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朝会,就真是和后世皇帝上朝的场景一样。
皇帝和储君临朝,都要穿最庄重的通天冠服,以彰显天家威严。
等爷孙换好朝服,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一抹微微的震惊。
人靠衣装马靠鞍,祖孙二人身上都修出了一身的天潢贵胄的气势,再由衣裳的加持,看起来格外的威严庄重。
洪武门外的三通鼓也敲毕,参加早朝的朝臣们手持章奏,分两列直抵皇极大殿。
此时,一名鸿胪寺官员缓步走到大殿外的登天阶上,对着下面停住脚步的群臣唱礼道
“入班!”
天空还灰蒙蒙,微微的鱼腩白在东方亮起,文武百官头戴官冠,手持芴板,郑重的列队入班。
文官由百官之首吏部尚书詹徽牵头“北向西上”,武官则是以破虏大将军凉国公蓝玉领着“北向东上”,之后行礼山呼。
“皇上万岁万万岁!”
明朝在平日觐见天子的时候,行礼相较于随和,一般都是叩问“圣安”或“圣躬安”,在大典或是新朝第一次早朝这种重要时刻,才会山呼万岁。
朱元璋端庄的坐在龙位上,张天侧身站在朱元璋身旁,望着偌大奉天殿下的百官,听着他们喊出整齐划一的万岁。
一幕幕场景,让张天感到说不出的震撼和澎湃。
这是张天第一次以皇明储君的身份参与这种商讨国家大事的大朝会,说不激动是假的。
“平身。”
朱元璋淡淡开口。
百官左右入班站定。
太监出列唱礼,百官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既然能开大朝会,自然是有事要商讨,而且还是关乎于万民和天下官吏的大事。
果不其然,太监刚唱礼结束,吏科给事中王成儒便出列。
这是属于科道言官。
有明以来,武人的刀是锦衣卫,文人的剑是科道言官。
虽说各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监察御史的官职并不高,仅
不过六品。
但其职掌却至关重要。
他们是皇帝的耳目,皇帝稳坐深宫,知晓天下大事的耳目。
王成儒抱着芴板高声道:“臣体恤天子,古来天子执政,呕心沥血亲力亲为,然则政事大小多如牛毛,天子那百家之父,兆民之君,龙体不可不察。”
这是詹徽拿出来的第一把剑,文官们当然不会开门见山,中华自古的礼仪就是谦卑和犹抱琵琶半遮面。
很多事都不可能直白的表现出来。
吏科给事中王成儒说完,都察院左都御史暴昭就给一名监察御史使眼色。
“臣巡查浙直监察御史赵庸附议,臣巡视浙直,多听百官言天子励精图治,实乃开万世太平之明君圣主,当忧龙体。”
几名给事中和监察御史说完。
詹徽才抱着芴板不紧不慢的出列,上陈道:“臣附议,朝廷无小事,然事多繁杂,纵青壮之人,都能被国事累倒,臣忧虑皇上龙体,诸如传递,阅览等小事,臣窃以为,可由亲近之宦人包揽。”
张天小心翼翼的听着,观察着。
他在仔细看着这群文官的手段。
随着朝廷政事加深,这些文官的手段,正在一点点无遗的展现在张天眼前。
犹记得前年的时候,他初次遇到詹徽傅友文等朝廷高官。
那时候他还觉得这群朝廷高官不过如此。
现在久而久之他才发现,当时的詹徽和傅友文不过是想要巴结自己,故意低三下四。
直到张天开始接触朝政,他才逐渐发现,这些文官都有着自己的底线和政治智慧,绝不是明面上那么简单好相与的。
户部侍郎傅友文也出列附和詹徽道:“臣尝闻千古一帝秦王政,每批奏疏当以箩筐抬之0”
“其秦本可再开疆拓土,然始皇帝操劳而死,非不言而遗憾也。”
“臣附议詹尚书之言。”
当文官们开始前赴后继的使出手段的时候,张天才切身感受到这些文官们的强大。
当他们为了某种目的团结起来爆发的能量,确实强大到能抗衡皇权。
难怪历朝历代都在抓紧集中皇权。
张天心里微微有些警惕,今天这场大朝会,也算是被深深上了第一课。
当他们说完之后,以中书舍人刘三吾为首的另一群士大夫开始反击。
刘三吾出列道:“汝等所言,无外乎是期寄内宫宦人分权,然则秦时赵高指鹿为马,乃秦二世而亡,唐时李林甫专政,太监操控皇帝继承,此等事例,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以史为鉴,方知古今,微臣请皇上三思。”
方孝孺和孔讷跟着出列道:“且皇明祖训中,皇上曾多次言明太监之弊,此风不能开,君无戏言,若出尔反尔,如何治国?天下学子怎么看吾皇,看大明朝廷?”
