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06节

  孔明倒是还有余裕伸过来脑袋赞叹:

  “翼德之理解,虽不解其深义,但也将这逻辑之法的表义喻指的极好。”

  于是张飞更加自鸣得意。

  刘备拍了拍张飞的肩膀略有感叹:

  “翼德当手不释卷,勤读不辍。”

  随即刘备也下定决心:

  “既如此,当催促吴懿尽快彻底扫定南中,开身毒商道。”

  “悬赏这《几何原本》及棉花等物。”

  后世所说的那些东西刘备还记得,如今麾下无海船,因此唯有出此下策,重金相求期冀胡商们为了利益能够奋不顾身。

  刘备虽不是很明白孔明等人的讨论,但对其重要性是有清楚认知的。

  而且也明白,他们如今所释之义乃是借后辈之眼推测,难免有三人成虎之忧虑,无论如何,最好还是要拿到此著译本,两相对照才最佳。

  孔明等人一起拱手,对刘备这个决定十分赞同。

  同时孔明也有了几分憧憬:

  “若复长安,当复开太学,究物之义理,研算学公理,作透镜工坊。”

  孔明从如今析出的词义之中,看到的是一项需要集帝国之力投入的治学浩举。

  想要研究科学,必然要重启太学,并将其打造成更胜一筹的学府。

  而同时这学府还需要繁多的工坊来支持,比如这透镜打磨,孔明不知道西方如何将玻璃打磨光滑,但在益州最终是找到了几户琉璃工。

  扩建玻璃工坊,还需同步增加玻璃打磨工坊,同时还得考虑以玻璃来赚钱,而这么一规划,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人口不够用了。

  故而还需要鼓励生育,重视农桑,同时还要与曹贼开战,夺回人口较多的中原。

  只要略一规划,孔明就看到了将来多到做不完的事情。

  但他乐得如此,只要能成,如此功业不啻于再造炎汉。

  不过想到长安的太学,孔明便想起来了此前一直很想看看的一部石刻。

  不由得感叹道:

  “也不知太学石经安在否?”

  ……

  甘露殿中李世民倒是第一时间也明白了其中紧要之处。

  也因此叹了一句:

  “如此《原本》,才乃需取之经。”

  甚至此时李世民都在认真考虑,遣派特使出西域追上王玄策一行,令其往中亚一行,不知道还来得及不?

  但旋即李世民想起来那边的局势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算算时间,那萨珊波斯眼看就要噶了,还要和那个拜占庭拼命。

  在两个帝国的旁边,阿拉伯人还在趁势崛起,怎么看都是一副乱世之相,要是王玄策折在那里可就追悔莫及了。

  所以唐帝国的天子顷刻间便换了想法:

  “组建舰队,往西方一行,宣扬我唐国威,尽敛西方之……”

  李世民顿了顿,用了后辈所说的词:

  “尽敛彼辈文化成果。”

  李世民的想法很包容,胡将既然能成为大唐将星,那西方罗刹人亦可作大唐夫子。

  而且回首望去,李世民觉得遣船队西行的条件也愈发成熟,有坚船确保人员无虞,有罐头防止水土不服,这后世毫不在意的地图完全可以作为此时最精确的海图,沿海岸便可西行。

  既然如此,就该取天下精华,尽归于唐,缔造华夏。

  只是可惜那牛爵爷看来起码都是四五百年后的人物了,不然带来大唐做个牛国公岂不美哉?

  而这番计划,李世民巡视一圈,刻意无视了长孙无忌和侯君集期待的目光,最终还是定在了刘仁轨身上:

  “正则既入海师,不止要学治军,也须察造船之新法,等东海平定,当代朕巡视这西方。”

  还没上任,职务之类便已经安排了下来,但对刘仁轨来说反而倍加兴奋。

  因为无论怎么看都感觉这生活远要比在陈仓做县令要有意思。

  房玄龄与杜如晦慎重的再起一页纸,将这有关《几何原本》的数言给抄录了上去。

  两人和魏征看到这对几何原本的叙述自是有许多想法,但最终也只是将想法停在心里。

  毕竟几人本来就挺忙的,这类有关学问之事最好还是交予国子监,老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如今陛下要大力推动科举,可以预见国子监未来地位必然会愈加重要。

  既如此,这西方治学之精要正宜交予国子监,以修大唐之文化。

  几位武将都是瞪着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光幕,这科学啊透镜啊什么的,其实不太懂,几乎都是跟着本能走:

  看着旁边的地图估算大唐与西方的距离,最终也只能兴叹,大唐跟这西方唯一能争的也就中亚了,再远的话实在是太难了。

  李靖倒是捋着胡须若有所思:

  小概率事件的集合,组合成了当下的结果?

  如果类比一下,兵法上何尝不是如此?

  名将的能力便是将这种小概率变为必然。

  嗯,就如自己。

  “不过这牛爵爷为何称其为苹果天尊?苹果又是何物?”

  侯君集左右看看,主动发问,因为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这么厉害的人物为何是以一个果名传世?

  “这天尊之名,应是后辈笑谈。”

  房玄龄推测了一下很有把握:

  “至于这苹果……或是因这牛爵爷是以研究苹果而……成道?”

  但房玄龄想不明白,一个苹果有什么好研究的?而且:

  “苹果是何物?莫非是西方独有?”

