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为千古一帝,老朱麻了 第552节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简直在张天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天看了一眼发呆的宁沐雯,没好气的道:“还愣着干啥?来做活啊!”

  “喔噢!”

  宁沐雯笑着走过来。

  两人刚走到脱籽工序旁边,却被热情的乡里给拉开。

  “你们还做什么活呀!回去歇息!”

  “就是就是,细腻嫩肉的,就莫来添乱了,赶快歇息着罢!”

  0

  张天和宁沐雯被这群热情的乡里说的羞赧不堪。

  吴大伯也乐呵呵的道:“成了,你两要么先回去搞点饭菜便是。”

  “对对对!”

  “去吧,这两孩子还害羞个啥!”

  张天无语,只能拉着宁沐雯回去。

  一众乡里相互笑笑,随即小声的道:“这两孩子,怕是哪里逃婚来的,咱可不能卖了人家。”

  “是呀!郎才女貌的,都是好孩子,咱都守住嘴巴,谁来问,都莫瞎说。”

  “呵!上次已经有人打探咱村里有没有外来户了,咱一个字没提。”

  一群百姓发出最真挚淳朴的笑容。

  出了工坊,外面依旧银装素裹,虽说雪停了,但路面上依旧裹上一层厚厚的白雪。

  宁沐雯跟在张天身后,牵着张天的手,一步步艰难朝房舍走去。

  “你说了啥呀,那典吏为啥还宽限时长乐?”

  宁沐雯有些好奇,又带着些许骄傲。

  张天笑道:“没什么,随口说了点,反正都吓唬他的。”

  “咯咯咯。”

  宁沐雯笑笑,随即又问道:“是官府在危难百姓么?”

  张天叹口气:“算不得官府在危难,无论官府还是百姓,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原因。”

  “这批棉布丝绸是要送到内帑的,到年底前要交上去,因为连日来的大雪,导致工期延长了,他们也没办法。”

  宁沐雯喔了一声,道:“原来不是送国库,而是送去中宫的,原来宫里的柴火棉布之类的东西,都是这么操作上去的啊。”

  “难怪你说兴亡都是百姓苦。”

  张天叹口气,道:“这事儿也没办法,除非学着康麻子一样永不加赋,可是要做到如此,就得将丁男的徭役给转嫁到土地上,交趾倒是可以施行,但中原却很难……”

  宁沐雯喜欢听张天说这些她听不懂的话,但她知道,张天这些话,一定都是在考量着家国大事!

  这样的男人,真的很迷人呐!

第436章 466震惊

  这两日时间相对安定。

  张天在这一年内,前进的步伐实在太快了,快到他自己回头细细想想,都觉得如梦如幻。

  短短一年内,从民间流民完成逆袭,成功登顶大明权柄中枢。

  脚步太快,未免让他有些急功近利的心思。

  如今慢下来,好好规划规划,好好看看人间百态,未免不是一种成长。

  皇宫那边的情况张天还不怎么了解。

  外面的锦衣卫依旧在彻查张天和宁沐雯,这就代表着老爷子的怒火还没消。

  只要吴村这里没有太多的危险,张天还不打算走出去。

  此时的张天,正坐在锅炉前添着火,夯土的火坑上沏了一口大铁锅,所谓的农家柴火灶,就是这样的。

  张天拿着两红薯放在柴火灶的添火口内。

  宁沐雯穿着围裙,一边给锅内添着菜籽油,一边用她极其娴熟的刀工在切菜。

  张天调侃道:“你这刀法,想不到除了杀人,还有这么大的用处?”

  宁沐雯嗔怒的白着张天,哼道:“那还用说么?我可不是什么千金小姐,这些活儿,小时候就会了。”

  穷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没有错。

  相较于温室内成长的花朵,这些在农家摸爬滚打的孩子,成长的更快,心智更加的早熟。

  虽然这些日子都是吃鱼,但好在宁沐雯烧菜的本事很大,总能变出花样,将鱼烧出不同的美味。

  今天的红烧鱼则裹着面粉,先在油锅内炸,炸完捞出,将油小心翼翼捞出在碗里,然后在将鱼下锅红烧。

  宁沐雯说这叫山东炕鱼,具体是啥,张天也不甚清楚。

  没多时,香味就开始蔓延。

  “火放小点,不要添柴火了。”

  宁沐雯指挥着,然后跑到张天旁边,坐在火炉前烤火。

  张天从洞口扒拉出两块红薯,对宁沐雯道:“吃过么?”

