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大宋,竟是被这样的蒙元给……”
大宋被蒙元给怎样了人尽皆知,而赵匡胤话里的情绪也是清清楚楚。
赵普等人各有想法,相较而言反倒是李煜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主更显从容:
“对吾来说,终老于汴梁未尝不可,但让子孙委身于如此荒诞之朝,吾决不愿。”
心烦意乱时赵匡胤就忍不住把玩玉斧,此时闻言干脆用斧柄在椅子扶手上敲了敲:
“莫说从嘉不愿,俺也是决不愿的。”
“这讲述之时也就还好这元主明白些事理,否则咱汉儿都不知又要平白多上多少尸骨。”
杀尽五个姓氏什么的,赵匡胤不觉得这元廷能办到,但这种荒唐之令若真是下了,初期造成十数万人的的伤亡以及更多的流离失所又是可以肯定会发生的。
还有这元廷的皇位更替,其混乱都不说闻所未闻了,用后世的话说应该能算上相当离谱。
而且站在旁观者角度,即便是有后世说明,赵匡胤也都不明白这蒙古拒绝汉化的底气在哪里,尽屠国内五姓之民这种建议是宰执天下的人能提出来的?
更别说这元文宗先让帝位再杀兄的操作,以及其皇后扶持有杀母之仇的侄子登基为帝。
愈是回想,赵匡胤便愈觉得太阳穴都在突突直跳,最终也只能咬牙叹一句:
“这洪武帝,做得好!”
赵普此时站出来安慰道:
“官家也不用忧心,此言臣已说过数遍,但如今还要说,文武皆不可偏废,则我大宋自能归华夏于一统。”
“而若是那蒙元之骑有可取之处……”
赵匡胤对此自是懂得:
“昔赵武灵王能胡服骑射以御敌,朕亦可效仿。”
“不过,”赵匡胤也是摇摇头:
“蒙骑终究不过逞一时之强,若论领数百年之先,当研火药,此非蒙元所长也。”
钱也忍不住插口道:
“那蒙元商贸之兴盛多半也乃是承自我宋,臣愿领拓我宋之海贸!”
祖父钱因善水利,故而在两浙民间颇有声望而称海龙王。
钱很是希望能将这个名号变得名副其实。
赵匡胤一起点头应下,此事实际上早有思索,毕竟后世所列的北宋商税暴增且还能的超逾田赋,说不心动是假的。
但出于本能,赵匡胤并相信这东西真能百利无一害,于是再三思索之下打算效仿贾似道变法被掣肘时那样,挑一两个地方试行商税之策。
知其利,但也须要知其不利,如此方才安稳。
……
李善长是读过《元史》的,虽名字拗口且记载简略,但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
曾经从旁人口中知蒙元之史时,他就被震撼过一次,而后来亲自读元史也又被震撼了一次。
但至今时听后世说这蒙元史,这种震撼的心情也依旧没消解多少。
第734章 大元的棺材板
不过李善长震撼之余,也有点哭笑不得:
“奇葩本乃是佳词,却又被后世拿出调侃之用。”
李文忠拍拍大腿感叹:
“若是依此所说,蒙元之中常人还真不过一掌之数。”
“那脱脱算得上是元廷的好臣子,结果不也是被这元顺帝贬杀?”
“即便如此,这元顺帝还是胡元诸帝中难得能看的过眼的,但依旧不如咱陛下之万一。”
李善长不由得暗自撇撇嘴,你李文忠声音这么大说给谁听呢?
而果然,那边主席上的朱元璋大笑着隔空道:
“保儿这嘉言咱受了,但那海师之事与平倭寇之计,都还是须拿个具体的章程出来才可。”
然后李善长就见李文忠苦着脸高声应道:
“自该如此!”
随即他也小声抱怨道:
“这胡元空有大军,出海却不晓得察看天时,数十万大军平白送了海龙王。”
“却连累咱明受这倭患,还让咱在此处受苦要写那书案章程。”
不过说归说,在场的文武还是能分辨出来陛下言语中的器重之意。
争天下时水军颇为重要,但随着蒙元残灭,水师的战功也就愈来愈少,至此时大将军徐达镇守北平仅需部分水师输送粮草,旁时根本用不上。
毕竟残元此时中枢居漠北和林,那地方离最近的一处海岸都足有千里。
而眼下陛下要其拿个章程出来,想要重整水师之意也再明显不过。
“这李保儿。”朱元璋眼见亲外甥得了便宜还卖乖也不由得笑骂一句,随即也是叹道:
“咱此前读元史时,闻听这种种事,几难信为真。”
“如此施政,元依然能存近百年,足可见底蕴之丰厚。”
马皇后闻言也顿时低头忍住笑意。
她至今倒还记得最初开国时的重八的焦虑模样,生怕做不好愧对了华夏先祖。
那时元史还没修成,于是她研读了元朝各个实录之后,每晚掰开揉碎了给重八讲述元朝之政,最终使得这位夫君信心大增:
咱再做的再差,也总不会差过这胡元才是。
而如今看后世之议来说,夫君所为,已远超当初所期。
【大义灭亲的脱脱顺理成章的也成了权相。
不过有老叔这个例子在先,而且脱脱对汉文化相当熟悉,于是在掌权之后推了三政,干完之后就推辞说我身体不好需要养病,陛下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这三政史称脱脱更化,内容呢也都相当接地气。
头等大事还是恢复了被他老叔废除的科举,这是告诉读书人们别闹腾了,即使你们受歧视,但这当官翻身的渠道好歹回来了不是?
