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624节

  当下李文忠干脆挪了挪屁股到徐达身侧,想要与大将军这里求一些提点。

  而在朱元璋身侧,朱标也委婉的提示了老爹目前大明尚且还困于倭患的事实,这反倒是引得朱元璋愈发絮絮叨叨:

  “可惜若是按时间来算,那色目人的游记已写好约八十年。”

  “好端端写什么游记?那元世祖既青睐于他,便留在蒙元为官终老不好乎?还要生生回去遭牢狱之灾。”

  不过这些话也只是出于以前的习惯罢了,说归说,该要做的打算还是不能少的:

  “也就是说,咱大明所余的窗口期,仅剩下一百二十年了?”

  “一百二十年间,咱要弥合南北,灭除残元,清理倭患,经略南洋,固守这马六甲……这什么拗口之名?此海峡口以后就唤作南溟峡!”

  明天子都这么说了,锦衣卫们也赶紧记下。

  清点至此,朱元璋反倒眼看着同样在用心盘算的朱标,心下感觉又是一痛:

  若是标儿无甚灾难,眼下的这一个个计划想要完成自是不难,可偏偏……

  知父莫若子,朱标一回头对上老爹那欲说还休的目光,当即爽朗一笑:

  “儿之隐疾还不简单?只需儿理杂政时爹爹多多担待,自无可忧。”

  也暂且只能如此了,将稍后请教武侯的打算记在心里,朱元璋略一抬手,点出了在场的一个努力降低存在感的人的名字:

  “罗卿,这《游记》汝可写得?”

  努力降低自身存在感的自就是罗贯中了,在场诸人当中就属他属白身不说,而且若是算过往履历还与张士诚有所瓜连,故而此前并未置身华盖殿中,还是等殿中稍定后才被锦衣卫召进来的。

  其中震撼自不必多说,但也让罗贯中心中愈发不安,不太明白这大明皇帝是看中了他什么。

  将苦笑挂在心里,起身行了个礼道:

  “陛下,臣熟两浙,写游记自非是难事。”

  “莫要装糊涂,咱想让你写什么你还不明白?”

  这下罗贯中的苦笑几掩饰不住,实话实说道:

  “可民并未去过那名为欧洲的西方。”

  “那后世还说这色目人未必来过咱华夏呢!有什么干系,而且你写《三国演义》难不成还亲身历过汉末三国?”

  朱元璋对这些颇不以为然,少年郎说色目人有没有真的来过华夏并不重要,他深以为然,重要的是小小一篇游记所造成的连带影响。

  那么这作品是游记还是以小说诈称游记,也就不太重要了。

  对罗贯中来说这番话堪称胡搅蛮缠,但若是横观这瑰丽光幕,再回想这后世人随口点评数百年之史,他的心里便隐隐有个想法蠢蠢欲动。

  今日所历所看,如何不能构造一个剧本出来呢?

  还不待罗贯中想出个所以然,朱元璋便缓缓加码:

  “若是应了咱之要求,往事再不咎,且这光幕以后咱也允同看,好用来写那西洲游记。”

  对罗贯中来说,往事追不追究什么的屁用没有,大不了也不过引刀一快,但这光幕对他的吸引是实打实的逾生死之畏。

  于是心中的纠结也有了决断。

  ……

  广政殿中里同为南方人的李煜和钱眼看着那葡国人在海洋上画出来的漫长航线,都看的饶有兴趣。

  反倒是赵匡胤总觉得不是很对味:

  “我华夏从三皇五帝起存身至此,史册昭昭贤人浩瀚,何须彼辈发现?”

  “那天竺也是,其国史悠久略逊于我华夏,结果竟被此小国欺侮,自称为国实则为寇!”

  “如此看来,海师既能御守海疆又能帮友邻御海寇于外,为国之必有也!”

  相较而言,钱的感叹就实实在在:

  “一个瓷瓶,能换取百金?”

  “这西方竟富饶至此?”

第729章 延复科

  【不过言归正传,《马可波罗游记》所掀起的第一波东西方碰撞,的确还是要等到大明时期。

  或者更精确的说,是正德、嘉靖、隆庆三帝所执掌的大明国,与曼努埃尔一世、若昂三世、塞巴斯蒂昂一世所执掌的葡萄牙国之间的碰撞。

  不过这个主题也要等到明朝篇再好好说道说道了,眼下还是暂且看回来大元朝,因为科举终于回来了。

  有道是,酗酒是蒙古人的必修课,滥交和谋杀是蒙古人的选修课。

  元武宗政变上位,认真来说这老哥在经济上确实干了点事儿,但这些相较于他那“精彩”的生活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登基仅仅五年之后,三十岁的元武宗就因为酗酒淫乐过度,于大都一命呜呼,结束了精彩人生。

  皇帝丧命,那向来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最喜出望外的莫过于太子。

  元武宗的太子是他的亲弟弟,这事儿全因当初政变时这个弟弟出了相当大的力气,于是当时两兄弟就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这位就是后来的元仁宗,恢复科举也是元仁宗在其中花费了大力气。

  不过跟赵大赵二不一样的是,元武宗自己也是承认有这个约定,并且在自己身体正常时候就册封了弟弟为皇太子。

  事实上,恢复科举这个打算不仅仅忽必烈琢磨过,元成宗和元武宗在位时也都议过,但最终跟忽必烈时候一样都不了了之。

  而不同时期所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事实上元成宗末期时,因为庞大的疆域需要的官员也非常多,相较来说人口稀少的蒙古贵族部分已经接受了需要有科举来选拔官员这件事,但如何才能不损害老爷们的特权?

  另外一问题就是汉人当中南北的矛盾也一直很大,如果要恢复科举,恢复的是宋朝的还是金朝的?