  宁沐雯有些好奇。

  红薯的普及不过半年,许多吃法都没被发明出来,她这半年又都在深宫潜伏,自然没吃过。

  张天将烤的金黄流油的红薯递给宁沐雯,自己也拿了一块,一边吸气,一边剥开红薯。

  咬上一口,口齿留香,烫的他倒吸凉气。

  宁沐雯有样学样,小心翼翼吃着,水汪汪的双目弯成月牙,脸上泛着灿烂的笑容:“好吃。”

  张天微笑看着宁沐雯,憧憬道:“有个家伙,明年应当快要从海上回来了。”

  “希望他能带回来更多像红薯这样的作物。”

  宁沐雯好奇的道:“啊?谁啊?”

  张天笑容有些温暖,道:“他叫郑和,我以前收留的一个小乞丐,小太监。”

  提到郑和,张天有些骄傲。

  不管现在张天变成什么落魄的境遇,郑和始终是他来到大明之后,推动大明生产力高度发展最骄傲的一环。

  他坚信,郑和不会让自己失望。

  掐着日子算,顶多明年三月份,郑和应当就会出海归来。

  张天给郑和许多农作物的标本,他也没指望郑和都能收刮回来,但是只要带回来一两样,都会让大明的社会体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初张天努力的推进开海,期间不知遇到多少阻挠,没有人看好郑和下西洋,也没有人支持张天,都认为张天在浪费国力。

  直到红薯的出来,张天费尽心思,才将开海大业给推进起来。

  这是他引以为傲的东西,他值得骄傲。

  宁沐雯笑着问道:“会有红薯这样的东西么?”

  张天笃定的点头:“有!土豆、玉米都能适合冬天种植,而且果腹性也很强!”

  宁沐雯一喜:“这样说,百姓不用挨饿啦?”

  张天眨眨眼:“现在,还有人挨饿么?”

  宁沐雯有些恍然。

  是啊!自从红薯出来之后,山西一带的流民越来越少,流民是怎么形成的?眼中的徭役、赋税,让丁男实在没办法继续在村落内呆着,因为只要他们人在,按照大明丁男人头税,他们即便没饭吃,都要给国家缴纳赋税。

  极具封建社会特色的流民,一方面和丁男人头税的赋役有关,另一方面和粮食匮乏有关。

  有了红薯的果腹,大明现在应对如此大雪一类的天灾,似乎变的更加游刃有余。

  “瑟!”

  宁沐雯白他一眼,红薯也吃的差不多了,她捏着张天的手,在自己围裙上擦了擦,道:“准备吃饭啦。”

  “哎!你手别乱动……”

  张天笑着道:“撩头发都不行啦?”

  “哎呀!油乎乎的,不脏嘛!”

  恰这时,门被推开:“饭菜好了……额。”

  张大娘有些尴尬:“啊!这个门似乎有些晃了,我让老吴来收拾收拾。”

  张大娘脸红的离去,一边走一边感慨,年轻真好,恩恩爱爱的,自己是不是打扰别人谈情说爱了呀?

  宁沐雯脸颊像火烧云,恶狠狠瞪着张天。

  张天不以为意的笑笑,起身陪着宁沐雯将饭菜盛出来,然后端到房屋内。

  刚走出厨房,便一阵硕大的寒意,两人快步端着饭菜来到堂屋,屋内暖和许多。

  吴大伯双膝盘坐在炕上,心不在焉的在温酒。

  等饭菜来了,四人材盘坐在炕上。

  吴大伯和张大娘神秘兮兮的问张天道:“朱公子,你今天可是帮了我们很大一个忙了,厉害呀!”

  “不过,你认识马典吏么?为啥他忽然开恩了?”

  张天本想解释,但始终太过麻烦,而且说太多对老两口有害无益,只是道:“哦,我是秀才,典吏自然要敬重几分”

  有时候谎话不得不说,对朱元璋也好,对张吴两老夫妻也罢。

  “原来是这样。”

  两人恍然大悟,旋即又陷入感慨:“哎,虽然我们多了几天时间,但效率始终太慢。”

  张大娘叹口气:“恐怕还是得拿出一部分钱交上去。”

  两老人有些无奈,不过无论如何,这次钱财想来也不会交上去太多。

  张天想了想,才淡淡的道:“三天够了。”

  “啥?”张大娘不解的看着张天。

  张天道:“多出来的三天够了啊,不是给你们的,是给我的。”

  老两口听着张天云里雾里的话,始终有些不明白。

  “吃饭吃饭,莫说那么多。”

  吴大伯说了一句,便要给张天倒酒。

  张天赶紧摆手:“吴伯,不敢当!我来给您倒!”

首节上一节552/5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