次一等大事就是平反冤狱以及给百姓减税,如果你欠的税太多直接就一笔勾销,只要你能安安生生种地就行,这自然是为了平息农民起义。
最后一个便是修史,宋辽金从编著到完成耗时两年半,一个神奇的时间。
现在咱们总调侃说,元朝是唯一一个眼见自己要嘎了才忽然想起来前朝史还没修的,于是着急忙慌修了史书潦草应对。
这个说法实际上不太正确,毕竟如果真要亡国了,谁还有闲心去修史书?
而且对当时的脱脱来说,你跟他说大元要完,他只会当场就让你玩完。
脱脱修史用意很简单,因为他是元朝的皇帝和宰相里汉化程度最高的一位,修史本质上是为了补全大元朝合法性的最后一块拼图,所以才会修的这么快,因为脱脱看中的是修史的政治意义,而非其文学意义。
不过能修这么快当然也不是脱脱自己知识水平有多高,纯粹是因为他只是个监工的,但在宋辽金谁为正朔的问题上,也确实是脱脱拍板定下宋辽金皆为正朔,这个意义比较重大。
而在修史的考虑上,后来老朱多半也是参考了脱脱的做法,所以《元史》才会修的那么急,本质上来说老朱是想用这本《元史》给大元朝当棺材板直接盖棺定论的。
现在也有说法认为,元朝真正意义灭亡的时间点应该是洪武二十一年大将军蓝玉率十五万大明虎贲犁庭扫穴,在捕鱼儿海彻底歼灭了北元小朝廷,按这个来算的话,一本元史直接让元朝灭亡时间前推了二十年,其政治意义还是比较明显的。
不过朱元璋跟脱脱虽然选择类似都没能精修史书,但所处的时间点完全不一样。
脱脱修三史的时候,辽金早就黄沙埋过头领了,南宋也已经亡国六十年,由他所召集的史官都是正儿八经喊着大哉乾元的元朝文人,所以史官脱脱可以放心随便选,但也因为宋辽金亡国太久,史料佚失比较多。
老朱那时候呢,北元还是有朝着大明呲牙的能力的,麾下有些从元投明的文人可能几年前还私下骂过老朱是“群盗”呢,用起来自然不牢靠,所以修史只能弃史官不用,而选择宋濂和王这样的文人,再让他们找来“山林隐逸之士”说白了就是江南不得志的文人。
这样一群人既没混过元朝的官场,也不会说元朝时通行的各种语言,那他们自然就只能起一个浆糊胶水的作用,各种复制粘贴,典型的就是《元史》中脱脱的列传里记载至正十四年脱脱至高邮,兵围六合连战皆捷,使得“贼势大蹙”。
这个贼是谁?《明太祖实录》反正记得清清楚楚,这年老朱十月奉郭子兴之命领兵援救六合,最后也确实没打过元军,玩了个战略性撤退。
这也算是跟宋辽金三史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对照组。
但同样也是因为修的又快又急,明初这群浆糊胶水也很尽职尽责,故而二十四史当中《元史》的史料价值就很高,毕竟复制粘贴嘛,基本上都是一手史料,算是另一个难得优点。
干完三件事的脱脱本打算是急流勇退观望一下,以免步了老叔后尘。
但五年过去,元顺帝先后换了三个丞相,朝政不能说半死不活吧,只能说是一摊烂泥,而且朝政烂也就罢了,黄河还发了水灾断了京杭大运河这条大元命脉。
无计可施的元顺帝只能去请脱脱出山:
您再不想想办法,咱大元要完啊。】
第735章 必去其疾
华盖殿中气氛多少有点尴尬。
朱元璋还没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便见皇太子朱标起身两步跪伏于下:
“儿臣替老师向爹爹请罪!”
“望爹爹看在老师年老且为我大明操劳多年……”
“行了行了,起来吧!”
朱元璋没好气摆摆手:
“此前咱既然从了标儿和皇后所请,未将其正法,那此时自也不会再行追究。”
此前因宋濂之孙宋慎卷入胡惟庸案,按律宋濂要坐法死,全靠太子皇后力保求情才赦了死罪,改徙茂州。
对朱元璋来说,如今骤然知道妻与子都要先他而亡的消息,就已经使得心态变化不少。
实在没必要因为一个已经年逾七十的老人再惹得妻与子再生嫌隙。
而且再退一步说,《元史》已成书十年,他对此书泛泛而读没发现这些错漏,那些熟诵经典的名师大儒,竟没发现一处问题?恐怕不尽然。
由此看来,这大明之治,还是需要下不少功夫才行。
与这些事计较起来,再去追究一个七旬老人十年前的疏漏而计较其生死这事,就不值一提了。
今日之前,他以为大明蒸蒸日上,自喜家庭和睦,但如今这一切犹如梦幻泡影一般不存。
近有倭患远有安南乱,再远还有葡国之忧。
宫廷内有妻子病亡事,宫廷外有逆贼阴结。
面对这些,明天子也难免有千头万绪之感,但愈是这样,他反倒是愈发镇定起来。
听老爹这么说,朱标这才松了口气起身,同时提议道:
“既有纰漏,儿请重修《元史》。”
对这个提议朱元璋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既咱大明终究还是扫灭了残元,那重修之事便不急,用你东宫学士细细勘校一番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