詹徽听后,微笑着道:“此言差矣,皇明祖训中,皇上确实说过不许太监干政,然则处理一番文书便是干政了么?未免太过危言耸听。”
“况且皇帝有对太监的任命权,明之内宦,和彼唐之内宦又不尽相同。”
“吾皇上承天道,下掌万民,乾纲独断,又岂惧太监祸国?”
“且太监之权柄不过辅政分忧而已,还能有什么其他权柄?”
傅友文跟着道:“詹尚书所言甚是,刘中书方祭酒,皇上年迈,皇孙又因国事累倒,你们当为皇上皇储着想,而不该顾一己之私和一个不太可能的所谓的太监掌政。”
“臣附议。”
“臣等附议。”
当詹徽和傅友文说完之后,无数文官纷纷赞同,大殿上出现一边倒的压制声音。
张天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司礼监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内阁。
0.3因为内阁的存在,这些实干派自然乐于设置司礼监。
想要皇帝设内阁,若是不给皇帝好处,内阁能建起来?
他们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朱元璋要的什么,但彼此却默契的甘愿做了朱元璋的旗子。
很么叫阳谋啊?就是老爷子把自己想法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你们,你们还必须要按照老爷子的意志去做事。
张天看的暗呼过瘾。
他实在没想到,大明的政治斗争会这么精彩,里面饱含的博弈会这么高超。
若是一个政治新丁过来,恐怕都看不明白这些文官们是为什么而争的如此不可开交。
单从今天大朝会的结果而言,很显然,设司礼监已经是不可阻止之大势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头:“既然众卿如此忧虑咱,咱就应了便是,但刘三吾和方孝孺诸儒说的也不无道理,你等可写一些奏陈给咱看,咱以为防患。”
当然,这些都是客套话,安抚刘三吾和方孝孺的。
和詹徽傅友文不同,他们是纯粹的士大夫,也
不想着掌权什么的,单纯就事论事,没有深入的目的。
第464章
大朝会辩论结束,春日的旭日也从东方升了起来。
偌大的紫禁城被笼罩在暖阳之中。
老爷子笑容有些狡黠,一闪即失。
张天捕捉到了,他知道今天的朝会让老爷子达成目的了。
“启奏皇祖父。”
等朝臣议论完毕了,张天也该出场了。
朱元璋点头:“说。”
张天肃穆的道:“虽御设司礼监会减轻皇祖父压力,但刘夫子和方夫子说的却也有几分道理。”
“国家权柄大事,不可不察。”
众人微愕,皆将目光投向张天,神情略带几分紧张。
谁都怕自己是被这对爷孙两给算计进去。
现在司礼监的事议论完成了,万一这对爷孙,再将内阁的事给抽了,那这些文官真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孙臣奏议,亦当让臣工也分掌其奏疏大事。”
此言一出,众人面色纷纷顿变,脸上却带着浓烈的振奋,纷纷敬畏的将目光投向张天。
张天继续道:“内可设司礼监,外可设内阁,两相协同批掌奏疏,则国家安定也。”
百官听罢,纷纷抱拳,道:“皇太孙英明,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百官喜从心起,刚才那仅有的一丝担忧,现在也烟消云散,再看张天,目光更多几分敬畏和尊重。
这一对爷孙,当真是将百官全部算计进去了。
朱10元璋闻言,洋装认真的思考片刻,道:“咱准了,司礼监内阁设立诸事,由皇太孙统管。”
百官闻言,面色又是一变。
一众人眼都绿了,纷纷抬头,若无其事的看了张天一眼,然后归于平寂。
司礼监和内阁之事商讨完毕之后。
礼部尚书李原出列上奏道:“启奏圣上,今科进士录取一百二十六人名额已定。”
朱元璋喜气洋洋的道:“好,宜尽快张贴皇榜,布告天下,你礼部也当尽快设殿试时日。”
李原抱拳道:“臣遵旨!”
等大朝会结束,时辰也日上三竿。
朱元璋挥手退朝,百官尽情退去。
司礼监和内阁两件大事终于被安排下来。
后面则由张天一手操办了。
他回到养心殿后,并没有先批奏疏,而是先召见了方孝孺和刘三吾。
后宫的太监还是需要国子监派些人过来教他们识文断字。
方孝孺和刘三吾自是不肯,折衷之后,找了一些刚入翰林的年轻官吏来皇宫教习太监学习学问。
此事商讨完毕之后,刘三吾和方孝孺便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