  于是,随着元仁宗的上位,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因为元仁宗是蒙古人,虽然跟勋贵不太对付,但依然还是会保证蒙古人的特权来稳固基本盘,按种族分榜取士法应运而生。

  其次元仁宗在崇儒上随大流倾向于理学,于是复宋金科举的提议被扔进垃圾桶,提拔起来的理学汉儒为元仁宗制定了完善的新科举法,史称延复科。

  将朱熹编写注释的四书五经成为科举指定教材就是延复科所定下来的,后来明清完全沿用了这个规定让科举在理学的范围内打转,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至于考试制度则还是沿用唐宋的三级考试制度,这个咱们都不陌生,乡试会试殿试嘛,乡试头名为解元,会试头名叫会元,殿试头名叫状元,故而从宋代起就有个祝科举顺利的吉利话叫“连中三元”,元朝也不例外。

  不过虽是这样祝的,但实际上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能连中三元的仅十四人,而若是再限定在不间断的连中三元,历史上仅有三人,宋朝的宋痒和冯京,以及清朝的钱。

  不过其中钱比较特殊一点,因为从明朝起因为参加乡试的人实在太多,所以在三场考试之外增添了县试府试院试三场考试,都通过了之后拿到“秀才”这个身份才能正式开始考科举,所以明朝参加科举如果顺利的话有六场考试。

  钱就特殊在这六场考试拿的全是头名,整了个连中六元这空前绝后的成就。

  不过除开这个成就外,钱这个卷王本身反倒是没太多可说的了,毕竟钱氏同宗的其他人着实有点耀眼。

  不说钱学森这位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

  不说钱伟长这位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不说钱三强这位近代原子弹之父。

  钱钟书、钱复、钱穆等文化名人也暂且放在一边,单单钱氏留存至今的免死铁券,其事迹都要比这位卷王状元更加传奇。

  毕竟历史上免死铁券不少,但真真正正发挥作用的就这一块。

  唐昭宗亲手颁发,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亲自借观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时更是有钱氏后裔钱汝性奉铁券进京求见洪武帝,把他那涉及税粮短缺按律当死的老爹钱用勤给捞了出来。

  这件文物如今被作为一级文物珍藏于国博,诸位如果路过其实可以去看看。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件铁券和科举之法一样,也是沿溯华夏历史的凭依之一。

  不过,从科举这条脉络回溯历史也能看到,元朝的延复科对元朝作用寥寥。

  这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很快就卷入了更大的混乱当中,露出了其短命衰弱的真实样貌。】

  广政殿中,李煜眼睁睁看着喜色一点点爬满了钱的面庞,而且这些喜色使得钱的嘴角再也平顺不下去。

  连带着,这张相当熟悉的脸庞上浮起的笑容都令人愈发讨厌了起来。

  尤其是想到自己不清不楚的暴亡,李煜心中就很是难平:

  “钱虎子倒是有些个好子孙。”

  这番直呼小名的话语,其中酸溜溜的味道实在明显,不过钱不以为意,面上反倒笑意更盛:

  “从嘉这话说的倒是不假,毕竟后世越千年,能连中六元能有大成就,皆是后人奋苦,与我何干?”

  “吾知顺天命,故而能保族不灭,方有后世钱氏子孙效力于华夏使人铭记。”

  李煜一时间无言以对,这也能扯到知顺天命上?

  不过再一想到那后世风传有关自己的野史,便也一时悲从中来,几欲要落下泪来。

  他尚如此,更何况膝下独子?恐怕也难避厄。

  于是空炅法师就看到那江南唐国主又对他怒目而视,吓得他几乎是下意识矮了矮身子。

  赵匡胤看了这么多期,该释怀的早已释怀,因此将这些事记下之后便略有好奇:

  “文德家中那金书铁券尚存?”

  这种东西并没有太过稀有,甚至可以说唐亡后的乱世还风行了一段时间,但要说能流传上百年的,那确实寥寥无几。

  而想要靠此物免死的更是没有成功的,毕竟众所周知,谋反之罪例外。

  再从方才后世那调侃贾似道的言语也可知,谋反这个罪名安插起来有多容易。

  这些想法赵匡胤自然也只是存于心里,毕竟他还发过金书铁券呢。

  “官家。”钱规规矩矩拱了拱手:

  “此物乃祖父之珍物,自不敢轻易毁弃,若是官家欲要一观,臣愿献予我大宋国。”

  “臣唯有一惑请陛下开解:何谓导弹?何谓航天?何谓原子弹?”

  赵匡胤连连摆手,后世都说了此乃能溯华夏脉络之物,若是入他手又遭了毁弃那岂不是都说不清了?

  “朕也只是欲一观,此物文德留好便是。”

  “至于汝之疑惑,稍后自有其解。”

第730章 一顿大酒

  赵匡胤安慰完了钱,自己心里反倒开始有点堵得慌了。

  那元帝兄弟之事,什么叫“与赵大赵二不一样”?

  此前这后辈叹唐元明三朝开国君主丧妻之痛,可他赵匡胤至今也犹记发妻贺氏,月前方才去祭过王氏,丧知心人之痛谁不曾有?

  当然同令他心痛的还有这个胞弟,此前还真曾以为兄弟能为倚仗,可如今……

  一时间赵匡胤都不知一腔杂愁该与何人说。

  不过末了赵匡胤忽然记起一事:

  “唐朝开国之君不是唐高祖乎?”

  ……

  华盖殿中,眼看着后世将明葡二国的三君王分别列了出来,朱元璋一时间竟有些热血沸腾之感。

  但热血稍冷之后便是忧虑:

首节上一节624/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