  几人再度面面相觑,对此就真不清楚了。

  不过秦琼倒是猜测道:

  “前朝称蒲桃,我唐称葡萄,故而这苹果也让臣想起来,河北有称奈果为频婆果,或为一物?”

  有理有据,于是几人便也将心思压在心里,打算回头找个奈果来研究一下。

  小小奈果竟藏成道之机?

  【与唐军开打之前,倭军雄心勃勃,誓要让唐朝明白谁是老爹谁是儿。

  结果就是,打之前豪言壮语,打时候胡言乱语,打完之后沉默不语。

  白江口战败的倭国直接选择了闭麦,紧急征召了大量农夫在九州岛沿岸修筑防御工事,非常害怕唐军来一次登陆战直接给灭国了,这些遗迹至今去日本都还能看到。

  倭国这种极端恐慌的气氛持续了两年。

  而倭国老实了,百济也被重新按下去了,新罗在表面上也非常恭顺,于是顺理成章的,灭高句丽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这一次不再存在任何意外,从667年九月发兵,到次年三月高句丽王投降,前后不过半年,高句丽终于彻底灭亡。

  高句丽的献俘跟西突厥的小鲁差不多,李治还是记得老爹的,依然还是先在二凤坟前献俘,再太庙献俘,最终李治在含元殿受俘,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至此唐朝终于一统辽东和朝鲜半岛,而五年之后,大非川郭待封的一声呐喊,给新罗送来了大片土地。】

  晚点还有一章,今年LOL世界赛的工作真是舒心不少。

第321章 唐失朝鲜

  【唐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海东干的是纯赔钱买卖。

  从660年开始,前前后后打百济、打高句丽、打百济复国军、打倭国、再打高句丽。

  打完高句丽之后为了夸功,高宗还带着小妈去泰山玩儿了一圈。

  结果显而易见,大唐的财赋崩的很惨烈,这也是高宗封禅后废钱的直接原因,那是真穷啊。

  在封建时代,人口是重要的资产,典型的就如曹老板,在汉中打不过你,我直接把汉中和武威的百姓全都迁走,你打下来也是一块空地,并不能获得好处。

  百济也差不多,刘仁轨平定百济之后,因为双方已经打出了真火,不少百济遗民选择逃亡倭国或高句丽,拒绝接受唐朝统治。

  后来高句丽也类似,大部分百姓被迁入内地,成为华夏一份子,留在辽东的高句丽百姓在后来联合诸部成立了渤海国自立,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唐。

  朝鲜半岛最后的赢家是新罗。

  受限于财赋问题和频频动作的吐蕃,灭掉高句丽之后唐朝在百济既无驻兵也无唐将,名义上是直属,但实际上已经和羁縻差不多了。

  新罗王一直很鸡贼,比如唐灭高句丽之后搞得三方会谈,新罗王就是指派的臣子参加,好方便随时违约。

  而听到吐蕃进攻唐朝的消息之后,新罗王判断唐朝已经没有精力管辖朝鲜半岛了,所以也果断出兵侵占百济土地。

  薛仁贵兵败大非川的消息传来之后,新罗王更加肆无忌惮,扯皮的使者没断过,侵占的脚步没停过。

  最终直到675年刘仁轨再度挂帅三破新罗,新罗王才再次遣使入唐称臣,但唐朝也因为李治本人风眩症的加重,以及西域吐蕃为首的反唐联盟动作频频,最终权衡之下捏着鼻子承认了唐朝已无力直接管辖朝鲜半岛的事实,默许了新罗对于百济故地的侵占。

  至此唐朝在朝鲜半岛短暂的直属统治也宣告结束,朝鲜半岛重新回到了唐朝的附庸地位。】

  侯君集已经下定决心要表现能力,因此连忙站出来慷慨激昂表明态度:

  “这百济不过是被高句丽撺掇,这新罗才是真正狼子野心之辈!”

  侯君集的说法引得其他人点头赞同。

  百济这类真刀真枪站起来反唐并不会引起他们反感,而且后来一系列的幺蛾子事儿都是因为苏定方纵兵劫掠而起。

  而这纵兵劫掠的原因如果认真算一下还要算到皇帝脑袋上,难算不说,而且本就属于战争的一部分。

  但是这新罗,本就是土人不说,对大唐堪称前倨后恭,跟那倭国一类货色。

  被高句丽和百济围攻时,叫大唐爹爹,等发觉大唐有麻烦了,反过来想要当大唐的爹爹。

  非得再被抽一顿才老实,但因为时机掐的太准确,已经吞掉的又没能让其吐出来。

  故而此时看这个新罗,众将都将其划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必灭名单。

  而且更别说宰相杜如晦都已经发言了,若要让海东平定,新罗乃是咽喉之地,必要紧紧控在手中!

  更别说陛下军略非常人,极少以数十万大军出动,难谈劳民伤财,后世都夸了,这种轻兵奔袭直取敌酋的灭国手段,非常健康。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这新罗后来……

  “更勿提这新罗乃是棒子祖先,后来竟以俳优戏作弄陛下,如此掩耳盗铃自欺之辈,合该除其国名,灭其国史!”

  侯君集慷慨激昂。

首节上一节306/654下一节尾节目录