崛起,士子之艺无所不精,创下偌大名声,又创建心学,为当代文宗!”

  “这便是占据了允文之名。”

  “其后入建康,在桓温府下做事,进言、献策,自荐前往洛阳……那时建康衮衮诸公都以为他殊为不智,甚至暗地嘲讽,而今在看呢?”

  “而梁山伯刚去豫州,荥阳杀张兴也就罢了,还算不得什么。”

  “但当他入主洛阳之后,先是安抚百姓,开垦良田,后又光开沟渠,虽是大兴土木,但在以工代赈之下,百姓无有任何怨言,反而趁此机会收敛民心民望,以至于百姓纷纷依附,由此而使得府衙充足.々。”

  “等到时机已至,便征召新兵,与士卒推衣衣之、推食食之……这一切可谓都是堂皇正道。”

  “至于临之以堂堂正正之师,以六千之军在盈野之上对敌两万,更是将吕护阵斩,杀贼兵八千,获得这般大胜,更是让朝野哗然,豫州哑声。”

  “光凭此举,就可见其武略与大志!为父也是武官,自然知道能做到这样是何其艰难,更是知道能做到这一点的,已然是大器之相!”

  “允文允武,文武兼备又皆是一时之选,这样足可见他的器量!”

  “在看他麾下,而今虽只是占据两郡一城,甚至中枢洛阳还在前秦虎视之下,但为父料想,他必然已经对函谷关有些想法,否则的话,前些时日又何必召集豫州众将前来?为的不就是为后来对付前秦而做准备吗?”

  “再看他麾下人才,谢氏子弟中最优秀者谢韶、谢玄都在其中做事,另有洛阳及两郡士族、寒门有才干者充任官员。”

  “而在军事上,虽然尚未还有出名的名将,但梁山伯此人便已然是有了大将之风,更是亲自练兵,拥兵五万……江东所谓的士族清流对武夫很是不屑,但殊不知在江北这样的乱世之中,军权最胜。”

  “梁山伯手握这五万大军,又有这样的根基,已然是奠定了明主之像,下来只需徐徐图之,立刻便是化龙之机!”

  “所以此子又在这个时候拜访乡老贤士,从洛阳直入河内,随后来到颍川,一路所过,召见沿途士子和有名望的寒门学子,征辟为官!来到颍川后,又立刻来拜访为父……阿方,这样的举动,你说让不让人动容?”

  听着父亲的分析,荀方这次算是彻底的为之动容了。

  他仔细一想。

  好像这梁山伯的所作所为,确实很是不凡。

  而就在这个时候,却听着荀羡有叹了一口气,问道:“阿方,你仔细想想,梁山伯这般举止,历朝都有谁做过?”

  “谁?”

  荀方下意识问道。

  “刘备!”

  这句话一出,荀方登时大惊失色。

  别看刘备仅仅只是三国时屈居蜀汉,甚至在历史上还被诸葛武侯给掩去了锋芒,但实际上,在史书上,刘备的评价素来很高。

  刘备虽是汉室宗亲,但到了他这代已然没落,平生靠织鞋贩履为生,生活艰苦。

  刘备的一声堪称的艰难险阻,他志向远大,待人谦和,礼贤下士,但却一直都没有机会,几乎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只要能遇到机会,就已经会抓住。

  也正是因此,刘备才能最后占据蜀汉,奠定三分天下之局势。

  说句实在话。

  遍数东汉末年三国以来,各路诸侯,可谓是都有家世背景,而只有刘备从底层一路挣扎上来,说是地狱开局也不为过。

  曹操就对其很是赏识,甚至多次在外人面前称赞刘备。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

  “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由此可见。

  而荀氏子弟自然也是知道刘备的厉害。

  而今荀方听父亲居然将梁山伯比之刘备,这岂能不为之震撼?

  但就在荀方尚且为之震撼时,却又听着荀羡又补充道:“更似光武!”

  若说此前荀羡说梁山伯像刘备,荀方尚且只是震撼。

  那么这句话,就不亚于平地一声惊雷,响彻在他耳边

  光武!

  说的自然是汉室中兴之主,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新莽末年,光武皇帝在家乡骑兵,一路南征北战,由弱到强,直至一统天下,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混战与割据局面。

  光武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因此也被后世推崇为中兴之主。

  “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

  “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便是本朝,也对其评价甚高,会稽王司马昱更是言道:汉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体,贤达之风。

  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刘秀比之汉太祖刘邦都更为出众。

  由此可见刘秀在后世究竟是何等的风评。

  这样的一位中兴之主,梁山伯固然有明君之象,又岂能比拟之?

  荀方下意识的就想要反驳,可看着父亲那肃然郑重的脸色,一时间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难道还要与父亲争辩梁山伯根本就不如光武帝?

  这委实太过幼稚。

首节上一节221/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